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鞋與踝襪
就讀國二的大姪女,前陣子說要買雙新的帆布鞋。她說,帆布鞋只能放假穿,平時不可以穿到學校去。
原來學校管制帆布鞋,跟我讀國中時,是一樣的。十幾年來,中學對學生穿著的規定,沒有改變多少。倒是另一個限制令我訝異,姪女說踝襪(很短、只到腳踝的那種襪子)也不可以穿。我念國中時,至少還可以穿這短短的襪子。
姪女發著牢騷:「老師好奇怪,叫我們不可以穿帆布鞋跟踝襪,可是他們自己都在穿。有的老師還會穿垮褲,為什麼我們就不行?」
我也不懂:為何學生不行?
再把年齡層放低一點,帆布鞋又不在限制之列。我帶了大姪女跟就讀小三的二姪女去西門町逛,一人各買一雙converse,小的可以穿去上學。
顯然,帆布鞋與踝襪,本身沒有錯,但,也有錯。此話怎解?就看什麼人對這兩樣物品下定義了。中學生開始會打扮,也試著從衣著尋找認同並此以做為區隔,因此帆布鞋與踝襪便被貼上「壞學生」標籤。小學生還沒有面臨到這個亟欲尋找同儕、自我身份定位的問題,自然沒有張貼標籤的需要。
不只是帆布鞋、踝襪,染髮、燙髮、戴耳環、首飾等,都是一樣的意思。不久前,看到一則美國新聞,也說某些學校要開始管制學生穿著過低的垮褲。
尋找認同
青春期,那真是一段黯淡的歲月。我那時滿臉痘疤,又胖又醜,學校裡總有些漂亮女孩,懂得打扮,有男生追。我雖認真唸書,但也希望有男孩會喜歡我,可我那種死樣子,當然是不可能的。
那時我給自己找的台階是:沒有關係,只要好好唸書,以後一定會遇到欣賞我腦袋的男孩。不只是我這樣告訴自己,連所有外在的聲音,父母、老師、社會都充斥著這種論調:不要在意外表!
這種倡議,正是所有可怕問題的來源。學生的快樂,一定要被剝奪?
為何不能兼顧外表與內在?誰說腦袋與外表一定衝突?這是事隔多年、歷經不少挫敗之後,我才開始反撲質疑的問題。我喜歡我自己看起來漂漂亮亮的,何過之有?
學校(尤以中學)美其名是「為了孩子好」云云,實際上,是為圖一個管理上的便利以及升學為優先的目標。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能否吸引異性,是天性,任憑管制再嚴,他們仍有辦法尋找他途宣洩。
我看到的教育,常常不是溝通(但沒有任何一個大人會承認:自己不民主),而是一條鞭。大人為了讓孩子住嘴,往往以「為你好」當託辭。當這種互動景象呈現時,我不禁聯想到監獄:這跟一座監獄裡的囚徒和典獄長,有什麼差別?
如果教育的本意,是啟蒙,透過這種以規訓為主要方式的教育,根本不可能達到啟蒙的目標。而且這種欠缺廣泛討論、卻急於下定論的互動,足以解釋為何現在的民主社會,徒有民主之名、卻無理性討論之實。
愛美,沒有錯
愛美,是人的天性,沒有錯,更不是罪。問題在於,如何和孩子一同思考「美」這件事。
只要孩子好奇,我會鼓勵他們嘗試染髮、穿耳洞。在這過程裡,要不斷再去跟孩子溝通的是,如何透過流行資訊,再多認識一些自己的特色、肯定自己。這並不會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民主的真義,不是在得到定於一尊的結果,而是論辯的過程,人的價值由是展現。
唯有瞭解並接受自己的特質(我不用優缺點形容,是因為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所以是特質)時,才能喜歡自己。
一個真正喜歡自己的人,才不盲目。不盲目隨波逐流的公民,社會才可能建立起理性批判的思維空間。
延伸閱讀
規訓與懲罰。傅柯。桂冠。
夏山學校。亞歷山大‧尼爾。遠流。
- 8樓. 時季常2007/10/02 15:44學校規定服裝儀容,也沒有錯
愛美是人的天性,沒有錯;但學校規定統一的服裝儀容,也沒有錯。沒錯,就是為了便於管理,但也是為了學生好。
我們都太幸福了,在有制服的學校環境下求學,難以了解在沒有制服的學校裡,會造成學生和家長多少的麻煩和苦惱。
至於服裝儀容怎麼規定呢?我覺得應該開放學生參與,甚至讓學生做決策,大家民主投票也可。
其實我並沒有預設穿制服或不穿制服,哪一個結果是好的
我在乎跟強調的毋寧是
在作決定的過程中 能不能納入更多的聲音與考慮
把孩子的立場、心思等等盡量併入。透過討論,最後即使不如孩子的心願進行,但她們卻可以更清楚為何需要這份校規
民主的討厭之處 也在於這樣會顯得無效率
但也因為民主 訓練了尊重與自由
還有更重要的是 自我負責
陳心怡 於 2007/10/02 21:21回覆 - 7樓. Savigny2007/09/28 21:24個人想法
如前面回應者所言。我覺得學校抑制特立獨行的服儀,也有相當的原因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平等的環境。試想想,若每個愛美的學生都可以穿上自己買的起的服裝,那是不是就會出現美醜「比較」的行為,對家境不好的同學而言,他無法隨時都準備一些美美的服裝跟同班同學比較,久而久之只會被突顯出自己家裡的貧窮而已。為了維持平等的學習環境,我個人認為適度抑制特立獨行的服儀有其必要。希望原作者能將心比心。謝謝您的寶貴意見。每個人的視野確實有限,很多事情的確得試著將心比心。而我,也仍做得不夠。
如果我們已長大的成年人,能夠時時不忘年少偶爾想要小頑皮、無聊過著一天又一天的小衝動,跟孩子將心比心的距離,可能也會更短些。
陳心怡 於 2007/09/29 01:13回覆 - 6樓. 簡單生活2007/09/28 20:59愛美與比較
愛美與比較, 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愛美是天性, 也是對自己的投資與自信的養成; 有了比較, 才會進步, 有向上的動力......反過來, 愛美也可能變成盲目與膚淺, 而比較則加深了墮落的腳步......
所以, 最終, 還是"教育"的問題, 然而在臺灣, 難啊!
還好我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 不然可真會瘋掉......
- 5樓.2007/09/28 20:53對您的一些說法感到難過
您好:
我想您把學校看得太惡劣、太便宜行事
學校透過民主程序訂定服儀規範
既然有了規範,就需要執行並遵守
要求學生服儀,不也是一種教育,以及常規的建立嗎?
可是您的一句"圖一個管理便利以及升學為目標"
身為教育工作最前線的我看到您的說法真是情何以堪
我不敢說自己多有教育專業、教育熱忱、多有教育愛
但我至少懂得用"愛"與"尊重"去對待所有學生
目前本校是禁止學生穿短襪及帆布鞋
如果,帆布鞋是健康、專業又體面的鞋
我們老師去禁止學生穿著它,那老們們簡直都該被當成變態
但偏偏帆布鞋是"弊"很明顯多於"利"的鞋,多麼不好我就不贅述了
學生穿著帆布鞋的理由,不就是流行、好看
今天學校禁穿也只是要求不要在校園內穿著,並沒有要求學生校外不可穿
所以您所謂的"任憑管制再嚴,他們仍有辦法尋找他途宣洩"這句話很奇怪
學生在校外穿帆布鞋、拖鞋,甚至不穿鞋,老師們有什麼權利去管
我們學校老師並非把帆布鞋當槍砲彈葯、毒品、菸、檳榔、情色…等
我想,我所任教的學校,是重視學生的氣質
所以,從最根本、最容易做到的事要求起
孩子在國中階段是非常關鍵的,我不能馬虎
我堅持對孩子耐心溝通,您看到了嗎?
別再說我們便宜行事,在此對您的說法提出抗議
抱歉打擾了
祝 平安健康
某國中生教組長敬上
謝謝生教組長不厭其煩地指正。
我相信您是好老師。請您也相信我,絕非扣上莫須有的罪名。
在教師節的今天(已過凌晨,該是昨日了,但尊師重道這件事,不該斷),我還是向您致上敬意。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看到成果的工作,正因如此,很多問題才需要不斷被討論,被修正,一起努力。
陳心怡 於 2007/09/29 01:09回覆 - 4樓. 路過看到2007/09/28 20:22愛美和名牌
愛美當然沒有錯,但美的定義因人而異。
我從未限制過學生的打扮,本校教職員開會也力求人性化,
像許多制服設計為必須紮進去,因應布料和學生的感受,
學校多次開會,嘗試想設計新制服為拉出來的款式,
雖然因成本問題還在蹉商,但並不是學校就一定站在反對打扮的立場。
學生只要乾乾淨淨,不過分傷害自己(耳骨穿耳洞、鼻環什麼的),
我對於他們怎麼打扮也沒有任何意見的。
但我發現了,文中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
提到了一個有點高貴又不太高貴的牌子converse,
這讓我想起我畢業班的學生,
比耳環、比耳洞(穿耳骨的)、比鞋子、比敢不敢上夜店(拜託!才小學耶)
在畢業前幾個月,她們在衣裝打扮的競爭末期,學生們以比鞋子的牌子為傲,
他們比的,就是converse--All star,
這個競爭持續了多久,我並不清楚,在我知道後,應該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
我的確沒有像別班老師那樣限制東、限制西,
所以她們非常自由,
但我想本班家境清寒的孩子(約五~六個,可能還有更多,因為自尊而不想讓我知道的),
想必渡過了一段很難受的日子...
事情重頭再來,我還是不會去限制她們的穿著,
但我也不會去否定努力規範學生的師長們,
那樣的努力,很辛苦,因為違背了孩子們的 "欲" 念,物欲是很可怕的
比來比去,沒完沒了,比到最後就是「錢」--名牌的崇拜...
青春期就是這麼一回事。
您家的小孩有幸,穿得起CONVERSE,家裡有餘錢可以打扮、買奢華品,
別家的小孩呢?
- 3樓.2007/09/27 18:07回應美女
閱讀本文, 想必您應還未當媽吧? 如果您有女兒, 伴隨著女兒成長, 也許您會有不同的想法.
有個女兒的爸爸敬上
謝謝這位爸爸的精短見解。很要命的是,您說的,都正確。
的確,我不曾為人母,單就立場來提出質疑,我完全無力反駁、也無以將心比心。
或許,哪天我找到一個願意與我生養子女的男人時,將會有不同的教養心情。
陳心怡 於 2007/09/27 23:53回覆 - 2樓. 我盡量,但我不是電池。2007/09/27 09:33內外兼具的意義。
很巧的是,我念國中時,也有一位老師對我說『你可以內外兼具』。
為了這句話,我努力了又努力,不單是努力證明自己還有一點腦袋,也努力把外表弄得符合這個社會的審美觀。
我也是到了後來才知道,其實內外兼具的背後是期望個人能有自信、相信自己能活的這麼幽雅、美好。
希望每個女孩都能瞭解這背後的意義。
成長的路,正是不斷摸索。即使長大、即使老了,毋寧只是生理上的意義。活到現在三十好幾,我也仍在跌交摸索中。
要瞭解很多生命的困惑與價值,常常都是在做中學習。
最後結果如何?已經不是重點。過程早已彰顯一切。
因此,妳所經過的努力與挫敗,一定會有意義的。
陳心怡 於 2007/09/27 23:50回覆 - 1樓. 黃蝶2007/09/26 04:12想起
妳讓我想起昨晚看到的”小孩不笨(二)”,還有我的那群學生
愛美的孩子,沒有錯!絕對沒有!
我最喜歡”發現”孩子的”創意”或變化
剪了頭髮,換了眼鏡,換了包包,戴了新手錶,穿了新衣服...
光是”被發現”,他們都好開心
那,美美的,帥帥的,又會有什麼錯呢?孩子們也曾對我抱怨過校方的管理”古板”或”不合時代潮流”
但,站在補教老師的立場卻不能多做批判,只能安撫孩子,
有時我也常想
在支持孩子發展獨立人格的同時還要教育他們服從規範是不是一種衝突?
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比重是不是過於失衡?
而教育到底該由誰來重視?
推動教育制度或者進行教育的
到底知不知道教育和管理其實是兩碼子事,
到底知不知道被教育的人其實不該只有孩子還有父母?說到這兒,只和功利扯得上關係的補教老師我
立場更尷尬了
我又有什麼資格說到教育呢?唉...
看著自己的留言,
唯一能做的,竟是滾回床上睡覺,不去想它
能賺一天是一天,能救一個是一個...而我還不確定我是在救這群孩子還是在害這群孩子....
我想,對於自由這件事的共識,我們都有(教育,不分補教或正規,人人都可以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
但困難的正是,如何在自由裡,把一個孩子視為獨立個體時,又能逐步養成他們自我負責與判斷的能力?
我要談的不是放縱,放縱與自由民主,是兩回事,不過。這樣的觀點,顯然已遭致上面第三位的網友質疑了。
謝謝蝶兒的分享。我想告訴妳的是:不要因為功力利的補教工作,而放棄任何與孩子的溝通機會。妳的熱情,會做出不一樣的質感。
每個人,都可能隨時在別人的心中,埋下一個勇氣的種子。妳種的種子,不會比學校老師少。
陳心怡 於 2007/09/27 23:4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