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試讀】陳玉慧《撒哈拉之心》
2016/07/04 22:34
瀏覽1,135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撒哈拉之心》

作者陳玉慧寫了一本《撒哈拉之心》,在未看故事內容前,個人一直以為這本是三毛寫的,直到查詢著作時才發現其實是另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多年前即使有約略印象讀過,或者師長在導讀時我知道這樣的一個人,但似乎早早忘記她的模樣,甚至她與荷西之間的濃烈情感,於是透過現在的新著作,慢慢重拾對她的感覺,她的寂寞,後來我才發現,其實自己不是沒有情感波動,而是被環境壓抑著,被這樣的拘束蒙著裹著,沉潛。

 

被一種名為流浪的詞深深吸引著,以古明心現代主角與三毛過去的生活經歷故事交錯進行,一如書中自語:「所有的旅途,無非都是為了明瞭自身。(P.214)」因明心的母親驟逝,在遺留書稿時發現她的母親與三毛曾經有過一段淵源,於是她決定自行去撒哈拉沙漠,去尋找未知的一切,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一定想找到答案,或許只是想感受這無際的沙漠脈動,讓天寬地闊的一切充盈自身的心靈。

 

我在明心的自述裡,看見了這麼一段:「夜是那麼頑固,像一道謎題要我破解,好像我若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便無法走出自己的迷宮,它需要一個答案。那個謎題是有關於我自己:我是誰?(P.268)」我想我知道她想要找到解答,也很想知道母親與她之間的緊密連結關係,從小她不知道父親的存在,從有記憶以來就只是母親一個人拉拔她長大,但母女的關係往往會因為父親究竟是有還是沒有起過爭執,因為她寂寞,寂寞到想找出口,但又不希望母親知道心中藏著秘密。

 

然而一切事情發生得太快又顯得茫然無所依憑,之宇與明心的情感隨著她遠行到撒哈拉開始便搖搖欲墜,而另一頭的三毛與荷西的生活裡也開始有了掙扎與心酸,有時看著明心遇見雷寧,就會發現他們之間的心靈緊緊相依,一種無可言喻的好默契在眼波中流轉著深情,他們其實有同樣的流浪靈魂;荷西從以前就特別深愛潛水,悠遊在大海裡可以有三毛渴望的奔放自由,那六年的生活其實是他們的一生,他們的一輩子。

 

可是《撒哈拉之心》的最後終章,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難過,心疼,因為抉擇,也因為失去,更多時候我們還是依舊在尋找自己的定位,我知道在旅途當中該往何處又該從哪個方向踽踽獨行,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那時候我常想著自己多麼羨慕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情感,荷西給她的自由多過於三毛給的自由,尊重理解又溫柔地呵護,但終究自己個性總像明心一樣,害怕軌道的偏離,因為沒有人能夠伸出援手搭救,只得自己一個人做出決定,踏上歸途。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內容簡介】 

    年輕女孩古明心在母親驟然去世後,面對人生的轉折點:她應繼續原來的生活,或者追尋文學的夢想?在母親的遺物中,她發現了一枚戒指、幾封母親與作家三毛往返的信件,與一本母親留下的小說手稿——撒哈拉之心。她決定前往北非,為母親走一趟傳奇作家居住的撒哈拉沙漠。

  小說以愛情為主題,運用蒙太奇雙線交插敘述手法,重現了作家三毛當年在西屬撒哈拉的生活,而沙漠的革命戰爭及驚世的愛恨情仇,都在狂風飛沙的場景中逐漸登場;作家三毛與荷西的愛情、古明心母親的黯然之戀、明心本人即將在旅途面對的情感抉擇,也在廣袤與絢麗的沙漠中冉冉展開。

  故事以北非、西班牙和加納利群島為主要背景,時間在一九七○與現代之間穿梭,以書中書的形式,訴說三毛的愛情與寫作,呼應荷西沉迷於潛水的自由,拉近了古明心與母親最遙遠的距離,「所有的旅途最終都是為了明瞭自身」,《撒哈拉之心》是探索自我成長的心靈之書,媲美麥可.翁達傑的《英倫情人》,也是作者繼暢銷書《徵婚啟事》及文學獎小說《海神家族》之後,又一部重量級作品。

【作者介紹】

陳玉慧(Jade Y. Chen)

  早年在法國學習戲劇, 後旅居德國,寫作領域包含小說、散文、劇本和評論。文學創作之外,曾為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等新聞媒體擔任特約撰述,亦從事戲劇和影視策劃工作。

  小說作品《徵婚啟事》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及舞臺劇和電視影集,是長年暢銷書。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海神家族》曾獲得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第一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以及臺灣文學館金典獎,該小說亦曾由作者本人改編暨導演,在臺北國家劇院演出。該書德文譯本(Die Insel der Göttin)於2008年出版,日文譯本(女神の島)於2011年出版。該書並獲選兩岸三地合辦的 「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票選第三名。

  以姿器與愛情為題的長篇小說《china》(又名瓷淚),書寫中西瓷藝史上一段祕辛,德譯本(Die Tränen des Porzellans)已出版,同名音樂劇則於2014年於臺灣巡迴演出。

購書網址:


撒哈拉之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小說
自訂分類:[嘗試閱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