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希望做對事。
但做對事的定義是什麼呢?
其實,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何謂對,何謂錯。
對錯之間,來自你拿哪一把尺來衡量。
至於我們所使用來衡量對錯的那一把尺,又是從何而來呢?
不外從學習、複製而來---家庭習慣的複製、學校教育的養成,以及社會集體意識的耳濡目染。
***
所以關於對、錯,很難有一套單一標準。
既然沒有單一標準,人們就常會為了爭奪標準定義權而打得頭破血流。
寫到這邊,我並非要闡述一套如何寬容待人、接納別人不同價值觀的大道理。
但其實我是要請各位反思---如果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很失敗、很不如意與很糟糕,那是不是代表你拿錯衡量人生的那一把尺了呢?
相反地,如果你的人生很成功,屬於人生勝利組,那是不是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剛好符合社會多數人認可的那一把尺。但這把尺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社會中有一套隱形的成功價值觀,可能是以功成名就,名下資產多少,以及婚姻圓滿、兄友弟恭等標準來衡量。
但在真實的現代社會中,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平均下,功成名就的人少,名不見經傳與收入有限者多。
在真實的現代社會中,價值觀衝突、行為模式不同而導致婚姻破碎,或者貌合神離之怨偶者,比例也不亞於家庭幸福圓滿者。
甚至在職場上,一間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的職位只有各一位,往下的高階、中階和各級主管職缺,也屬有限。總是有人必須擔任基層員工、被管理的員工,以及被客戶頤指氣使、刁難、挑惕的那一群勞動大眾。
所以,拿一套簡單的功成名就、資產傲人、家庭幸福等標準,套在一個複雜的社會體系中,你不會覺得魯蛇者多、勝利者少,注定是社會之常態嗎?
這就好像升學主義、名校當道的聯考制度底下,只要一套考高分標準來衡量每一個學生的好壞,就注定是好學生寡、普通學生與壞學生者居多了。
就算是把考試成績分科來算,物理、化學、國文、英語等不同科目之高分者,各擅勝場的好學生多;但再多也不會多過考試成績普通者多。
所以,何必一定要固執在一套以單一成績論勝負的價值觀裡呢?
***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選擇,讓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閱讀全文請按此]
***
王志鈞 高頻思維教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