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九三閱兵隆重舉行。如果有人不理解閱兵的重要性,只要想想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需要否認閱兵是對美國的挑戰,太平洋空軍司令施耐德空軍上將需要賭咒發誓「我們不怕」(we are not deterred),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中國舉行閱兵不是要挑戰美國,不是要美軍「怕」,而是要展示牢記歷史、保衛和平、保衛發展的決心。
解放軍的四大軍種、四大兵種和武警都參加了檢閱,各軍兵種都有大量先進裝備在閱兵中展示,很多是首次展示,使人頗有“軍迷成軍盲”之感。但首先的感覺是解放軍走出了大陸軍時代。
閱兵總指揮由空軍將領擔任,這是沒有先例的。歷史上,閱兵總指揮一直由陸軍將領擔任,陸軍也組成最大最多的方隊。軍改的主題是“軍種主建,戰區主戰”。在作戰高度聯合化的現在,戰區主官這一級由哪一個軍種出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指揮聯合作戰的能力。作為聯合行動的閱兵,由空軍將領擔任總指揮,就是在用實際行動淡化軍種、強調聯合。
確實,在陸海空火中,陸軍也只有通過接受檢閱方隊中的前排位置來體現老大哥地位了。
必須說,99B坦、100坦、100支、370箱遠火、激光反無人機都可圈可點,海軍的鷹擊15、鷹擊17、鷹擊19、鷹擊20、激光反導更值得說道,可憐的紅旗16C在央視直播中都沒有撈到正臉上鏡的機會,東風61、長劍1000、紅旗29、巨浪3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則吊足人們的胃口,但空中力量才是最值得點評的。
空中力量不是萬能的,但缺乏強大的空中力量已經萬萬不能了。空中力量曾經是解放軍的短板,但如今剛在印巴“5·7空戰”中取得驚人戰績的殲-10C在閱兵中除了作為八一飛行表演隊飛機拉彩煙,竟然沒有上場資格,足以證明中國空軍的巨大進步。
一
大閱兵的空中力量分四部分:空軍、海軍、無人機、直升機。
空軍的三劍客已經「換人」,現在是殲-20、殲-16、殲-35,領頭人無疑是殲-20。
殲-20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殲-20基本型、殲-20A、殲-20S。殲-20基本型是老面孔了,也是在東海上空對美國空軍F-35A「騎脖圍觀」的主角。換裝全新氮化鎵主動相控陣雷達和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A達到全規格,更加強勁的雷達意味著更加強大的態勢感知,更加強勁的發動機則意味著氣動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殲-20S。S代表雙座型,但這與傳統的同型教練機或者打擊戰鬥機不同,代表了全新的空中戰爭理念。
F-22定義了第五代戰鬥機:隱身、超巡、超機動、傳感器融合(飛行員只看到從不同傳感器信息中提取和匯總的有用目標信息,具體傳感器保持透明),其中最重要的特質是隱身。但這還是從戰鬥機的本位思維出發的,戰鬥機需要「跨界」,不僅需要作為體系的一分子作戰,更需要作為體系的「領導人」作戰。
電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機載自衛電子戰系統只有有限的電子戰能力,傳統上需要動用專用的大型電子戰飛機。美國EA-18G首先跨界,將電子戰能力與戰鬥機能力相結合,使得電子戰戰鬥機不僅能提供遠程或者伴隨電子戰支援,也能直接作為空戰或者打擊力量使用。這是把防禦性電子戰轉型為進攻性電子戰了。中國的殲-16D和殲-15D具有同等能力,補上了這一塊短板。
信息域是下一步。電磁域可以看做信息域的第一階段,涵蓋信息的獲取和傳遞,但信息域還包含指揮和控制,這是將信息轉化為戰鬥力的關鍵。預警機之所以厲害,是因為把信息獲取與指揮控制相結合了,「指揮控制戰鬥機」達到對信息域和電子戰戰鬥機對電磁域相似的作用,這就是殲-20S。
殲-20S機頭兩側的雷達陣面極大增強獲取信息的能力,後座則是空中戰爭指揮官,負責凝聚和調動戰場資源,將信息轉化為戰鬥力。戰場內有人、無人、遠程、近程、空中、地面的作戰資源得到實時、靠前的統籌指揮,在必要的時候,殲-20S也身先士卒,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把殲-20S的後座看成無人機操作員,這是格局太小了。
二
第二部分是海軍,空警600、殲-15系和殲-35構成「三劍客。
殲-15從基本的滑躍型發展到彈射型,並增加了電戰新兵,已經形成完整的系列。滑躍型改裝為彈射型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但在此過程中,借鑒了殲-16的技術,在電子系統、武器系統上極大提升,這才是重要的。殲-15D可以看做航母上的殲-16D,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殲-35是中國第二種第五代戰鬥機,身世婉轉但終成正果,與殲-15形成有用的互補。殲-35已經形成系列,殲-35為海軍型,殲-35A為空軍型。海軍型的機翼加大,以適合上艦需要,當然具有彈射能力和大型尾鈎,可能起飛重量也相應增加。殲-35A在2024年珠海航展閃亮首秀,不到一年後,殲-35和殲-35A同台登場,充分體現了中國航空工業強大的研發和產品落地能力。
作為比照,美國F-35A首飛是2006年12月15日,2016年8月才形成IOC;F-35C首飛則是2010年6月6日,2019年2月才形成IOC;相差3-4年。這不是中途改款,而是從一開始就規劃好、統籌設計的。
值得注意的是空警600。在央視直播中,空警600在地面完成機翼展開後,準備起飛,凸顯艦載機本色。中國擁有航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預警直升機的升限低,留空時間短,雷達功率和性能有限,只是從無到有的補缺。空警600才補上了短板。
一定會有人注意到空警600與美國E-2D高度相似,但這不是抄襲,而是高度優化後的趨同。卡爾·奔馳在130年前發明汽車的時候,就用上了圓的輪子。如今汽車依然用圓的輪子,不是人們不思進取,而是作為行走部分,這已經優化到極致了,何必重新發明輪子?
中國預警機的起點高,從第一代開始,就是清一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有意思的是,第一代的空警2000採用三面陣,最新的空警3000(以運-20為基礎)反而是雙面陣,到了空警600,只有單面陣了。
這不是技術退步,更不是節約造價,而是在使用中對需求和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後的螺旋形上升。
三面陣保持360度全向凝視,天線不再轉動,機械結構簡化、重量減輕,但陣面本身較重、耗電較大。最大的問題是:相控陣陣面的有效視界約120度,三面陣的“交接部”是“弱視區”,而且因為天線陣面固定而得不到掃視補償。
雙面陣的天線是轉動的,今天這點機械複雜性和重量代價不算什麼。雙面陣的兩側各有60度盲區,但天線轉動掃除了盲區。重要的是,高度數字化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具有波束高度靈活、數據處理能力強大的特點,波束掃描速度大大高於機械回轉速度,可以在慢速機械掃描的基礎上疊加快速來回的電子掃描,而機械上也可以變速回轉,為波束在高威脅方向上提供更大的窗口,同時兼顧低威脅方向的監控。
在實用中,雙面陣的盲區不是問題,但在同樣大小的天線罩內,天線尺寸可能增加15%,這是由內接等邊三角形邊長vs直徑決定的。對於雷達來說,天線尺寸為王,15%的增加是很有用的。簡單粗暴地以線性長度推算的話,雙面陣的重量和功耗也只有三面陣的77%。
但艦載預警機有特殊挑戰。電磁彈射只是在起飛中助推,預警機起飛重量增加還需要本身動力強勁,雷達耗電太大的話,影響推進功率。單面陣的重量也更輕。同時,艦載預警機不僅是雷達平台,也是各種天線的平台。艦載預警機較小,機體上安裝各種天線的位置有限,單面陣的背後空間可以用於更多電子戰天線,對於艦載空中力量的整體實力很有用。
未來有一天或許殲-35也會有雙座型,強大的信息獲取和指揮控制能力可以與空警600互補,但不會取代。還是那句老話:就雷達天線而言,尺寸為王。殲-35S的天線是不可能與空警600相比的。
三
相對來說,無人機部分可能最令人振奮,但公開信息也最稀少。
中國是無人機超級大國,珠海航展除了場外展區,還有專門一個館展示無人機。但除了搭載在其他軍兵種機動平台上不知名的多旋翼無人機外,閱兵里沒有把五花八門的無人機拉上來,只是六架無人機靜悄悄地驚鴻一瞥。
打頭的是老熟人攻擊-11,與國慶70週年閱兵里另一位老熟人攻擊-2互換了位置。
閱兵里的「長幼有序」不是隨意的,位置互換可能意味著在軍中相對地位的互換。攻擊-2是很成熟的渦槳推進的中空長航時(MALE)察打一體無人機,定位和美國MQ-9「死神」相似,在中低烈度戰爭或者對方防空得到壓制後的戰場上的價值已經得到證明。
攻擊-11則是噴氣推進的無尾飛翼。這不是世界上的首創,但是第一種達到實戰能力的,適合高烈度戰爭中的穿透攻擊,當然也可用於偵察和情報收集。

無人作戰飛機的發展幾起幾落,不斷在期盼和失望中交替,失望來自於技術成熟度總是功虧一簣。美國海軍的諾斯羅普X-47B已經完成自主的艦上起飛著陸、空中加油、甲板和機庫運作等試驗,波音X-45在更早就試驗過自主發現、識別、選擇、攻擊目標。但關鍵技術一結合,各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紛至沓來,整體研發最終被困難壓垮,美國海軍最後擱置無人作戰飛機計劃,轉向兼顧ISR的無人加油機計劃。
美國空軍對無人作戰飛機的思維也轉過幾個彎。一開始是以應招支援和炮灰定位的,日常任務還是有人機為主。靶機出身的克拉托斯XQ-58採用滑軌發射,降落傘回收,不佔用跑道,也降低成本。
美國空軍很快發現:要達到最低任務要求,無人作戰飛機的成本依然高到不可能一次性使用,但在成本控制框架內,性能實際上跟不上戰鬥機,難以成為貼身的「忠誠僚機」,所以轉向「外載傳感器/彈艙」的思路,站崗放哨和遞刀子為主,並不衝鋒陷陣,但需要日常反復出動(這意味著起落架和佔用跑道)。通用原子XQ-67應運而生。
但美國空軍還是想要「忠誠僚機」,還想扶持「軍工五大」(洛克希德、波音、雷西恩、通用動力、諾斯羅普)之外的新興力量,擴大國防工業基礎,於是有了通用原子YFQ-42和安杜里爾YFQ-44競標「協同作戰飛機」(CCA)。這只是放大、實用化的「外載傳感器/彈艙」,從研究機的XQ升格為意圖導向量產的原型機YFQ,技術成熟度有所提高,在思路上並沒有實質性變化。超音速、高機動、高度隱身的忠誠僚機需要等到CCA2.0。
攻擊-11是更加「原教旨」的無人作戰飛機。儘管在國慶70週年閱兵中已經向公眾展示,官方對性能和部署情況依然諱莫如深,外界只能猜測。
這是無尾飛翼,整體外觀就是一片平整的大三角。相對肥厚的中機體下是彈艙,沒有垂尾使得雷達反射特徵很小,彎曲進氣道遮蔽了發動機。從氣動構型和發動機噴口推斷,這是高亞音速的,具有良好的機動性,但未必是為空戰優化的。
攻擊-11肯定能與有人戰鬥機組隊作戰,但作為一馬當先的穿透性攻擊飛機,這種組隊應該是鬆散的,攻擊-11需要有高度自主的飛行和作戰能力。人工智能已經能解決大部分飛行問題,依然難以解決複雜環境下的目標識別問題。但通過體系支持,確定目標基本性質後,攻擊-11的目標識別壓力大大降低。這樣的穿透性攻擊飛機也主要用於戰線相對分明的高烈度戰場硬目標,軍民混雜的中低烈度戰場軟目標有攻擊-2這樣的無人機,「人在迴路中」的程度更高。
攻擊-11將上艦的傳說不斷,但就閱兵方隊來看,攻擊-11依然在空軍序列里。
更加有意思的是後面4位只見其面不知其名的神秘無人機。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暫且用「飛鴻」、「暗箭」、「六一」、「六二」來指代。
「飛鴻」應該與珠海航展上展出過的「飛鴻97」有密切關係。這是採用蘭姆達翼、V形尾、背部進氣的無人機,在概念和定位上與美國CCA相抵,但從更大的機翼後掠角推斷,速度要求更高。
「飛鴻97」多年前以模型形式推出時,發動機進氣口的位置更加靠後,大約與機翼翼根平行。閱兵上的「飛鴻」則不同,進氣口位置大大提前,這可能是提高速度、機動性的需要。進氣流經很長的機背再進入進氣口的話,容易受到附面層堆積和氣流畸變的影響,在高速飛行或者大迎角機動的時候問題尤其大。
2022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飛鴻97A」驚人地改用兩側DSI進氣口,可能就是為瞭解決機動飛行的問題。但閱兵上飛鴻最終還是改回背部進氣口,可能是兩側DSI的重量和阻力代價較大的原因。回到機背進氣口的話,適當前推進氣口可以緩解這樣的問題,重量和阻力有所增加,但比兩側DSI還是低。
美國YFQ-42在近期首飛,YFQ-44應該也快了。但在閱兵中,飛鴻直接刷上戰術編號「53431」,暗示已經投入使用。攻擊-11也有戰術編號,在閱兵預演階段,就有人看到「20」和「22」兩架攻擊-11。
「暗箭」與早年沈飛展出的暗箭似乎有密切關係,採用為高空高速優化的氣動構型,機背進氣口似乎也暗示更加強調隱身而不是機動性。暗箭無平尾,具有外傾的雙垂尾。機翼高度後掠,尖銳而扁平的機頭令人回憶起SR-71。
說起來,SR-71寬大的邊條並非用於機動性,而是用來補償在高速飛行中升力中心後移引起的額外低頭力矩。高速飛行時,上翼面氣流加速時間更長,達到峰值更晚,使得升力中心後移。用平尾配平會造成很大阻力,用機頭大邊條補償比較有利。
暗箭有可能達到三倍音速嗎?等官宣吧。但達不到那樣的高速的話,似乎如此誇張的邊條和後掠角並無必要,反而損害中低空中低速性能。再高速的飛機,起飛、降落性能還是日常運作的剛需,不會無故犧牲。結合在國慶70週年閱兵中高調亮相的無偵-8的缺席,暗箭就令人浮想聯翩了。無偵-8是火箭動力,暗箭是吸氣推進,能達到相似的高空高速的話,後者肯定更加優越。
對了,暗箭也有戰術編號,只是央視鏡頭距離較遠,畫面清晰度不足以辨讀。
更加神秘的是「六一」和「六二」,這是指「六代一號」、「六代二號」。西方衛星圖片上見到過六一在停機坪上,六二則和前不久流傳的飛行中的第三種六代機高度相似。
這兩種都是比暗箭、攻擊-11、飛鴻更大的無人機,在部隊列隊受閱時,六一和六二靠邊停車,佔用了停車區的全寬。攻擊-11和攻擊-2也佔用了全寬,但兩者都是大翼展、相對低速的飛機。六一、六二都是高速飛機,估計速度都在M2+一級,長度更是兩倍於飛鴻、暗箭等。
六一採用乾淨的截梢三角翼,後緣帶一點前掠。單發的噴口很粗壯,估計至少是渦扇19甚至渦扇10一級的發動機。採用兩側DSI進氣口,這在中國已經是成熟技術了。有意思的是雙尾撐。尾撐一般用於垂尾和平尾的安裝位置,但六一既沒有垂尾,也沒有平尾,襟副翼安裝在機翼後緣,也不需要尾撐,雙尾撐似乎莫名其妙。
這可能是和蘇-27尾錐、F-22的扁平噴口類似的用途:氣動減阻。超音速飛機的截面積需要符合面積律,沿長度的截面積需要平滑增加和平滑減小,突變則帶來不必要的阻力。蘇-27用又大又長的尾錐滿足面積律要求,F-22則用扁平的二維噴口達到同樣目的。六一是單發的,扁平噴口在把圓截面噴流壓扁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推力損失問題,所以用雙尾撐達到同樣的目的。換句話說,六一對高速性的要求相當高,最高速度可能達到M2.5以上。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六一可以近似看做取消鴨翼和雙垂尾、無人化的縮小版單發殲-20。這說明六一和成飛的關係嗎?還是老話:等官宣吧。
六二採用蘭姆達翼,也就是說,後緣有倒V切角。從空中看下去,好似兩頭尖的紡錘兩腰上長出一對翅膀。蘭姆達翼較好地融合了前機身大後掠邊條的渦流發生器作用和中等後掠機翼的升阻比,後體減阻也通過後半個「紡錘」得到較好解決。邊緣對齊的話,還有較好的隱身效果。缺點是襟翼、副翼一邊前掠一邊後掠,放下翼面的影響不一致,對飛控的要求較高。
六二也採用加萊特進氣口,而不是中國「流行」的DSI。加萊特更加適合超音速飛行,這似乎暗示六二也是為M2.5以上的飛行而優化的。這不奇怪。六一和六二應該是根據同一組基本要求設計的,只是兩個方案都太優秀了,做不了取捨,索性都要了。
六一、六二幾乎肯定是空戰無人機,對地攻擊沒有那麼高的速度和機動性要求。而且六一、六二跳過四代、五代,直奔六代。相比之下,美國CCA在飛行性能方面或許只有對標二代,高亞音速、中等機動性意味著不超過米格-17的性能,當然傳感器和武器能力還是與時俱進了。
六代機到底什麼樣,現在並沒有定論,但全向隱身、深度穿透應該是與五代區分的基點。全向隱身不是前向隱身的簡單升級,深度穿透也不是「空中狙擊手」的延伸。線性作戰像剝洋蔥,縱深突破像庖丁解牛,但縱深和解牛是有程度之分的。前向隱身可以做到在淺近縱深里挑筋斷脈,真正的庖丁解牛則要求在整個戰場的全縱深全面開花,只有全向隱身才能保證足夠的生存力。為此,超大航程也是剛需,在淺近縱深里沒有必要苛求全向隱身。
南北六代已經飛起來了,現在六一、六二也公諸於世,中國空中力量在有人和無人兩方面全面跨入第六代。美國空軍現在一定幸福感爆棚:幾十年費力的拔劍四顧兩茫茫和在迷霧中摸索之後,終於有了清晰的追趕目標:中國的南北六代和六一、六二。要是中國把目標收攏點更好,太多目標一起追趕太累人。

四
直升機部分沒有太多驚喜,直-20、直-10、直-19、直-8L都是老面孔了。
直-20大體對標美國UH-60。在傾轉旋翼和剛性旋翼發展起來的年代,常規旋翼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尤其在街道、林地等狹小空間運作時。直升機的懸停、後退、側飛等特殊機動能力也是傾轉旋翼或者剛性旋翼能做但未必擅長的,這些特殊機動對於戰場生存力具有莫大的意義。
另一方面,中國的傾轉旋翼和剛性旋翼直升機也在技術驗證中,實用化和大型化由需求決定,已經沒有不可克服的技術門檻了。
武直和偵直的戰場定位現在重新思考中,烏克蘭戰爭給出的信息是矛盾的。或許像坦克、步戰一樣,不能用簡單化的重要、過時來判斷,融入體系、增強戰場複雜性才是正道。
但中國的重型直升機依然是短板。在諸多救災和演習中,重直體現出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重直的軍事價值也不言而喻。美國CH-53K或者俄羅斯米-26一級的重直是中國需要補起來的短板。
回想20-30年前,中國航空幾乎滿目短板,就沒有多少長板。20-30年過去,中國航空還有短板,但越來越少了,補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結語
抗戰勝利80年來是中國經歷天翻地覆變化的80年,中華民族正在偉大復興之中。抗戰勝利100週年紀念的時候中國會達到什麼程度,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已經無法想象。或許歐洲「新兩風」終於吹起來,或許印度AMCA終於走下PPT,或許美國空軍終於追上了南北六代和六一、六二。
有很多或許,但眼下是人們回味閱兵帶來的衝擊和欣喜的時候。(作者為觀察者網專欄)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