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梵谷畫展主辦單位主要訴求的話題是《你所不知道的梵谷》。台灣民眾到底對「梵谷」知道的多不多呢?《你所不知道的梵谷》是哪些呢?一般人對梵谷的認知應該是依不同的對象而各有其各自不同的需要,而且是多元、多面的。有的人對梵谷的畫作與作畫技巧較為熟悉也較感興趣,另有人對其所畫的「主題」;當然也有人對梵谷的一生行儀其人其事,以及他在不同年代的畫作和創作的時間與地點較有興趣。再專業或深入一些就是對梵谷畫作的淵源,到底師承何人?受何者影響?還有他在世界繪畫史上的「地位」?梵谷屬哪個畫派?他在世時及之後的畫評家對他畫作的評論;還有他的作品對後世的畫家及作畫風格有何顯著的影響...等等?
總之,梵谷對台灣,甚至對全世界的人可說是位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畫家。在西洋美術史上,大概就以「梵谷」、「達文西」及「畢卡索」三人最具知名度。而全球喜愛梵谷的粉絲應是最多。因為梵谷對日本的浮世繪有很大的興趣,在他的畫中也曾出現過,所以日本人都以他當偶像;美國好萊塢超級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也是梵谷的大咖粉絲;台灣也有很多女性對「梵谷」超熱愛!
再者,幾乎所有提及西洋美術史或涉及美術繪畫的學術論著或圖書、畫冊;「梵谷」必然會被提及也會佔有不少篇幅,足見梵谷在美術及繪畫上的巔峰地位與超高人氣!
梵谷為何能令所有世人如此著迷瘋狂呢?有關梵谷的圖書,全世界應有數百或上千種以上,我們所收集有關梵谷的至少有數十種不同的圖書與雜誌。國內中文版的圖書也有數十種;青林公司自1994年起至今有至少出版了4種以不同年齡層讀者為閱讀對象的梵谷圖文書與圖畫書,也有語音故事CD(詳見www.012book.com.tw)。至於出版給大人或社會人士看的就以「余光中」先生所譯的〈梵谷傳〉及「蔣勳」先生的〈破解梵谷〉,還有丘彥
至於
除了上述圖畫以外,有關梵谷的電影或DVD、CD就我所知,至少就有如下6種;
A、 電影:
1. 片名: Lust For Life (生之慾望)
導演: Vincente Minnelli
主演: Kirk Douglas(寇克.道格拉斯), Anthony Quinn(安東尼昆)
製片: 美國
拍製年代: 1956年
2. 片名: Vincent : The Life and Death of Vincent Van Gogh (梵谷的生與死)
導演: Paul Cox
主演: John Hurt
製片: 澳洲
拍製年代: 1987年
3. 片名: Vincent & Theo (文生與西奧)
導演: Robert Altman
主演: Tim Roth, Paul Rhys
製片: 英、法、荷
拍製年代: 1990年
4. 片名: Van Gogh (梵谷傳)
導演: Maurice Pialat
主演: Jacques Dutronc
製片: 法國
拍製年代: 1991年
5. 片名: Vincent and me(梵谷與我)
導演: Michael Rubbo
主演: Kary Vernon;Nina Andree等人
製片: 加拿大、法國
拍製年代: 1991年
B、Music CD 曲名: Starry Night,作曲者 Don Mclean, 1972年美國上市。
至於有關梵谷畫作的商品世界各地可謂不勝其數;光這次梵谷展展場的商品就有上千種以上。截至目前為止,所見有關梵谷的圖畫或電影大致都是以美國Irving Stone先生於1934年所著的Lust for life梵谷傳(即
既然國內現有的圖書及影音資料已如此齊全又龐雜;相信台灣有許多人早已閱讀或觀賞過這些圖文資訊與影視資料,所以可以很安全地假設大半的人對梵谷其人、其事、其畫已有相當的熟悉和認知。當然國內美學教學或研究的專家學者甚多,且由國外留學回來的博、碩士也不少;此次來台展出也在國內燃起了另股新的〈梵谷熱〉。到處可見有關梵谷的不同講座研討會、欣賞會、座談會均已陸續登台開動,十分多采又熱鬧!
在未談到此次展出到底能看到多少〈你所不知道的梵谷〉前,不妨先來談大家是如何看梵谷展。在展場上看到不少的學校美術老師帶著好幾班的學生,有的學校還出動幾部遊覽車;更有外面的社團美學老師,也分別帶團在現場帶著大隊學員用麥克風,大聲在現場作解說導賞。他、她們對梵谷與美學的熱情與推廣藝術欣賞的美意,著實令人欣佩!但在像梵谷這種知名度高的熱門畫展這樣做就有點太超過!
史博館自1998年的奧賽黃金印象大展起或1998年的故宮畢卡索展,台灣民眾對這類來自國外的大型展覽已有十幾年的看展及導賞的經驗了,但這種聚群合眾在展場大聲做現場導覽的作法,其實應減少或避免。加上科技發達,現場導覽的設備及方式已有很大的發展與進步。其實租用展場所提供的導賞即可。
因為除了教學展,在國外你會看見館外大排長龍等著買票入場,但一入展館卻是安靜地,各自看展、端詳、評比、思考與想像,偶而只與三、五好友或同伴以低聲耳語相互交談以交換看法與心得;很少看到一大票人圍繞在畫前聆聽一個人大聲用麥克風放送叫喊導覽,而且還有問答對話,甚至發出極大的笑聲或談話聲。常見也有很多人與自己親朋好友或老師與學生圍站在畫前大聲交談並長時間佔位擋住他人觀賞的視線。這次梵谷展在觀展人數較多的時候,上述這種舉止行為雖較少出現,但同時觀賞人數太多也就無法輕鬆閒適地好好賞析,更不用說要在畫前仔細觀賞;譬如梵谷用濃厚的油畫顏料層層堆疊所彰顯出來的生命力,必須要貼近端詳,最好也站遠些用遠觀的方式,甚至要蹲下來向上凝視,也得左顧右盼一番,因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看距離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心得,但如果現場連站的地方都無法立足,有的人連看畫框架下解說牌的文字都看不到,那怎能好好領略大師的作品呢? 我的建議是最好在觀展前先在家自己做好功課。想快速知道梵谷的一生行誼,不妨先看DVD或電影;想深入研究者就先研讀其傳記或書信集,年輕人或是兒童就先看「圖文書」或「圖畫書」;還有興趣再去聽專家學者的演講或講座,但這些活動最好在另外專業的場地來進行,這樣才可專心、專業、且不受別人太多的干擾下來賞析大師名畫。也才是優質的賞畫行為,更是優雅的藝文欣賞活動, 否則老把展場當美術教室,您說這樣好嗎?
P.S. 看畫展應是生活中平常事,就像去餐館或咖啡店甚至像去「麥當勞」或「肯德基」。歐洲人平日就常會利用時間去看畫展;像在市區辦公室鄰近的美術館或博物館,常見利用上班空檔,像中午午休時間約一小時去看畫展。看畫展已成為生活習慣,至少像我們去廟裡拜拜燒香一樣地,去看畫展是要先讓老百姓也都能看懂畫作,以及知道如何欣賞,這樣有了看畫展的「感覺」或「喜愛」才能上癮般常去,而不是趕熱門流行的畫展!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