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支持核三重啟,促賴政府能源政策補破網

第二輪大罷免八二三即將登場,當天另有民眾黨發起的「核三重啟公投」,希望核三在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未料,賴清德近日在民進黨中常會突兀表態,要求黨內對核三公投一致投下反對票,並聲稱核電「不是公投所能解決」,似在預告政府無意尊重公投結果。事實上,核三重啟公投不僅是針對核三而發,而在藉此促使賴政府對錯誤的能源政策展開反思,給民進黨一個調整轉向的機會。
蔡政府二○一六年開始推動能源轉型,要以廿%的綠能取代核能,另以五十%的天然氣與卅%的燃煤發電,重塑台灣新的發電配比,實現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但這項能源轉型計畫,除實現了核能歸零,其他訴求幾全數跳票。諸如綠能迄今占比僅達一成二,距離兩成目標極遠;減碳不如預期,中部地區更深受空汙之害;蔡英文承諾的電價不會大漲也未實現,更別說她任內出現四次全國性無預警大停電。
那八年,能源政策成為蔡英文執政成績中最受質疑的一塊。她為了鞏固反核基本盤,無視台灣減碳、能源安全與電價穩定的多面向需求,執意推動激進的非核路線,以實現民進黨神主牌的「非核家園」。最受訾議的是,為了發展綠電,與民進黨友好的企業及外資靠著風電和太陽能而財源滾滾,台灣許多山林、埤塘和農田卻遭到破壞,胡亂開發成光電場,官商勾結弊案頻傳。與此同時,台電的虧損大幅增長,多次調高電價仍無濟於事,須靠政府預算撥補。
由於綠能弊案層出不窮,加上國土環境因光電場濫設遭到破壞,人民對政府推動非核是出於私利或是為了公益,逐漸產生巨大的懷疑。尤其,近年國際社會逐漸將核能視為「綠能」,認為是減少碳排放及穩定基載的良好能源;在這樣的趨勢下,民進黨政府的反核便顯得過時而僵固。美國官方和智庫也質疑,賴政府要加強台灣韌性,但非核政策卻讓台灣更脆弱。
近幾年,飽受停跳電所苦的民間社會,以及需要大量用電的企業界,陸續對能源政策提出反思;但民進黨對「反核神主牌」卻死抱不放。二○一八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就代表了民眾對「非核」政策轉彎的期待;但蔡政府僅形式上修改了《電業法》,執行上仍續推非核家園。更惡劣的是,次年蔡政府將公投改為「兩年舉辦一次」,這使得二○二一年的「重啟核四」公投投票率未能達標。這除了核四本身爭議較大,蔡政府將公投限縮為「鳥籠公投」,更是主因。
從技術面看,核三重啟的技術難度不高,核廢料也非無解。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已允許多座核電廠在四十年的運轉期屆滿後,可再延長廿年。美國方面,部分核電廠甚至考慮延役到八十年,以因應AI等高用電量產業的需求。下周的核三公投,基本上也是民眾對民進黨能源政策的一次信任投票,看看賴政府究竟有沒有能力修正自己的錯誤。
人們不難看出賴總統在施政上的手足無措,他日前率先表態要對核三公投投下反對票,更暴露了他的焦慮。他本來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治高度,讓民眾自主選擇,然後聽從人民的意向行事。但賴清德選擇提前表態,無非是想藉此削弱民眾的公投意願,以構築自己的政策安全感。但大家別忘了,他此舉只是在維護民進黨的招牌和利益,而不是在維護台灣的安全與未來。
正因如此,民眾下周更應積極前往投票,不只是為了核三要不要重啟,更為了逼賴清德從他「黨意至上」的硬殼裡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