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國防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寫的一篇文章,形容當年的國防醫學院的辛苦。
民國67年68年我在三總實習兩年,雖說是醫學訓練,還真像是軍事訓練。
三總的實習生活在現在的醫生來看,簡直是天方夜譚!
1.三總某外科部主任(已經過世多年)曾經說過:
Intern 沒有 off,intern 不是Doctor是Dog,在病房要隨時跟在住院醫師後面(若幾次沒跟上,可能會重修)
2.自己床位病人的任何事務,任何時間都要自己處理。例如半夜有急診病人住到你的床位,或者是你床位病人的點滴漏了,雖然病房有值班醫師,你還是必須自己很快過來處理。當時病人的BUS routin都要我們自己取樣本在病房裏的實驗室完成,早上例行的抽血及點滴都是要intern親自來做,有時候抽血的試管不夠,還要前一天晚上想辦法到處搜集。最麻煩的事是當時還沒有BB call ,所以你幾乎不敢隨便離開醫院。
3.手術台上總醫師隨時會放刀給你開,假如你第一次就不敢動手,以後應該就沒有機會了。
因為不敢離開醫院,而且隨時可能病人有事會被叫回病房,所以大家幾乎每天都耗在病房裡,互相學習不同科的醫技(例如幫忙其他同學導尿,插胸管,做腰椎穿刺…)準備明天手術的所有的程序,以免總醫師突然放刀無法接手…晚上9點以後才會陸續離開病房回寢室。
或許大家都不會相信,我在外科第一個月的第17天的除夕夜,一個急性盲腸炎病人,在開刀房一切準備妥當後,總醫師就問我能不能開?我當下硬著頭皮站上主刀的位子,在總醫師當助手下,順利完成這個手術。
這大約是當時三總訓練intern的大略情形。
4.病房病危的病人,我們都會處理到最後一刻才敢請住院師過來看一下。
在門診手術,因為病人實在太多,幾乎就是住院師帶著intern個別開不同的刀是常態。
因為intern都能夠獨當一面,所以第二年的intern我們都叫做AR(助理住院醫生)雖然沒有名分,但是幾乎就是在做住院醫師的事情。
以上是當時三總intern的大約生活狀況,報告完畢。
A: 一位朋友說:
Yes!我先生還更早⋯⋯所有導尿,抽血打點滴、拆線、縫合⋯⋯全是intern的事!後來下部隊當軍醫、又派駐金門⋯⋯內外科全包⋯⋯十八般武藝都會!~很好用!
現在的醫生如果沒有儀器·⋯超音波之類的⋯⋯輔助,幾乎𣎴會看病,而以前受訓到位,憑聽診器⋯⋯或心電圖⋯⋯就可以判斷八九成。
B: "寧信度,勿自信也!"
C: 現在責任風險大,醫院和醫師怕重罰賠償,不敢讓生手嘗試。
D: 可能因爲國防醫學院主要是培育軍醫,而軍醫在戰場上必須能臨機應變,也必須是全才,因此有讓實習醫生很早開始實戰的傳統。
軍人以身許國,在醫院裡當一下實習教材不算什麼。現在的少爺兵另當別論。
D: 我八年前左膝骨折開刀,拆線後發現上半段切得(或縫合)不及下半段:下半段整整齊齊,上半段歪七扭八。我就懷疑有一半是助手或實習醫師開的。
E: 基本上,骨科認爲骨頭接上去了,連結好了,沒有細菌感染。骨科手術就成功了。至於骨頭接歪了,日後常常有痠痛,那叫做骨折後遺症。創傷後關節炎。這些都是必然的後果,不是骨科的問題。有意見:請找復健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