即將於本(10)月底登場的韓國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習川會」原被寄予厚望,成為中美兩強止戰、緩和緊張的轉折點。然而就在「習川會」前夕,雙方卻各自拉高音量,使原已脆弱的全球經貿平添不確定性,後續影響頗受關注。
中國商務部網站10月9日發布2025年第61號與第62號公告,以「維護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為由,再度啟動對全球供應鏈最具震撼效應的稀土管制,不同於以往僅針對境內稀土出口設限,此次更首度將管制範圍外擴至全球層面,堪稱史上最嚴的稀土管制行動。
此舉被美國總統川普批評為「極度具侵略性」的貿易立場,考慮取消和習近平會晤,並宣布將自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同步擴大對關鍵軟體及AI應用的出口限制。受上述因素影響,市場恐慌情緒升溫,10日美股四大指數以重挫收場。
其實這場突發變局背後有各自的盤算。首先雙方各自拉高聲量,意在擴大談判籌碼。回顧今年5月份舉行的美中「日內瓦會談」,就暫時大幅下調關稅90天達成共識,緩解對全球經濟的擔憂。但中美依然面臨巨大的壓力,6月再次於倫敦展開第二輪談判,為「習川會」鋪路;7月28至29日又於斯德哥爾摩進行第三輪經貿會談,延長針對彼此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暫停措施。北京近日藉稀土出口許可、配額制度等手段,傳達出「你封我晶片,我斷你材料」的信號,意在扭轉美方科技管制上的主導權,讓華府不敢輕忽其供應鏈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一貫地以強硬姿態換取談判籌碼,但後續是否會再退縮(TACO),讓「習川會」順利登場,也非不可能。
其次,稀土對晶片,各握命門,籌碼對決持續上演。中國掌握全球約70%稀土開採產量、90%精煉與加工能力,尤其重稀土領域幾乎獨占市場。稀土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AI伺服器、軍用雷達及智慧手機,是現代科技工業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北京祭出出口許可、總量管控及技術限制等措施,等於在經濟層面掐住美國產業命脈。
相對地,美國的王牌則是高階晶片與半導體製造設備。華府自拜登時期起即對中國AI與高性能晶片實施出口禁令,川普上台後更強化管制範圍,並以盟友協調機制,迫使日韓與荷蘭企業同步限制對中出口。晶片封鎖重擊中國高科技發展,中方雖全力推動「國產替代」,但短期難以突破製程瓶頸。換言之,美中各握對方命門,形成高度脆弱的互相依存結構。在此背景下,韓國APEC「習川會」關稅談判可能出現幾種情境:
第一,樂觀情境,有限緩和。6月的倫敦會談再次證實,在國際供應鏈與產業競合日益複雜的背景下,雙方各有所需,難以完全脫鉤。且目前美中經貿成長均處於疲軟的困境,唯有各退一步,才最符合雙方利益的結果。因而,「習川會」如期舉行的機率仍大。中方可能會適度釋放稀土出口配額,美方則可能延緩新關稅或放寬部分降規晶片出口限制,達成脆弱的平衡。
第二,悲觀情境。一是「習川會」如期舉行,但雙方還是各執己見,川普或以延後談判、擴大關稅清單為籌碼;北京則以延宕稀土出口許可為反制,難以達成協議。二是「習川會」取消,無談判空間。如走到這一步,將使美中陷入長期冷戰,企業投資被迫延遲、供應鏈重組加速,並加深全球通膨及經貿衰退壓力。
美中對抗從關稅戰、科技戰延燒至供應鏈戰,已成「新常態」。對台灣而言,這場角力既是壓力,但也是契機,身處美中之間的戰略要衝,半導體產業鏈又深嵌全球高科技核心,務必緊盯美中關稅談判進展與政策變化,從股匯市的穩定到台美談判的進程,都要做好機動因應的準備,化危機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