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是原始佛教的承續與再提昇
2011/12/20 09:03
瀏覽979
迴響1
推薦4
引用0
發表於二0一0年四月
近來又聽說有法師在嚴厲批評大乘佛教 (註釋 1) ﹐說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 (註釋 2) 在修行系統上毫無關係。也把古今中外大乘佛教的善知識全歸類為邪魔外道。聽說該法師本來也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出家人﹐後來到東南亞去參學﹐回來以後就有此看法。我對此位法師雖未謀面﹐但有着難以言喻的同情﹐因為我蠻能了解他的論點來自何處。雖然我並不贊同他的觀點﹐而且肯定這是法上的過失。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寫些東西給這位法師及大家參考。下面就是我的嘗試。
這個問題在近代中國佛教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老早就有人提出質疑。我相信每一位在近代接觸到原始教典的人﹐都曾經在心裡有過這個疑問。就是大乘佛教的經典是佛所說的嗎﹖為什麼經文的形式和原始教典相差那麼多﹖如果原始教典講的是四聖諦 (註釋 3)﹐八正道 (註釋 4)﹐四念處 (註釋 5)﹐為何大乘佛教要再講六度萬行 (註釋 6)﹐要強調慈悲與悲智雙運﹖這些難道和四聖諦﹐八正道沒有衝突嗎﹖這些都是學原始教典者自然會碰到的問題。所以有人會有懷疑﹐而覺得大乘佛法可能非佛所說﹐並不是難以理解的。我相信許多南傳佛教的學人﹐都有如此見解。我自己也曾經嘗試去尋找學者們的研究。我搜尋的結果是只能說在風格上﹐原始教典和大乘教典有所不同﹐但不能說在義理或修行上大乘教典和原始教典有衝突。最多只能說大乘教典對佛教義理有進一步的着重和發揮。
我雖然並非具有學術訓練的歷史學者﹐但我是佛法修行人﹐可以從解行的立場看待佛法。我的看法不是折衷﹐也不是作和事佬﹐而是提出自己由修行所生的見地。我的所見無法以一篇文章充份表達﹐故將來對此論題﹐我會整理成書出版。此篇論述﹐就算是一篇直書胸臆的前言罷。先把要點為佛青慧訊的讀友鋪陳清楚。
我以為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到底什麼是佛。另一個層次就是佛法到底是不是一定要由佛親口所說。這個問題不是學術的範圍﹐而是佛法的見地。任何佛法的修行人﹐均有資格探討這個問題。因為這和修行和解脫知見相關。解脫知見如果不正確﹐會直接影響到解脫道果。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對修行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佛陀在原始教典裡面﹐老早就回答了這些問題。
我最喜歡引用的典故﹐就是佛陀曾說那些放下修行而前往迎接禮拜他的人﹐未曾見佛。而那些不去迎接反而在反觀自照修行的比丘﹐才是真正見佛。這個簡單的原始佛教的典故﹐事實上已經把佛自己的佛陀觀表露無遺。利根者不需我講太多﹐應該已能通達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以為這個公案﹐其實是充滿禪宗風味的。
大乘教典裡﹐不是也有同樣的教理﹖不過是把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話說出來而已。金剛經裡不是就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偈子﹖這難道不是同樣的意思﹖為什麼原始教典裡面的句子就是佛法﹐而大乘教典裡面的就不是﹖
佛法講的是實相﹐用現代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真理。真理的存在﹐是不會因為是不是由那一個人所說而有不同的。佛法裡面有一句話﹐叫『是法住法位』﹐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是佛﹖佛是覺者﹐也就是充份體悟真理實相的人。覺的人就是佛。並不是離開了覺﹐尚有一個實在的人﹐叫作佛。若認定那一個人的色身就是佛﹐由正知見看﹐此人行的是邪道。因為佛的色身一樣是會分崩離析老死壞去的。我們修行人見佛﹐是要能見其智慧。見到佛的智慧﹐才是真見佛。否則就是如弘一大師所說的『執象而求﹐呎尺千里』。沒有道眼﹐就算是生于佛世﹐就算佛站在眼前﹐又能如何﹖凡夫肉眼所看到的﹐不過就是一位老比丘罷了。
所以佛法正知見的佛陀觀﹐是佛是明瞭真理實相的人。任何人只要充份明瞭真理實相﹐他或她就是佛。那裡一定要姓甚名誰﹖又那裡一定要是男是女﹖眾生對真理實相的體悟﹐當然有不同的程度﹐沒有像佛陀一樣圓滿。故修行人在未成佛前會有不同的修行果位。但佛教徒對佛陀的態度﹐決非唯一的絕對崇拜﹐而是愧己之不足的仰慕。佛教徒視佛陀﹐也不是存在於自己生命之外的至高存在﹐而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生命可以是什麼』。任何佛教徒都當視自己為未來的佛陀﹐因為自己已在修行。目前雖僅是高山仰止﹐但終有一日﹐百千涓流終會匯為汪洋大海。所以佛教徒對佛陀﹐是一種親切的對自己生命的期許。和一般宗教信徒與上帝或阿拉的關係﹐是不同的。中國人常說萬家生佛﹐就隱含着人人皆可成佛的深意。大乘佛法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般的宗教﹐是不可能有人人皆可成上帝或阿拉的思想的。最多是死後可到上帝及阿拉那裡去﹐稱作上天堂。
一旦明瞭了佛是什麼﹐第二個層次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成問題了。那就是佛法並不一定要佛陀親口所說。同樣的道理﹐佛說了是法﹐難道其他人說了就不是﹖佛陀本人就說過﹕『我所說法﹐如爪上泥﹐我未說法﹐如大地土』。所以就算有的法不一定見于原始教典﹐也不能說這就決非佛法。問題是這個法到底如不如法﹐而不是它到底是誰所說。世上有修行人﹐就能知道一個法合不合乎佛法。若一定要透過考證而說那個地區或那個時代傳出來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會說這是知見不正。倒不是因為我是中國大乘佛教徒而這樣說﹐而是基於佛法的正理。一個人只要有正確的知見和體悟﹐他說的話就可以是佛法。他就可以是世間的善知識﹐利益眾生。這不是什麼深刻的哲理﹐而是一般人皆可了解的淺顯道理。就好像數學並不一定要數學老師講的才是數學。其他任何人只要明瞭了其中道理﹐都是了解數學﹐也都可講解給別人聽。如果有人說只有數學老師講的數學才是真數學﹐你會感到豈有此理。佛法難道不是如此﹖堅持只有南傳佛教才是佛教的人﹐正犯了這種過失。更何況世上至今尚沒有一個學者已經提出學術論證﹐能證明大乘教典非佛所說。
另外由法上說﹐大乘佛法和原始佛教的解脫法味也是無二無別。一定要說它們完全不同﹐只是學法不通的現象。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的學法不通﹐但要把這其中的道理講清楚﹐是必需的。
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無論北傳還是南傳的佛法﹐都主張戒定慧三學﹐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戒講的是人的行為。人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心不放逸。要能做到心不放逸﹐粗糙狂亂的心才能調柔﹐也才能定。人的心能安定下來﹐才有可能堪為法器而領受更高的智慧。要如何領受更高的智慧﹐南北傳的佛法也許有說法與方法上的不同﹐但對佛陀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是南北傳共通的修行根本。只要這個根本在﹐就不能說南北傳的佛法存在本質性的不同。只要戒定慧三學在﹐佛法的法味就是相同也相通的。大乘佛法在菩薩道上﹐的確是有很多的發揮﹐但不能說就和原始佛教相違背。因為原始佛教也講究菩薩道講的慈悲﹐而且還有特定的慈悲觀照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講的悲智雙運﹐並不是大乘獨具的絕活。而原始佛教講的四聖諦﹐ 四念處 及七覺支等等﹐也都包含在大乘佛法的三十七道品 (註釋 7) 裡面。所以無論由什麼角度講佛法﹐只能說南北傳的佛法有着重的不同﹐但絕對不能說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往往也是為了糾正佛法發展沿革中的一些流弊而造成的。
我相信在佛滅度後﹐許多未開悟的比丘逐漸走向一元崇拜與閉鎖式修行人格的困境。佛陀的親近弟子舍利佛在辭世前﹐就已經觀察到這種現象。我可以想見一群出家人把佛陀當成某種類似上帝的至高存在﹐也把自己看成絕對真理的代言人。他們完全不關心世間人或世間事﹐以為佛法離開了眾生的生命仍有其絕對不變的價值。他們的修行﹐我想就是以身念處為主﹐輔以修定。身念處固然是佛所說的甚深法﹐但也要輔以正確的緣起正見方能得力。在緣起正見有偏差下﹐他們結果變成一群完全和人類及人類社會脫節的人。我相信大乘教的興起﹐是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裡面逐漸醞釀滋長的。所以大乘教特別強調修行人的社會性。它主要的訴求就是要修行人走出自己的心之象牙塔﹐走向社會。並在社會裡面修行。所以大乘教特別強調自在與慈悲。因為入了社會﹐就知道人間很苦﹐因為人類本身很執着﹐充滿著各種衝突及矛盾。菩薩在五濁世間度化眾生﹐沒有解脫自在的能力是不行的。也正因為如此﹐大乘教修行所依的六度(又稱六波羅蜜多)的前三項都有社會性﹐也就是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及忍辱波羅蜜多。因為它們都是建築在人際關係上。對有所需要的人﹐菩薩行者要給予﹐而且還要不着相地給予﹐這就是佈施波羅蜜多。深入社會後人際關係就密切複雜了﹐可能的引誘就會加大﹐甚至大到菩薩行者無法自持。此時就需要持戒波羅蜜多﹐要能有所為﹐也能有所不為﹐才得自在。但光是有所不為﹐還不見得就一定能充份解決問題。眾生個性剛強﹐可能會加諸侮辱在菩薩行者身上。於是﹐菩薩行者就得行忍辱波羅蜜多才能在世間自處。所有這些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都要不着相而行﹐要能船過水無痕﹐要能自在得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才是精進﹐也才是智慧﹐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及智慧波羅蜜多。再配合上修心的禪定波羅蜜多﹐就成了六波羅蜜多﹐也就是六度。六度的修行架構一旦被提出﹐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它和原始佛教的修行架構沒有衝突﹐但鼓勵人走出山林﹐走出關房﹐投向人間與紅塵。去和世上的男男女女發生關係﹐去走慈悲自在﹐入世間而又不黏着於世間的修行路。這就是大乘佛教。聖龍樹則是大乘佛教的鼻祖﹐也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 (註釋 8) 的共通始祖。我相信在當時的印度﹐大乘佛教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復興運動。這一段我已在覺的宗教一書中有所詳述了。
我想有些修行四念處﹐也就是修覺觀的人﹐會堅持佛所說修行方法的不可取代性﹐而自以為正宗地批評大乘佛法。問題是大乘佛法並沒有要取代原始佛說的修行方法。那也就是為何所有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都出現並融匯在大乘經典裡面。大乘佛法所提出的修行方法﹐皆和原始佛教的修行架構息息相關。要說六度和四念處沒關係﹐就連我這個粗淺的四念處行者都知道是不正確的。佈施﹐持戒﹐忍辱﹐那一樣不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 的好地方﹖別人罵你了﹐說你可惡﹐自取其辱﹐你不是正好觀心﹐看看自己心裡的風起雲涌餘波蕩漾﹖這就是心念處的修行。別人用金錢或用權力引誘你﹐不是正好看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修受念處的好時機﹖自己若生氣動怒了﹐不是正好看看呼吸的起伏﹐身體的變化﹐也就是修身念處的絕佳時候﹖你給予別人東西﹐如何才能不着相﹖我敢說人在沒有見到我法二執以前﹐是無法完全不着相的。在此情形下﹐給予不正是修法念處的有力增上緣﹖所以六度和四念處有深度的關係。大乘佛法也和原始佛教有深度的關係。一個人若每天自己一個人修四念處﹐比較容易變成偏重身念處﹐也較容易落入偏空的陷阱。許多人修得悶﹐不得力﹐往往就放棄了。六度的方法剛好可解決此問題。入社會修﹐去幫助十里紅塵中的紅男綠女。修得頭破血流倒是有可能的﹐但決不會悶。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在這裡。它是原始佛教修行方法進一步的再提出與再發揮。若真要細述﹐是講不完的。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無關。覺得無關﹐只是自己尚未通達而已。尚未了解所謂度﹐也就是波羅蜜多的訣竅而已。修四念處而不懂得把其用在六波羅蜜多上﹐鮮有不落入空執一邊的。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能起用。講佛法則要講究『體相用』﹐否則就不夠圓滿。六波羅蜜多正是四念處的用。大家不妨仔細推敲推敲﹐看看是也不是﹖
以我的修行所見﹐就連原始教典的主要修行所依﹐也就是四聖諦 (苦﹐集﹐滅﹐道)﹐都和大乘佛法密切相關。只是原始教典的苦﹐集﹐滅﹐道﹐講的是個人的身心解脫﹐也就是自己身心的苦滅。而大乘佛教的苦﹐集﹐滅﹐道﹐不止是個人的解脫與苦滅﹐而且還是遍法界一切眾生的解脫與苦滅。包涵的範圍雖然有不同﹐但解脫的法味並無二致﹐也沒有高下之別。但呈現在世間﹐大乘行者會有不同的風格與面貌。菩薩的六度萬行﹐依我看來講的皆是苦﹐集﹐滅﹐道。菩薩利益眾生﹐為眾生拔苦與樂﹐事實上也是在更大的範圍上運用苦﹐集﹐滅﹐道。那裡有菩薩道就是違反原始佛教的道理﹖
我個人以為在今天﹐我們有必要超越過去歷史的氛圍﹐來重新界定所謂大乘與小乘。我以為當由修行的角度來看所謂大小乘。大小乘不能以地域區分﹐也不該以宗派區分﹐而該以修行人的心量及修行影響區分。換句話說﹐中南半島的修行人﹐其實有很多人是大乘根性﹐因為他們關心眾生的疾苦﹐願意駐世利益眾生。而中國佛教徒裡面﹐也有不少小乘根性﹐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只是想着自己的開悟解脫。過去的佛教徒﹐總以為自己一旦是淨土宗或禪宗﹐就一定是大乘根性﹐這種看法依我看是大謬不然。修行能不能稱大﹐要看其心量。過去顯明法師說他發過願﹐要送大家都去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才去。只要有一個人沒去﹐他就在此世界不走。這種心量以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為考量﹐堪稱真大乘。因為他不是只顧自己。我個人以為真正的大乘菩薩﹐不但不能以地域分﹐不能以宗派分﹐甚至不能以宗教分。誰說其他宗教裡面就沒有菩薩﹖誰又說菩薩必定在宗教之內﹖金剛經明明白白地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法華經也明白指出菩薩可於一切處一切時﹐為了眾生而慈悲示現。所以我們佛法修行人不能輕慢一切眾生﹐實在是因為一切眾生都可能是菩薩﹐只是我們肉眼凡胎看不見而已。
常常有人覺得大乘佛教十分油滑﹐好像要把世間一切好的宗教都納入自己的編製﹐所以把它們一律稱為菩薩道。這個看法雖然有其道理﹐但對真正的大乘佛法未曾深入﹐所以只看到表面上世俗的一面。事實上大乘佛法的底蘊的確如此﹐因為它真地尊敬讚嘆世間一切善法﹐從來沒有要把別的宗教徒變成佛教徒的念頭。在真的大乘行者的眼裡﹐世界上並沒有實在的東西叫佛法﹐更徨論佛教徒了。菩薩行者的襟懷該是外不見一法可取﹐內不見一法可得。要以佛法去和人對立﹐是好笑不通的。所以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佛法發動的戰爭﹐佛教也比較不可能發展成原教旨主義的狂熱。這一個事實﹐我以為是很值得所有關心人類前途的有識之士深思的。
我說的這些話﹐不是出自什麼考據﹐而是由個人粗淺修行的解脫知見所生。有些觀點過去寫『覺的宗教』一書時尚未見到。現在見到了﹐我會再出版新書。總而言之﹐是希望中國佛教的大乘行者一方面不要貢高我慢﹐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大乘佛法的價值光同日月﹐對全人類有莫大的益處。在人類種族與宗教衝突昇高的今天﹐尤其顯得珍貴。現在大家接觸到南傳佛法的教典﹐是殊勝的因緣﹐固然要珍惜。但沒必要把自己原來傳承的好東西都丟棄否定了。近代高僧印順是一代佛教思想巨匠﹐尚且沒有把傳統中國的大乘佛法否定。若有人學了幾年南傳教典就以為大乘佛法不是佛法﹐我只看成是蜀犬吠日。未足與議也﹗
註釋:
1) 大乘佛教 ﹕一般指佛法北傳至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及韓國的佛法流派。也稱 北傳佛教。
2)原始佛教﹕一般指佛法南傳至中南半島包括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及錫蘭的佛法流派。也稱 南傳佛教。
3)四聖諦﹕苦﹐集﹐滅﹐道。為佛陀所開示的解脫所依﹐指出人生的苦為因緣所集﹐只要能如法地修道﹐就能滅苦﹐達到涅盤境界。
4)八正道﹕正見﹐正思﹐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為佛陀所開示修道的方法。八正道講的即為四聖諦的道諦。
5)四念處﹕身﹐受﹐心﹐法。指四個覺知的對象﹐即是身體﹐感受﹐心之狀態及思想觀念。四念處就是正念﹐為八正道的重要部份。
6) 六度萬行 ﹕ 六度指六波羅蜜多﹐為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 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多。萬行泛指菩薩度化眾生 和六波羅蜜多相應的無量無邊方便善巧方法。
7) 三十七道品 ﹕大乘佛教中的原始佛教修行方法的統稱﹐包含了﹕
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四念處 ﹕身﹐受﹐心﹐法。
七覺支: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正勤: 能斷已生諸不善法
未生不善令其不生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未生善法能令其生
四神足: 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8) 大乘八宗:律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淨土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
近來又聽說有法師在嚴厲批評大乘佛教 (註釋 1) ﹐說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 (註釋 2) 在修行系統上毫無關係。也把古今中外大乘佛教的善知識全歸類為邪魔外道。聽說該法師本來也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出家人﹐後來到東南亞去參學﹐回來以後就有此看法。我對此位法師雖未謀面﹐但有着難以言喻的同情﹐因為我蠻能了解他的論點來自何處。雖然我並不贊同他的觀點﹐而且肯定這是法上的過失。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寫些東西給這位法師及大家參考。下面就是我的嘗試。
這個問題在近代中國佛教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老早就有人提出質疑。我相信每一位在近代接觸到原始教典的人﹐都曾經在心裡有過這個疑問。就是大乘佛教的經典是佛所說的嗎﹖為什麼經文的形式和原始教典相差那麼多﹖如果原始教典講的是四聖諦 (註釋 3)﹐八正道 (註釋 4)﹐四念處 (註釋 5)﹐為何大乘佛教要再講六度萬行 (註釋 6)﹐要強調慈悲與悲智雙運﹖這些難道和四聖諦﹐八正道沒有衝突嗎﹖這些都是學原始教典者自然會碰到的問題。所以有人會有懷疑﹐而覺得大乘佛法可能非佛所說﹐並不是難以理解的。我相信許多南傳佛教的學人﹐都有如此見解。我自己也曾經嘗試去尋找學者們的研究。我搜尋的結果是只能說在風格上﹐原始教典和大乘教典有所不同﹐但不能說在義理或修行上大乘教典和原始教典有衝突。最多只能說大乘教典對佛教義理有進一步的着重和發揮。
我雖然並非具有學術訓練的歷史學者﹐但我是佛法修行人﹐可以從解行的立場看待佛法。我的看法不是折衷﹐也不是作和事佬﹐而是提出自己由修行所生的見地。我的所見無法以一篇文章充份表達﹐故將來對此論題﹐我會整理成書出版。此篇論述﹐就算是一篇直書胸臆的前言罷。先把要點為佛青慧訊的讀友鋪陳清楚。
我以為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到底什麼是佛。另一個層次就是佛法到底是不是一定要由佛親口所說。這個問題不是學術的範圍﹐而是佛法的見地。任何佛法的修行人﹐均有資格探討這個問題。因為這和修行和解脫知見相關。解脫知見如果不正確﹐會直接影響到解脫道果。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對修行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佛陀在原始教典裡面﹐老早就回答了這些問題。
我最喜歡引用的典故﹐就是佛陀曾說那些放下修行而前往迎接禮拜他的人﹐未曾見佛。而那些不去迎接反而在反觀自照修行的比丘﹐才是真正見佛。這個簡單的原始佛教的典故﹐事實上已經把佛自己的佛陀觀表露無遺。利根者不需我講太多﹐應該已能通達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以為這個公案﹐其實是充滿禪宗風味的。
大乘教典裡﹐不是也有同樣的教理﹖不過是把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話說出來而已。金剛經裡不是就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偈子﹖這難道不是同樣的意思﹖為什麼原始教典裡面的句子就是佛法﹐而大乘教典裡面的就不是﹖
佛法講的是實相﹐用現代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真理。真理的存在﹐是不會因為是不是由那一個人所說而有不同的。佛法裡面有一句話﹐叫『是法住法位』﹐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是佛﹖佛是覺者﹐也就是充份體悟真理實相的人。覺的人就是佛。並不是離開了覺﹐尚有一個實在的人﹐叫作佛。若認定那一個人的色身就是佛﹐由正知見看﹐此人行的是邪道。因為佛的色身一樣是會分崩離析老死壞去的。我們修行人見佛﹐是要能見其智慧。見到佛的智慧﹐才是真見佛。否則就是如弘一大師所說的『執象而求﹐呎尺千里』。沒有道眼﹐就算是生于佛世﹐就算佛站在眼前﹐又能如何﹖凡夫肉眼所看到的﹐不過就是一位老比丘罷了。
所以佛法正知見的佛陀觀﹐是佛是明瞭真理實相的人。任何人只要充份明瞭真理實相﹐他或她就是佛。那裡一定要姓甚名誰﹖又那裡一定要是男是女﹖眾生對真理實相的體悟﹐當然有不同的程度﹐沒有像佛陀一樣圓滿。故修行人在未成佛前會有不同的修行果位。但佛教徒對佛陀的態度﹐決非唯一的絕對崇拜﹐而是愧己之不足的仰慕。佛教徒視佛陀﹐也不是存在於自己生命之外的至高存在﹐而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生命可以是什麼』。任何佛教徒都當視自己為未來的佛陀﹐因為自己已在修行。目前雖僅是高山仰止﹐但終有一日﹐百千涓流終會匯為汪洋大海。所以佛教徒對佛陀﹐是一種親切的對自己生命的期許。和一般宗教信徒與上帝或阿拉的關係﹐是不同的。中國人常說萬家生佛﹐就隱含着人人皆可成佛的深意。大乘佛法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般的宗教﹐是不可能有人人皆可成上帝或阿拉的思想的。最多是死後可到上帝及阿拉那裡去﹐稱作上天堂。
一旦明瞭了佛是什麼﹐第二個層次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成問題了。那就是佛法並不一定要佛陀親口所說。同樣的道理﹐佛說了是法﹐難道其他人說了就不是﹖佛陀本人就說過﹕『我所說法﹐如爪上泥﹐我未說法﹐如大地土』。所以就算有的法不一定見于原始教典﹐也不能說這就決非佛法。問題是這個法到底如不如法﹐而不是它到底是誰所說。世上有修行人﹐就能知道一個法合不合乎佛法。若一定要透過考證而說那個地區或那個時代傳出來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會說這是知見不正。倒不是因為我是中國大乘佛教徒而這樣說﹐而是基於佛法的正理。一個人只要有正確的知見和體悟﹐他說的話就可以是佛法。他就可以是世間的善知識﹐利益眾生。這不是什麼深刻的哲理﹐而是一般人皆可了解的淺顯道理。就好像數學並不一定要數學老師講的才是數學。其他任何人只要明瞭了其中道理﹐都是了解數學﹐也都可講解給別人聽。如果有人說只有數學老師講的數學才是真數學﹐你會感到豈有此理。佛法難道不是如此﹖堅持只有南傳佛教才是佛教的人﹐正犯了這種過失。更何況世上至今尚沒有一個學者已經提出學術論證﹐能證明大乘教典非佛所說。
另外由法上說﹐大乘佛法和原始佛教的解脫法味也是無二無別。一定要說它們完全不同﹐只是學法不通的現象。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的學法不通﹐但要把這其中的道理講清楚﹐是必需的。
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無論北傳還是南傳的佛法﹐都主張戒定慧三學﹐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戒講的是人的行為。人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心不放逸。要能做到心不放逸﹐粗糙狂亂的心才能調柔﹐也才能定。人的心能安定下來﹐才有可能堪為法器而領受更高的智慧。要如何領受更高的智慧﹐南北傳的佛法也許有說法與方法上的不同﹐但對佛陀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是南北傳共通的修行根本。只要這個根本在﹐就不能說南北傳的佛法存在本質性的不同。只要戒定慧三學在﹐佛法的法味就是相同也相通的。大乘佛法在菩薩道上﹐的確是有很多的發揮﹐但不能說就和原始佛教相違背。因為原始佛教也講究菩薩道講的慈悲﹐而且還有特定的慈悲觀照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講的悲智雙運﹐並不是大乘獨具的絕活。而原始佛教講的四聖諦﹐ 四念處 及七覺支等等﹐也都包含在大乘佛法的三十七道品 (註釋 7) 裡面。所以無論由什麼角度講佛法﹐只能說南北傳的佛法有着重的不同﹐但絕對不能說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往往也是為了糾正佛法發展沿革中的一些流弊而造成的。
我相信在佛滅度後﹐許多未開悟的比丘逐漸走向一元崇拜與閉鎖式修行人格的困境。佛陀的親近弟子舍利佛在辭世前﹐就已經觀察到這種現象。我可以想見一群出家人把佛陀當成某種類似上帝的至高存在﹐也把自己看成絕對真理的代言人。他們完全不關心世間人或世間事﹐以為佛法離開了眾生的生命仍有其絕對不變的價值。他們的修行﹐我想就是以身念處為主﹐輔以修定。身念處固然是佛所說的甚深法﹐但也要輔以正確的緣起正見方能得力。在緣起正見有偏差下﹐他們結果變成一群完全和人類及人類社會脫節的人。我相信大乘教的興起﹐是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裡面逐漸醞釀滋長的。所以大乘教特別強調修行人的社會性。它主要的訴求就是要修行人走出自己的心之象牙塔﹐走向社會。並在社會裡面修行。所以大乘教特別強調自在與慈悲。因為入了社會﹐就知道人間很苦﹐因為人類本身很執着﹐充滿著各種衝突及矛盾。菩薩在五濁世間度化眾生﹐沒有解脫自在的能力是不行的。也正因為如此﹐大乘教修行所依的六度(又稱六波羅蜜多)的前三項都有社會性﹐也就是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及忍辱波羅蜜多。因為它們都是建築在人際關係上。對有所需要的人﹐菩薩行者要給予﹐而且還要不着相地給予﹐這就是佈施波羅蜜多。深入社會後人際關係就密切複雜了﹐可能的引誘就會加大﹐甚至大到菩薩行者無法自持。此時就需要持戒波羅蜜多﹐要能有所為﹐也能有所不為﹐才得自在。但光是有所不為﹐還不見得就一定能充份解決問題。眾生個性剛強﹐可能會加諸侮辱在菩薩行者身上。於是﹐菩薩行者就得行忍辱波羅蜜多才能在世間自處。所有這些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都要不着相而行﹐要能船過水無痕﹐要能自在得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才是精進﹐也才是智慧﹐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及智慧波羅蜜多。再配合上修心的禪定波羅蜜多﹐就成了六波羅蜜多﹐也就是六度。六度的修行架構一旦被提出﹐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它和原始佛教的修行架構沒有衝突﹐但鼓勵人走出山林﹐走出關房﹐投向人間與紅塵。去和世上的男男女女發生關係﹐去走慈悲自在﹐入世間而又不黏着於世間的修行路。這就是大乘佛教。聖龍樹則是大乘佛教的鼻祖﹐也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 (註釋 8) 的共通始祖。我相信在當時的印度﹐大乘佛教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復興運動。這一段我已在覺的宗教一書中有所詳述了。
我想有些修行四念處﹐也就是修覺觀的人﹐會堅持佛所說修行方法的不可取代性﹐而自以為正宗地批評大乘佛法。問題是大乘佛法並沒有要取代原始佛說的修行方法。那也就是為何所有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都出現並融匯在大乘經典裡面。大乘佛法所提出的修行方法﹐皆和原始佛教的修行架構息息相關。要說六度和四念處沒關係﹐就連我這個粗淺的四念處行者都知道是不正確的。佈施﹐持戒﹐忍辱﹐那一樣不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 的好地方﹖別人罵你了﹐說你可惡﹐自取其辱﹐你不是正好觀心﹐看看自己心裡的風起雲涌餘波蕩漾﹖這就是心念處的修行。別人用金錢或用權力引誘你﹐不是正好看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修受念處的好時機﹖自己若生氣動怒了﹐不是正好看看呼吸的起伏﹐身體的變化﹐也就是修身念處的絕佳時候﹖你給予別人東西﹐如何才能不着相﹖我敢說人在沒有見到我法二執以前﹐是無法完全不着相的。在此情形下﹐給予不正是修法念處的有力增上緣﹖所以六度和四念處有深度的關係。大乘佛法也和原始佛教有深度的關係。一個人若每天自己一個人修四念處﹐比較容易變成偏重身念處﹐也較容易落入偏空的陷阱。許多人修得悶﹐不得力﹐往往就放棄了。六度的方法剛好可解決此問題。入社會修﹐去幫助十里紅塵中的紅男綠女。修得頭破血流倒是有可能的﹐但決不會悶。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在這裡。它是原始佛教修行方法進一步的再提出與再發揮。若真要細述﹐是講不完的。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無關。覺得無關﹐只是自己尚未通達而已。尚未了解所謂度﹐也就是波羅蜜多的訣竅而已。修四念處而不懂得把其用在六波羅蜜多上﹐鮮有不落入空執一邊的。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能起用。講佛法則要講究『體相用』﹐否則就不夠圓滿。六波羅蜜多正是四念處的用。大家不妨仔細推敲推敲﹐看看是也不是﹖
以我的修行所見﹐就連原始教典的主要修行所依﹐也就是四聖諦 (苦﹐集﹐滅﹐道)﹐都和大乘佛法密切相關。只是原始教典的苦﹐集﹐滅﹐道﹐講的是個人的身心解脫﹐也就是自己身心的苦滅。而大乘佛教的苦﹐集﹐滅﹐道﹐不止是個人的解脫與苦滅﹐而且還是遍法界一切眾生的解脫與苦滅。包涵的範圍雖然有不同﹐但解脫的法味並無二致﹐也沒有高下之別。但呈現在世間﹐大乘行者會有不同的風格與面貌。菩薩的六度萬行﹐依我看來講的皆是苦﹐集﹐滅﹐道。菩薩利益眾生﹐為眾生拔苦與樂﹐事實上也是在更大的範圍上運用苦﹐集﹐滅﹐道。那裡有菩薩道就是違反原始佛教的道理﹖
我個人以為在今天﹐我們有必要超越過去歷史的氛圍﹐來重新界定所謂大乘與小乘。我以為當由修行的角度來看所謂大小乘。大小乘不能以地域區分﹐也不該以宗派區分﹐而該以修行人的心量及修行影響區分。換句話說﹐中南半島的修行人﹐其實有很多人是大乘根性﹐因為他們關心眾生的疾苦﹐願意駐世利益眾生。而中國佛教徒裡面﹐也有不少小乘根性﹐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只是想着自己的開悟解脫。過去的佛教徒﹐總以為自己一旦是淨土宗或禪宗﹐就一定是大乘根性﹐這種看法依我看是大謬不然。修行能不能稱大﹐要看其心量。過去顯明法師說他發過願﹐要送大家都去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才去。只要有一個人沒去﹐他就在此世界不走。這種心量以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為考量﹐堪稱真大乘。因為他不是只顧自己。我個人以為真正的大乘菩薩﹐不但不能以地域分﹐不能以宗派分﹐甚至不能以宗教分。誰說其他宗教裡面就沒有菩薩﹖誰又說菩薩必定在宗教之內﹖金剛經明明白白地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法華經也明白指出菩薩可於一切處一切時﹐為了眾生而慈悲示現。所以我們佛法修行人不能輕慢一切眾生﹐實在是因為一切眾生都可能是菩薩﹐只是我們肉眼凡胎看不見而已。
常常有人覺得大乘佛教十分油滑﹐好像要把世間一切好的宗教都納入自己的編製﹐所以把它們一律稱為菩薩道。這個看法雖然有其道理﹐但對真正的大乘佛法未曾深入﹐所以只看到表面上世俗的一面。事實上大乘佛法的底蘊的確如此﹐因為它真地尊敬讚嘆世間一切善法﹐從來沒有要把別的宗教徒變成佛教徒的念頭。在真的大乘行者的眼裡﹐世界上並沒有實在的東西叫佛法﹐更徨論佛教徒了。菩薩行者的襟懷該是外不見一法可取﹐內不見一法可得。要以佛法去和人對立﹐是好笑不通的。所以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佛法發動的戰爭﹐佛教也比較不可能發展成原教旨主義的狂熱。這一個事實﹐我以為是很值得所有關心人類前途的有識之士深思的。
我說的這些話﹐不是出自什麼考據﹐而是由個人粗淺修行的解脫知見所生。有些觀點過去寫『覺的宗教』一書時尚未見到。現在見到了﹐我會再出版新書。總而言之﹐是希望中國佛教的大乘行者一方面不要貢高我慢﹐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大乘佛法的價值光同日月﹐對全人類有莫大的益處。在人類種族與宗教衝突昇高的今天﹐尤其顯得珍貴。現在大家接觸到南傳佛法的教典﹐是殊勝的因緣﹐固然要珍惜。但沒必要把自己原來傳承的好東西都丟棄否定了。近代高僧印順是一代佛教思想巨匠﹐尚且沒有把傳統中國的大乘佛法否定。若有人學了幾年南傳教典就以為大乘佛法不是佛法﹐我只看成是蜀犬吠日。未足與議也﹗
註釋:
1) 大乘佛教 ﹕一般指佛法北傳至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及韓國的佛法流派。也稱 北傳佛教。
2)原始佛教﹕一般指佛法南傳至中南半島包括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及錫蘭的佛法流派。也稱 南傳佛教。
3)四聖諦﹕苦﹐集﹐滅﹐道。為佛陀所開示的解脫所依﹐指出人生的苦為因緣所集﹐只要能如法地修道﹐就能滅苦﹐達到涅盤境界。
4)八正道﹕正見﹐正思﹐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為佛陀所開示修道的方法。八正道講的即為四聖諦的道諦。
5)四念處﹕身﹐受﹐心﹐法。指四個覺知的對象﹐即是身體﹐感受﹐心之狀態及思想觀念。四念處就是正念﹐為八正道的重要部份。
6) 六度萬行 ﹕ 六度指六波羅蜜多﹐為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 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多。萬行泛指菩薩度化眾生 和六波羅蜜多相應的無量無邊方便善巧方法。
7) 三十七道品 ﹕大乘佛教中的原始佛教修行方法的統稱﹐包含了﹕
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四念處 ﹕身﹐受﹐心﹐法。
七覺支: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正勤: 能斷已生諸不善法
未生不善令其不生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未生善法能令其生
四神足: 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8) 大乘八宗:律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淨土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Phil2013/11/19 17:30版大寫的有點難度.
可否請版大看一下這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smanshave/post/1323119597
我是不知其他人是如何否定大乘經典
但那篇文章指出大乘經典的矛盾點
我個人覺得難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