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口表現超出預期,8月出口高達584.9億美元,史上首次超過韓國。出口帶動下,上半年經濟成長6.75%,優於預期的5.36%,主計總處將今年經濟成長率從3.1%上調至4.45%,增幅1.35個百分點。優異表現固然值得鼓掌,但背後隱藏的變數令人不安。
川普關稅 引發拉貨效應
近幾個月來經濟的高速成長,源於人工智慧與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帶動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大幅成長,拉抬整體出口成長達35.02%。扣除進口,整體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6.05%,貢獻度高達四分之三,內需消費及投資貢獻率僅1.96%,差距4.09個百分點。簡言之,今年以來台灣經濟表現超乎預期,出口功不可沒。
但出口強勁並非基本面好轉,而是美國需求強勁的短期因素使然。今年1~7月台灣對美出口975億美元,占比28.7%,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增53.5%,寫下歷史新高;而對陸港出口935億美元,占比27.5%,對美雙超為26年來所首見。對美出口集中在資通與視聽產品,比重高達72%,這些產品絕大部分在對等關稅豁免清單中,不須繳納額外關稅,拉貨動機強烈。
出口主力資通與視聽產品,雖有對等關稅豁免的保護傘,卻可能逃不過美國《貿易擴張法》232條款的制裁。川普再三放話將依據232條款徵收半導體關稅,稅率可能為200%或300%,除非廠商承諾或規畫對美投資。問題是,除了像台積電這類大型企業有能力加大對美投資外,支撐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的眾多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足夠資源進行海外投資。
這種由美國短期需求所帶動的成長模式,能否持續,實大有疑問。一方面隨著對等關稅陸續上路,拉貨動能或急單效應的消退是可預期的。市場已經傳出,對於絕大多數電子消費產品而言,下半年是美國開學季與耶誕假期傳統旺季,但今年的需求仍不明朗。另一方面,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間接影響台灣出口表現。IMF將明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從原先2.5%下修至1.9%,較今年2.6%減少0.7個百分點,顯見全球貿易情勢嚴峻。
分散風險 降低關稅衝擊
從主計總處的經濟預測數字也可以看出,明年台灣出口將迎來強烈逆風,成長率預估將從今年23.7%急遽萎縮至2%,減少兩成。扣除進口部分的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將從今年2.71%大減至0.37%,連帶拖累明年經濟成長率下跌至2.81%。更不用說,具有風向球特性的國發會景氣燈號,已經連續亮出3顆綠燈,且向下趨勢還在持續中,這意味著上半年出口及經濟表現雖然亮眼,但下半年及明年將襲來逆風,不容樂觀。
特別是川普的對等關稅,台灣20%+N稅率高於日、韓兩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國的15%,對機械、塑化及工具機等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形成莫大壓力。一旦半導體關稅上路,資通、視聽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若失去豁免,必會加大出口壓力,經濟跟著會大受影響。
面對不確定的出口與經濟環境,趨吉避凶之道無他,唯「擴大市場、多元布局」一方,包括政府與廠商,都須致力於分散風險,而不是把所有雞蛋全部放在美國這個籃子裡。除積極拓展非美市場外,也可留意大陸政策改革所帶來的經濟情勢變化,從中找到外銷轉內銷機會;甚至搭上大陸一帶一路及RCEP列車,開發更多出口市場,才能降低美國關稅的衝擊。
兩岸貿易及投資往來,雖受民進黨主政及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規模有所縮減,但不能否認,大陸仍是台灣重要出口市場,也是台商重要營運基地。若能好好運用既有優勢及籌碼,平衡過度傾斜的對美經貿,一定可以緩解下半年至明年出口及經濟逆風,也是安然度過川普關稅風暴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