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教育部授權各大學自行決定是否調漲研究生學雜費,但包括台、政、清、交、世新、淡江、東吳等公私立大學都仍在觀望,還未傳出誰要調漲下學年的學雜費;尤其私校擔心漲學雜費,會招不到學生,更不敢輕舉妄動。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說,不管大學部或研究所學雜費,台大都還沒規畫調漲,會看教育部的意思及各校情況再來決定。他坦言,誰也不敢當第一個漲學費的學校。
清大教務長陳信文則明確表示,清大下學年完全沒漲學雜費的打算,會靠多爭取研究計畫等方式增加學校收入。
台師大教務長吳正己則指出,水電費及物價飛漲,要維持一樣的辦學品質,越來越辛苦,但校方會透過減少行政支出等方式開源節流,「漲學費是最不願意做的事,」可以撐就會撐下去。
「經濟大環境不佳,哪有學校敢漲學雜費?」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說,是否調漲研究所學雜費,校方會評估經濟環境、招生報考人數,並與學生溝通後再決定。他表示,私校即使漲學雜費,也會把經費用來協助弱勢生、提升教育品質。
東吳大學教務長張家銘則說,私校研究所學雜費表面有漲價空間,但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整體經濟狀況、社會觀感,不會貿然漲價。
(
上個月傳出教育部想讓研究所學費與大學部「脫鉤」,大學部不漲學費,研究所卻要漲。這很顯然只是教育部與大學想鑽法律的漏洞,趁機上下其手。無論是教育部爭取的預算補助不足,或是學校財務不透明、經營不善,都沒理由要學生犧牲。而且今年一月開始,將要課徵的補充保費,也會課到單筆收入超過五千的研究生與研究助理。研究生的收入大多來自兼任研究助理,一邊要漲學費、一邊要課補充保費,已經剝了研究生兩次皮。但還沒完。
政大想要在下個學期刪減研究生助學金達二十%,校方還對學生謊稱沒有此計畫,實際上卻早在前一年的預算編列委員會就通過決議,只是還沒通過最後的決議。如果通過的話,是剝第三層皮,而且一剝就是二十%。而雖然教育部今天說「沒有收到學校要漲學費的申請」,但收到的話,教育部會通知嗎?恐怕是等確定要漲了之後才擺出一副「不得不」的可憐表情。政大的校方都可公然對學生說謊,教育部裝傻也不是甚麼新聞。
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錯綜複雜,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高等教育的商品化,教育從基本需求成為必須付費購買的商品。但是政府、學校不努力想辦法解決,教育部不去爭取更多教育經費,而政府只會對企業減稅,對人民課稅,當然無法開源節流。教育部的補助經費不足,使得大學只想得到用「漲學費」這種最粗糙、最不負責的方式來開源。我們絕對不會坐視教育部與學校對研究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剝削。現在高等教育的產出,靠的就是最底層研究生的血汗勞動,台灣不該成為血汗之島,台灣的研究生更不該成為血汗研究生。
(作者為政大研究生、政治大學學生勞動權益促進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