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烈與小范、某甲整理行裝僱船先行北上回家。船行到金山先前停泊處休息時,張承烈便獨自一人悄悄的前往位於西塢那竇某開的豆腐鋪子探望,竇某夫婦此時身上所穿的衣服已經好了許多,見到張承烈來了,高興的熱情歡迎並連連說道:
「張經魁(註)來了!張經魁來了!」
夫妻倆又恭敬的將張承烈請至店面後方的小草堂,準備了美酒獻上並叩首道賀說:
「恭賀先生高中經魁啊。」
張承烈一臉不解的問道:
「這還沒放榜,你們是如何知道我上榜了呢?」
竇某說:
「我們夫婦自從接受先生的援助,用剩下的錢當作資本小心經營,漸漸賺得了一些蠅頭小利,雖然辛苦了些,但也有幸能免於挨餓受凍。我的妻子富氏,她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岳父,生前曾經擔任廣文先生(註),學富五車(註)又擅長應考的「八股文(註)」,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我的老婆。前幾天我的老婆夢到我的老丈人前來對她說:
『妳的夫婿不能自立,令妳差一點失去節操,幸虧有張先生的德行義舉的幫助,妳們ㄧ家才免於骨肉分離之苦。我非常感激他,就在他的夢中教導他撰寫那三場考試的應答文章。現在天庭已經公佈了天榜名單(註),張先生高中第十八名經魁了。』」
張承烈詢問這位富廣文的容貌外型?竇富氏上前向張承烈行了拜手禮,說:
「張先生認得『戴笠先生』嗎?」
就轉身入房捧了一個畫軸出來,說:
「這是先廣文公的畫像。」
將畫軸展開,畫中那位頭戴斗笠的老先生正笑著用手捻著鬍鬚,身型模樣與張承烈夢中的老先生完全一樣。
張承烈對著畫像ㄧ拜再拜後,才將事情經過詳細的告知了竇氏夫妻倆。竇富氏感念亡父即便是離開了也掛念著孩子的幸福,因此感動得哭了,同時也與竇某一起堅請張承烈能留下來多住幾天。張承烈因為還要趕回船上與小范等人一同北上返回南河,就辭謝了二人的好意。又見到竇某的孩子模樣甚是英俊,問了孩子的名字,鼓勵竇某夫妻倆一定要讓孩子好好的念書,將來好繼承他的外公富廣文公的學問與事業,然後告辭離去。
後來禮部放榜,張承烈果然上榜、位列第十八名成為舉人。然而之後在會試時受挫,未能更上層樓。
大約過了九年(註),朝廷挑選了張承烈去擔任湖南某縣的縣令。張承烈到任後,正巧遇到與他同年中舉、現任翰林學士的某太史南下擔任江南學使,兩人敘舊時張承烈也提及當年戴笠先生與竇某夫婦的事。某太史就詳細的詢問關於竇某之子的名字、容貌與年紀,張承烈也詳細的説了。
當時小竇剛滿十四歲,非常聰明,已能誦讀並理解外公富廣文公的遺稿,因此雖然年紀尚輕,左鄰右舍都勸竇某讓小竇去參加鄉試,就當是開開眼界、體驗一下氣氛也成。起初竇富氏以孩子年紀太小,不同意他去參加考試,但在眾人一再的慫恿之下,這才點頭同意。就這樣,小竇的應答文章通過了層層考核送到了某太史手中,某太史非常滿意這些文章,揭開彌封查看考生姓名,正是張承烈曾提到過的小竇,就將他提點為這次童子試的榜首。
張承烈先生是道光、庚子科的舉人,與陸子英先生向來友好,關於張承烈的故事就是陸子英告訴我(《夜雨秋燈錄》作者宣鼎)的。
-----
懊儂氏對此事評論說:
曹操(小字阿瞞)生平只有贖回了蔡文姬(註)這一件事最為令人滿意,然而蔡文姬雖屬「失節之婦(應是指她改嫁之事)」,但在讀過她所著作的《胡茄十八拍》後,千古有情人莫不為「中郎(應是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註)」流淚。
像張承烈先生這樣的人,在半路上忽然遇到清白節操即將遭受侵害的陌生人,竟然能大方慷慨的傾囊相助,如此義行,令那戴著斗笠之人那能不竭盡鬼力為他代筆捉刀?
噫,人對於行善這件事,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讓曹操復活重生,也應該會掀起自己的鬍鬚大笑著說:
「張君,張君,孤則愧未能及。」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經魁」,原指科舉鄉試時各為五經中的第一名的中舉者,故稱「經魁」,也就是全體考生的前五名,稱為「五經魁」或「五魁」。這五人中第一名又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
註:「廣文」,相當於公立學校的教授。原是唐朝時指清苦閒散的儒學教官,明、清時對教授、教官的稱呼。
註:「經學」,即四書五經等相關學問。
註:「制藝」,明、清科舉考試制度規範的一種文體。文章結構由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組成。其中從提比到後比四部分,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又稱「八股文」。
註:「發刻」,原意是交付刻板印刷。
註: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所以「越三科(三次鄉試)」,就相當於經過了九年左右。
註:「蔡文姬」,即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蔡琰,本字昭姬,因晉朝時避諱司馬昭之名而將之改稱為文姬。 蔡文姬博學多才, 擅長文學、音樂、書法。 初嫁於衛仲道,衛仲道過世後返回娘家居住。後因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原本歸降漢朝的南匈奴趁機叛亂,蔡文姬遭南匈奴的左賢王所擄,與之生活了十二年並生了二子。曹操統一北方後,重金贖回蔡文姬,並讓她嫁給她的同鄉、屯田都尉董祀。之後董祀犯了死罪,時值嚴冬,蔡文姬親自向曹操求情,「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最後曹操也同意赦免董祀。
註:「為中郎流涕」,「中郎」應是指曾任左中郎將的蔡邕。「為之流淚」應是指對身處東漢末年亂世之中的蔡邕的遭遇有所感觸而難過之意。關於蔡邕的故事,請見:
改編自 《夜雨秋燈錄》
原文:
《夜雨秋燈錄》.卷四.戴笠先生像
張承烈,字梧泉,吳江貧諸生。
……
棖觸之際,忽聞岸上有哭聲,童稚男婦音錯雜,甚悲苦,
……
抵白下,草草同應錄遺出,各人購考具,大忙。張若無事者然。
……
比二場,公子曰:
「我輩已悉其中況味矣。先生再推諉,即亦不強。」
……
歸舟重至舊泊處,則一人潛訪西塢竇氏來其店。彼夫婦衣漸周,歡迓曰:
「張經魁來,張經魁來。」
肅登後面小草堂,具杯酌,進叩賀曰:
「先生高中經魁矣。」
問:
「何以知之?」
竇曰:
「某夫婦自感先生援以余資作本,漸得蠅頭利,俾作苦,免凍餒。某婦富氏,乃父生前曾為廣文,有經學,善制藝,無子有一女,即婦也。日昨婦夢乃父來告曰:
『汝婿不自立,汝幾失節,賴張先生德,我感之,夢中報以三場文,已發刻,中第十八名經魁矣』。」
張問富廣文是何等狀?婦襝衽曰:
「君識得戴笠先生乎?」
捧一畫幅至,曰:
「此先廣文公小影也。」
展之,則戴笠笑拈髭,與黑甜鄉中人絲毫不爽。張對像再拜,始詳述。婦感極而啼,堅留小盤桓,不可。視其子甚英俊,勉勵其必與讀書,好繼廣文志,問名而去。
榜發,果中十八名。然由是竟不克捷南宮,越三科,挑授湖南某縣令。適遇同年某太史由湘蒞江南學使任,邂逅話其事。太史詳詢竇氏子年貌名字,具告之。時竇氏子年甫十四,甚敏慧,解讀廣文遺稿。鄰人勸之觀場,母以齒稚不許,咸慫恿之,乃邀。太史賞取冠童子軍。
張君,道光庚子經魁也,與陸君子英有素,子英為我言之。
懊儂氏曰:
曹阿瞞生平惟贖文姬一事最為可人,然文姬猶失節婦,讀胡茄十八拍,千古有情人莫不為中郎流涕。若張君者,於汙潔幾希之頃,陌路倏忽之餘,竟能慷慨玉成,探懷而與,戴笠人那能不竭盡鬼力為伊捉刀?
噫,人亦何樂而不為善哉?使阿瞞復生,當掀髯大笑曰:
「張君,張君,孤則愧未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