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開始全面實施,唯獨與中國大陸的「關稅休兵」再度展延90天,為「川習會」及美中大交易鋪路。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對美中大國關係及世界地緣政治,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兩大強權角力關鍵90天倒數計時,國際社會既期待又擔憂,台灣更不能掉以輕心。

關稅展延 為川習會鋪路

10月31日首爾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前後,是美國總統川普訪問北京最可能時間點,將是雙方重新設定關係的決定性時刻。雙方都有會面的意願,但前提是先要有協議,否則一切都是口水。舞台已經搭建,主角是否登台,考驗川習二人的實力、判斷力與智慧。

美中第三輪會談於7月28、29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後中方立即透露,雙方就美國超額關稅及中方反制措施,達成暫緩適用90天共識,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否認,強調要由川普做最後決定,川普一直等到8月12日大限前一天才簽署行政命令予以延長。這段過程說明,雙方都希望達成協議,以促成川習會,但對於會談主導權與話語權各有堅持,都希望營造最有利的談判地位。

美中去年貿易逆差高達2954億美元,單憑高關稅難以大幅改善,中國又是唯一拒絕低頭,反而採取報復措施的國家。貝森特承認跟中國打交道「很不容易」,因為它是一個「非市場經濟體」,有不同的目標;此外,中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既是美國最大的經濟對手,也是最大軍事對手,因此,對付中國格外困難。

白宮公布的「事實清單」指出,關稅休兵展延是必要之舉,以促成中方在貿易不平衡、不公平貿易行為、擴大美國進入中國市場及美方關切的安全和經濟議題上,回應美國要求,說明了美中貿易問題不是如同川普對付其他國家,片面宣布特定關稅稅率及投資金額等相關條件就可定案。

最近中外媒體經常出現「川普讓中國再度偉大」的標題,說明了由於川普過度追求經貿利益,亟欲與中國達成大交易,華府強硬反中氛圍已出現轉向;孤立主義與保護主義使國際政治出現權力真空,中共趁虛而入;無差別對等關稅使美國的盟友與夥伴喪失信心,以美國為核心的反中網絡出現裂痕。

對北京而言,川普聚焦經貿利益,輕忽意識形態、民主自由價值、人權、國際參與及責任,無形中解脫了拜登時期「小院高牆」、經濟脫鉤斷鏈的枷鎖,川普願意以放寬對中國大陸的高科技出口管制與限制換取經貿利益。

等待交易 台成沉默羔羊

外媒報導,北京已將華府鬆綁對高頻寬記憶體(HBM)的出口管制,搬上談判桌,甚至暗示與川習會掛鉤,一旦解禁,將重塑全球AI競賽版圖。川普認為輝達H20晶片是「舊晶片」,同意開放出口到大陸;但輝達(NVIDIA)與超微半導體(AMD)未來在大陸市場營收的15%將上繳國庫,「政府抽成」是空前未有的安排,顯然川普是一個可以不惜代價達成目標與野心的政治人物。

同樣的思維與行動也表現在政治外交領域,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盧比歐在參議員任內是鮮明的鷹派反中大將,上任後卻裁撤國務院東亞局「多邊事務辦公室」,強迫多位中國專家離職;川普政府迄今未提出全面性的對中政策;乃至最近川普親自否決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的請求,以及川普政府迄今沒有提出重大對台軍售案,都被認為華府向北京妥協的跡象。

川普口口聲聲美中關係良好,與習近平是好朋友,但美中關係戰略競爭本質未變,「修昔底德陷阱」仍在,美中回歸到接觸、合作時代障礙重重。面對川普的強勢作風,中方採取兩手策略,以戰略定力與耐心應對,同時加強與「非美」世界的關係,希望能利用川普2.0的不可預測性,全面擴展中國影響力,挑戰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秩序與體制。川習在合作與對抗中尋求最大利益,台灣不但失去主導權,甚至話語權都不保,成為沉默的羔羊,等待命運揭曉。

未來90天將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結局難以預判,台灣20%+N關稅風波尚未平息,新一波風暴正在醞釀,台灣的不安只會更重。

贊助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