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政治舞台上,賴清德與柯文哲無疑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執政的總統,一位是在野的領袖。他們分別代表不同政黨、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政治語彙,也各自擁有鐵粉支持與受到激烈批評。如此對立的人物,未來在政治路上是否有交會的可能?這個問題,也許才是台灣政壇最值得關注的變數。

賴清德出身綠營正統,從立法委員、台南市長、行政院長一路走來,他的路線向來穩健。他的政治風格偏向固執,不輕易冒進。他在總統任期初期的表現仍延續蔡英文時代的基調,持續強調國安穩定、外交布局與產業升級,但在內政民心方面卻遭遇諸多質疑。特別是面對立法院朝小野大局面,他表現出的是對抗而非協調,此種風格引起諸多爭議。在民眾期待強勢改革之際,也讓不少人感到失望,認為其欠缺圓融。

柯文哲則恰恰相反。他非傳統政治路線出身,以醫師之姿崛起,說話直白、風格特立,擅長操作媒體語言,總能打破政治框架、挑戰現狀。從台北市長8年到創立民眾黨,再到2024總統大選,然後成為1年的階下囚,他展現的不是穩重,而是突圍;不是妥協,而是挑釁。

他以「白色力量」自居,標榜超越藍綠、科技治理,訴求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但也因此在政策細節、長遠戰略上,往往顯得空洞或流於即興。他善於表演,也容易陷於言語失當的爭議之中;他讓人感覺有趣但不可靠、空話比行動多。

政治從來不是靜態的,也不只是對立。若我們從歷史角度觀察,許多原本相互批評、毫無交集的人物,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展開合作,為的是更大的格局與利益。賴清德與柯文哲,若能跳脫政黨的局限與個人的恩怨,未嘗沒有合作的可能。

當立法院長期朝小野大,在野陣營聯手阻擋執政法案,甚至出現無差別的杯葛與癱瘓時,執政黨勢必尋求在野中較理性的一方來打開突破口。柯文哲所領導的民眾黨雖然在總統選舉中未能勝出,但在立法院有關鍵少數的角色,正是所有法案通過的平衡點。在這種情況下,賴政府若要推動法案,必須與民眾黨對話、妥協,甚至共構願景。

柯文哲若真心想帶領民眾黨長期發展,不只是當「反對黨」,那就要有提出政策願景與治理的能力,也需展現「負責任的在野黨」姿態。在這點上,柯必須選擇,是繼續在議題上投機操作,還是走向制度型政黨的成熟路線。若選擇後者,與執政黨在部分議題上形成「價值聯盟」甚至「政策合作」,未嘗不是民眾黨突破同溫層、拓展選民基礎的契機。

當然,目前柯文哲剛剛交保,心裡忿忿不平,一時絕不可能和綠營和解。另外還有藍營的因素,藍白在大罷免時的水乳交融也不宜一夕變臉。未來的變化牌就在賴清德手上,賴清德是一路對抗走到終點,還是幡然醒悟,時間將會證明一切。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