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網事拾零──方舟子在ACT
2012/06/22 21:06
瀏覽1,698
迴響5
推薦14
引用0

        方舟子也算個「時人」,尤其是近來跟大陸作家韓寒「打得火熱」,所以在這兒談他,倒也不壞我「時論」的規矩。也罷,就讓田老大來講講古吧。

 

什麼事兒都有「緣起」的,今年三月下旬,我忽然接到大陸廣州「南方週末」記者葉飆的一封email,希望我談談方舟子,提供他們專題報導的材料。我感到很奇怪,方舟子是大陸人,當年(近二十年前)在中文網路上活躍的也多半是大陸人,怎麼找上我呢?原來是因為這一篇:「方舟子」和網路世界(http://blog.udn.com/YST2000/195186)。這一篇不是我寫的,但我有作回應,透露當年ACT的一些往事,被記者看到了,所以跟我聯繫。雖然「南方週末」只要我提供一些材料,但我覺得許多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於是花了一個晚上,寫了一篇「方舟子在ACT」給他們參考。寫完我就忘了,沒想到昨天專題刊出來了,題目很怪,叫「方法:方舟子與他所影響的論戰法則」(http://www.infzm.com/content/77312),裡頭提到我(王排)的地方挺多的。

 

一向「碼字」極快的方舟子,不改立即反擊的本色,不到一天就在他的blog寫了一篇「《南方週末》是如何構陷我的(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77117122_d.html)。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我常常覺得,blog是一個可以保留「史料」的地方,我當時既然寫了那麼一大篇,又引出了一些後續,不妨把相關的資料留在這裡,給對於中文網路發展有興趣,或是對方舟子有興趣的人看看。對於不熟悉方舟子是誰的人,我簡單作個介紹,他是密西根州大生物化學博士,在短暫博士後研究後回到中國大陸,成了著名的「打假鬥士」。根據他文章的說法,我是當時他的「論敵」之一,「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哈哈!)。

 

沒興趣的朋友,看到這兒就可以打住了;有興趣的,我建議先上「維基」看看方舟子的基本資料,然後往下看我寫的這篇文字,再看「南方週末」的報導,最後再看方舟子的回應。

 

最後不免蛇足兩句:方舟子斯人斯事,可以從很多面向來看,所以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會不盡相同。在我看來,一個社會裡有方舟子這種人,做出一些比較「另類」的事,至少證明了這個社會尚有活力,不是一灘死水。至於是好是壞,是勇氣還是偏激,那就由眾人評說了。附帶一提,當年ACT上的帖子,用google大多都能找到,只是需要一點轉碼的工夫。

 

田英奇

 

方舟子在ACT

王排

 

        在談方舟子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把ACT的來龍去脈大致說明一下,我也必須先聲明,這篇文字全然是我個人的觀點,並不表示別人的想法也是如此;我也始終認為,有許多ACT網友比我更有資格寫這個題目。ACT的全名是alt.chinese.text,其中altalternative(另類)之義。在1990年之前,網路尚在啟蒙年代,連email都很少見,唯一能夠與沒見過面的同好交換訊息的方式,僅有新聞組(news groupACT有人翻譯成牛嘶咕嚕鋪,或牛屎鋪)ACT是第一個使用中文的新聞組,在此之前大陸留學生喜歡上SCC (society.culture.china),台灣留學生則去SCT (society.culture.taiwan)1992年夏天,魏亞桂在他的朋友Steve Mosier的協助下創立了ACT,生日是6/28,而魏亞桂也成為ACT公認的創始人。

 

        ACT的歷史其實不長,19931994是全盛時期,到了1996年幾已名存實亡。然而許多深入參與的人,都會認為ACT是他們年輕歲月中一段重要痕跡。雖然ACT曾號稱有四萬人瀏覽,但是常常上去發帖子的人應該不到百人,這些人多半是來自中國各地,包括台港的留學生,以男性、學習理工者居多。

 

        可能有人會以為ACT的沒落是因為吵架(掐架),其實這只是一小部份,ACT真正沒落的原因,是因為Window 95已經成熟,加上網路的速度更快,質量更好,配合Window豐富的圖像、聲音搭配,僅有文字形態的新聞組、gopherBBS都失去了吸引力。在ACT之後有不少人去了(或創立了)各種論壇或電子雜誌,有起有滅,時至今日blogFacebook盛行,但是參與各種論壇或是group的人還是不少,顯見單純文字交流的方式仍有存在的價值,甚至反而避免了商業的色彩。

 

        現在入正題。我大約是在1992年末參與ACT,當時正在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唸博士班。吸引我的原因,除了可以看到中文之外,許多討論話題都很有趣,尤其多半是來自大陸的同學,對我這個從台灣來的留學生十分新鮮。發表的帖子有長篇大論,也有輕鬆隨筆,其中方舟子寫的「大明小史」,對於我這個歷史外行來說,看來十分過癮。後來知道方舟子的專業是分子生物,沒有驚訝,但十分佩服。沒有驚訝的原因是大明小史一看就知道不是正統科班出身的人寫的,當年在海外的大陸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理工,但是文化素養都很深厚;而佩服的原因是我覺得大明小史(在我一個外行來看)寫得非常好,顯然是讀過不少書,而且「消化」而寫的。在國外唸學位功課絕不輕鬆,方舟子能夠碼字那麼快,且寫來條理清晰,真不得了。在方舟子打假成名後,有人攻擊他留學時都泡在中文網路上,而且盡是抄書,我覺得很不公平,人家到底把學位拿到了,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人,他在中文網路的成就(包括發表文章、編輯電子報等)非凡,換了別人就難辦到。

 

        然而,除了這些「成就」之外,方舟子在ACT人緣之壞,也是無與倫比。為什麼呢?這話要從頭說起。眾網友們上ACT,圖得是什麼?在國外當窮學生,多半也是光桿兒,學業、生活、感情到後來的畢業求職,無一不苦悶,有一個地方能串串門子,砍砍大山,甚至發洩一下苦悶,當作一個retreat,而網路「看不到人」的虛幻,更增加了新鮮刺激,ACT就是這麼個地方。因為每一個人的背景都不一樣,所以話題就五花八門,但是每一個人一樣的是,大家是來這裡輕鬆找樂子的,有點茶館口沫橫飛的豪邁,或是靜夜(因上網多在晚上)西窗翦燭的感性。方舟子原本跟大家也沒什麼不同,但是慢慢的大家就發覺,他太愛較真了。有許多事大家聊聊就算了,他一定要上綱上線,甚至主動找人鬥嘴,而且讓人感覺多半是他自己先有了定見,再去找資料反駁他人,證明自己;意見跟他不一樣的,他必窮追猛打,好像非要人家認輸不可。前面說了,大家是來找樂子的,平常寫論文看老闆臉色已經夠煩了,在這兒幹嘛還玩真的呢?本來大家都還客客氣氣的,但是方舟子這麼幹,態度又很「魯迅」,原本不少和方舟子算交情不錯的,也都被搞得不甚愉快,甚至翻臉。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方舟子有種奇怪的情結,他似乎很喜歡把人家「鬥倒」的那種征服感,不管是他真的「勝利」,或只是別人口頭講不過他,甚至包括人家不想理他,他都一定要在字面上把對方講到非常不堪,一無是處後才罷休(有時還不肯罷休),反過來如果沒有人跟他「鬥」,他可能還悵然若失呢!方舟子非常崇拜魯迅,如果對魯迅的作品及心態有深入研究,再來看方舟子,我想可以更為透徹。

 

        方舟子的問題不僅於此,他對於別人的標準和對於自己的標準也不一樣。他對旁人指證歷歷,一副要吃人的樣子,但是別人反過來揪出他的錯誤,他卻從來不承認,不是把對方的質問刪掉當沒發生過,就是東拉西扯,把話題引到他的戰場反擊,要他承認錯誤道歉,恐怕比唸任何的繞口令都難。不過說實話,二十年後回想起來,這一點不能單責方舟子一人,許多學者都極端自負,自我膨脹到以為自己就是真理,要他們認錯好像就是丟盡顏面的事情,說死了也不幹。這樣的人到底維護了多少自己的「真理」,我不知道,但是這種人絕談不上勇敢,因為道歉是需要勇氣的。方舟子自己曾經說過:「風度一斤值幾個錢?」我的一個朋友虎子回答的最好:「風度不值幾個錢,因為風度是無價的。」

 

        舉我的例子,或可當作一個取樣案例。我和方舟子交手(不算是交惡吧?)是因為我在ACT寫胡適(後來集結成「三十歲之前的胡適之」一文,至今流傳於網路,但多半沒有作者的名字,甚至被按上別人的名字),方舟子似乎是因為有些和他吵過嘴的人喜歡這些文字,加上他是魯迅的信徒,所以開始發議論,說胡適很淺薄,「把文章寫得清楚明白有什麼了不起」等等。方舟子在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可以頭頭是道,但是他不熟悉的領域也很多,卻又要擺出什麼都能談的姿態,那當然只能臨時找資料上陣,有時難免出錯,有時就錯得有些離譜。為了和我鬥嘴,他先扯出瞿秋白的文章來罵胡適淺薄,向敵人交心等等,卻經不起我拿歷史反駁;後又講到他似乎並不熟悉的「中西文化論戰」,從說鄭學稼「平實理性」,到「不信胡適被國民黨打壓」,又扯出「李敖本是胡適學生」,錯誤百出。問題在於他不肯在嘴上吃虧,又去找資料想證明他為什麼這麼這麼說(當然是對的),亟欲表現自己很懂,沒時間消化資料下就又搞出更多的錯誤來。到了沒辦法自圓其說的時候,方舟子要麼就視而不見不回答,要麼拿些資料搪塞,甚至把一些議論無中生有的塞到你的嘴巴裡,你要一個個更正回答忙都忙死,他也就脫身了。任何話題總有偃旗息鼓的一天,一場爭論的輸贏往往很明顯,旁人都看在眼裡,當然我們會想過去就算了,可是方舟子可說是睚訾必報,到處找碴,甚至等到很久以後你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他就見縫插針,甚至大翻舊帳來報復,似乎不如此無法「扳回一城」。我反倒是因為有了這次經歷,開始對胡適愈發有興趣,做了些研究工作,至今不衰,也算是因禍得福;不過當時ACT有些網友常常拿我和方舟子「交手」的帖子來嘲笑他,他怪我不加阻止云云,事實上因為和他「交手」,吃過這種虧的人太多了,雖然大多數不至於跟他翻臉(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但看不慣而用刻毒言語罵他的人自然有,有些已近乎人身攻擊,但是不計較的人也不願意幫方舟子圓場說話,所以許多罵戰就越演越烈,有一次方舟子居然要找律師告某網友!演變到這種地步,ACT當然就沒什麼好留戀的了。事後我和一些網友談天,都會覺得「怎麼會有這種人?」但想想天地之大,什麼人都有,似乎也沒什麼稀奇。

 

        順帶插播一下,ACT用的是一種「漢字碼」(HZ),彼時台灣的BBS正在風行,新竹交通大學的網管做了一個gate,讓ACT的內容可以轉換成為「大五碼」(big5),呈現在ACTB (alt.chinese.text.big5)上,and vice versa。饒是如此,在台灣的網友上ACTB的人不多,一方面ACT絕大多數是大陸留學生,聊的事他們不感興趣,一方面台灣BBS好玩的太多了。在199512月,台灣舉行直轄市長選舉,當時陳水扁聲勢大好,引起一些大陸學生的意見,台灣學生也群起發言,居然越吵越兇,話題越扯越廣,還有人以技術方法殺帖子搗亂,一時烏煙瘴氣,新竹交大網管黃世昆覺得太亂了,加上ACT這裡有人提議,於是就把轉碼gate關閉,也就是所謂的斷網或分網。就記憶所及,這個事件與方舟子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方舟子對台灣也從來沒有什麼好感(對此之原因,有一些傳言,但是我無從證實,不過不會是因為我,我的份量沒那麼重),他常批評台灣的BBS是「中學生水平」。其實方舟子不了解的是,沒有人會在台灣的BBS上詩詞歌賦一番,台灣網路的文化是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加政治,看在學識淵博的方舟子眼裡,當然會以為是中學生水平。

 

        想起著名的「剃頭詩」裡不是講,「請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嗎?多半和方舟子交手過的,就不想再搭理他,因為大家都有事情要忙,學業、事業到後來的家庭生活,但是也總有人不喜歡方舟子這種個性,喜歡反過來撩撥他,甚至挖好一個陷阱給他跳。越是如此,方舟子似乎心裡就越不平。ACT沒落之時,也是許多人學業結束,邁入新生活的時候,方舟子拿到博士學位,去一個很不錯的學校做博士後研究,也開始搞他的「網路事業」。就我記憶所及,他在ACT時候曾大力維護演化論,痛斥有人主張「登陸月球是謊言」(那其實是美國某小報鬼扯出來的,但有人卻當真),也大罵聖經「錯誤百出」。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方舟子已經開始針對一個個特定題目去「打」,可能就是他日後「打假」的發軔。

 

        總結方舟子在ACT,我不覺得ACT的人物、環境或事件怎麼樣影響了方舟子,或造就了今天的「打假鬥士」,我相信如果問他本人,他也不會這麼認為。ACT只是方舟子人生一個階段的某一個舞台,他的本性就是如此,沒有什麼人或事可以塑造他。如果要問我,總體來講我對方舟子還是很佩服的,但是跟二十年前有一點不一樣。態度當然還是個問題,但是從大的角度來講,打假要花時間,犧牲自己的事業得罪人,但是很有價值(當然,前提是打得對)。中國假的人、事、物太多了,我們無論什麼原因,沒有去(或沒有能力)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成名不算是什麼好的話),而方舟子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想成名,甚或想謀利,只要不是勒索)願意去做這件事,揭穿一些偽君子的假面具,我都是很佩服的,至少我就做不來。當然,方舟子仍然那麼自負自大,態度仍然那麼不友善,多少會為他打假工作打了一些折扣,但是那也是他自己選擇的,我們沒有人想,也沒有人能夠影響方舟子,他自己選擇這條路,他自己選擇這一種方式, 當然他也得到一切的結果。

 

王排  寫於 2012/3/25  婆娑之洋 美麗之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田英奇
2012/06/27 15:43
快筆方舟子的再回應
有一點我實在非常佩服方舟子,就是他碼字極快。不到幾天他又發表了一篇回應: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77274916_d.html

其中講到本人的地方,恭錄如下:

“ACT臺灣網友”王排。十幾年前因為某事被我批過,具體什麼事我已不記得了,因為他只是ACT上我很多論敵中不起眼的一個,在“ACT臺灣網友”中也排 不上號(東方不敗、小飛俠、臺北阿生等當時比他有名),如果不是《南方週末》的報導,我根本不會想起還有這麼個人。但他顯然對我的批評刻骨銘心,現在終於 可以在《南方週末》上報一箭之仇了。

我看了啞然失笑,顯然方舟子太忙了,或者是有點老了,健忘了,我的老朋友東風不敗現在在台北某私立大學教書,居然說成東方不敗(可憐他又被閹了一次:)而本人當年以王排之名在ACT上發帖子,其量之多,大概連大陸網友都很難比得上(我仍留有當時的一個統計,從單一email地址發帖的量,我排第一),原因不是我太愛講話,而是我念博士的時候實在很苦悶,ACT是我發洩情緒的地方:)

至於方舟子的「批評」,如果這麼多年我還「刻骨銘心」的話,大概早就活不下去了。他急著寫這篇東西,顯然沒去查資料,不過想想也合理,他現在要忙的事實在太多了。

同樣的,留此存真。

田英奇

啊,我忽然懂了,沒辦法理直氣壯講的事情,用忘了當理由就成了,哈哈!

田英奇

田英奇2012/06/27 15:45回覆
4樓. 出岫閒雲
2012/06/25 10:13
往事,網事

我也曾參與當年ACT的討論,並與方舟子有些交集。方舟子的為人,我的看法與此處格主的看法近似。

有一次,方舟子在與人對話中討論到「羅生門」一詞,當時是有人用英文引用此詞,當然是在強調,一事往往有多種看法與解讀。方舟子顯然不了解詞義,誤解之餘,也錯罵了對方。我去信向他解釋此詞含義,他也沒回我信,也沒任何道歉言詞。

我也覺得,中國社會能有方舟子這樣的人,或許大體上還是有益的,可以對一些假藉學術成就招搖撞騙者一些警惕。但是,他這個人未免胸襟、氣度太窄,甚至有點睚眥必報,而難以真正提出宏闊的思想架構,也不太適合成為集體的領導者。

PS:我也因為參與ACT的討論,而與王排認識,只是已經多年未再聯絡,不知道他現在何處?(當年,我是以筆名「慕陶」參與ACT討論,有幾篇貼文後來被轉貼在「新語絲」。)

 

哎呀,慕陶大哥,我就是王排呀!好就不見了,初看時我還在想這位是誰呀!

我當年的記憶力還不錯,記得方舟子曾說過,台灣人的帖子除了慕陶之外的都沒什麼水準。我還拿這句話酸過您,把我們都比下去了!

田英奇

田英奇2012/06/25 22:41回覆
3樓.
2012/06/25 01:33
个性使然
以方的个性,他应该会很快找上你的笑

不會啦,他那麼忙,要當他的仇人還要排隊呢,而且我又不是什麼大咖,他不是說嗎,我「是很不起眼的一個」:)

田英奇

田英奇2012/06/25 22:32回覆
2樓. 十八公
2012/06/24 12:43
一直在等待
等待着方舟子也被他的敌人骂倒,而不是锤倒。 方舟子不是让某教授进了监狱吗?让某些人认了假文凭吗? 难到他的敌人们就不能也把他骂倒,骂臭,骂到狗急跳墙,身败名裂? 一直在等待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2012/06/23 09:26
alternate

原來alternate是交流之意,我一直以為是「另類」。當年正式的新聞組如soc, sci, comp等等,要創立新聞組得經網民投票,通過才能創立。有人申請成立soc.culture.tibet,投票沒通過,無法成立。

alternate則簡單多了,聽說不用申請,可自創(詳情不太清楚),故有滿坑滿谷的新聞組。

無言大哥其實說對了,alt應該是「另類」的意思,只是我當初熬夜寫這篇東西,覺得「另類」怪怪的,我們講一個人另類,大概都有點不好的意思,一時頭昏就寫成了「交流」,此已經ACT老網友指正,真是罪過!

田英奇

田英奇2012/06/25 23:3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