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表示,《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已有13篇完成初步審查,9月開學後將陸續上路。陸委會亦表示,教材涉及中共政權的性質、兩岸關係及國際最新情勢,並強調「絕對實事求是,依歷史事實編寫」。今年3月賴總統端出「17條」要求教育部擬定中國威脅識讀教材,教育部短短半年急就章式做出成品,不僅品質成疑,陸委會所言「實事求是」,恐怕也站不住腳。

年輕人厭惡黨化教育

結合教育部和陸委會的介紹,識讀中國威脅,與其說是「課程教材」,不如說是「政治宣導」。首先,所謂「中國威脅」的界定權,並非來自社會共識或學界共識,而是民進黨政府單方面以「境外敵對勢力」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操作。其次,政府透露教材並非納入考試科目,而是與公民、社會科配套使用,更何況教材討論內容與時事密切相關,因而更像是民進黨政府抗中政策的「置入性行銷」。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恍然大悟,所謂《識讀中國威脅》,不就是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的校園版、教材版嗎?最令人駭然的是,直到今天,在民進黨政府明知以「抗中」為主題的大罷免已遭民意否決的前提之下,政府高層對《團結十講》前四篇充斥邏輯顛倒與歷史謬誤的講辭,諸如「長毛象證明台灣獨立於中國」、「1947制憲無台灣人參與」等,始終沒有表達任何歉意。現在政府居然轉頭保證《識讀中國威脅》「實事求是、依歷史事實編寫」,叫人如何相信?

其實,《識讀中國威脅》教材自從誕生第一天起,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必然會遭到新世代學生的嘲諷和反彈。而這恰恰是威權時代,台灣青年因不滿國民黨而厭惡大中國教育的「復刻鏡像版」。回首40年前,當時在野運動已經風起雲湧,而之所以民進黨當年能獲得青年認同,就是因為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的大中國教育,與台灣憲政制度現狀產生脫節,致使一整代台灣青年從大中國幻想中走出,在民進黨的引導下,去追求台灣主體意識。

然而,時勢早已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大陸不再是當年貧窮落後、在國際舞台上韜光養晦的國家,兩岸硬體、軟體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甚至在一些區域發生逆轉。從Labubu風靡歐美名流到小紅書接收「抖音難民」,大陸的國際、文化影響力亦今非昔比。這樣的變化,自然體現在台灣社會,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上。必須要注意,這種新認知的形成,絕非在校園或課堂上形成,而是從社會、同輩、媒體、網路等四面八方塑造而來。

洗滌人心步文革後塵

眾所周知,叛逆權威是青年的本性。因而在校園裡,愈是說教、愈是灌輸,愈會引起青年的反感和抗拒。民進黨自2016年已經長期執政,青年眼中的政治權威,早已從國民黨換成了民進黨。而民進黨政府大官們,不少人出身學運世代,難道他們沒有想過,如今希望打破反中同溫層、對「抗中保台」厭惡疲憊的年輕人,不正是當年希望打破黨國威權說教的自己?難道他們沒想過,強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反而會給自己造成嚴重的迴力鏢嗎?

《識讀中國威脅》教材是台獨手持公權力上演的最後瘋狂,一旦民進黨政府濫用行政、司法權力向青少年灌輸錯誤認知,不僅從校園層面,還從網路、媒體、輿論層面切斷台灣年輕人對兩岸關係、對大陸的客觀認知管道,並以極端偏頗的《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取而代之,必然是一場不亞於大陸文革的中華文化浩劫。不過,正如《團結十講》踢到鐵板、草草收場的結局,面對民進黨的反中灌輸,台灣社會仍有一股強而有力的良知力量,新世代青少年也絕不會乖乖就範。

賴17條、敵對勢力、識讀中國威脅、大罷免,還有八炯以納粹為師的「暗線」,這是一連串的政治步驟,也是有預謀的洗滌人心計畫。如今從大罷免大失敗,到罷團內訌互咬,應是上述計畫崩盤的第一張骨牌,民進黨政府實在應當懸崖勒馬、知所進退,叫停粗製濫造的《識讀中國威脅》課程,否則會遭到更為嚴厲的民意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