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胡士托 風波再起
2009/09/09 04:12
瀏覽1,02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胡士托風波
勞工節週末去看了一場李安導演的電影Taking Woodstock(中譯《胡士托風波》)。那是1960年代,也是約現今六十歲上下嬰兒潮年代的人士年輕時發生的事。那時台灣留學生正澎湃於釣魚台事件的愛國熱潮;而美國年輕人卻掙扎於反越戰、抽大麻、性氾濫的頹廢嬉皮年代。
摘自 8月30日 2009  世界副刊楊芳芷女士所寫:胡士托  風波再起
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3408038
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執導的新片Taking Woodstock(中譯《胡士托風波》),今年八月底在美國各大城市戲院公開上映;而今年也是「胡士托」嬉皮搖滾音樂節的四十周年紀念,美國各大電子及平面媒體,最近分別作了回顧報導,將觀眾讀者帶回1969年夏天,在紐約上州的Bethel小鎮,一場長達三天、人數空前眾多的嬉皮搖滾音樂會現場。透過畫面或文字,讓大家了解,儘管當年會場年輕人公然作愛,吸食毒品,藉歌聲反戰等種種顛覆世俗作為,音樂節卻能奇蹟式地和平落幕,締造了六○年代嬉皮運動的歷史傳奇。

1969年8月15日至17日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有珍妮絲裘普琳(Janis Joplin)、吉米漢崔克斯(Jimi Hendrix)及卡洛桑塔納(Carlos Santana)等著名搖滾歌手的演唱,吸引了四、五十萬來自全美各地年輕人的參與。他們透過音樂呼籲反戰,倡導愛與和平。音樂會舉行期間,天空不作美,大雨傾盆,遍地泥濘,交通阻塞長達二十哩。原本要收門票,但擋不住湧進的人潮,只好將演唱會場──一處農場的圍籬拆除,不管有票沒票都可以進場。音樂節整個過程非常平和,沒有發生不幸事件,讓外界跌破眼鏡,成為意義特殊的歷史事件。

從今年七月中到八月底,農場分別邀請不同的老、新樂團、知名歌手舉行一連串的演唱會,讓如今已是耳順之年的老嬉皮前來緬懷年少輕狂時的顛覆作為,更期待差不多隔了兩代、現在沉迷於網路的年輕朋友藉此歷史事件,認識嬉皮們曾經擁有的夢想!

「胡士托」風波已經再起!

胡士托風波官方網站:

http://ent.msn.com.tw/event/takingwoodstock/

8月31日 芝加哥論壇報刊載 記者 Rachel Abramowitz訪問李安的報導 :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entertainment/chi-tc-bonus-mov-ang-lee-0828-08aug31,0,4179433.story

 : (李安將自身性格注入新片「胡士托風波」)

作者 : Rachel Abramowitz, 洛杉磯時報記者

內容摘譯 :

很明顯的,胡士托不只是個音樂節慶,對於在40年前前往紐約上州一處酪農場參加音樂會的50多萬樂迷而言,是一種藉音樂啟發,伴隨著著性、毒品與搖滾樂,從桎梏中解放的經驗,是那一代年輕人活力的釋放。

然而導演李安有關這件事的經驗卻不是很快樂的,但還是有轉變的,那是來自一台老舊的黑白電視機。他當時14歲在台灣,是一個乖乖努力準備高中聯考的中學生。他從電視中看到了在紐約的這場泥濘的音樂活動。

「那是令人不安的影像,」他說:「台灣正處於冷戰中,受到美國保護不被中國大陸併吞。」他記得當時看到的影像令他感到不安,想著:「如果美國不是好人跟警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然而他能看到胡士托是興奮的事,歸化為美國公民的李安表示:「留著長髮的人彈著吉他…你就是會崇拜他們。」

但是他新片的片名 ’Taking Woodstock’ 無法翻譯成他的母語中文。這位54歲的導演解釋,如果在中國,會成為「胡士托風波」,或許「胡士托事件」。

在他的電影哩,他不斷地探討想掙脫社會束縛的人物,包括「斷背山」裏面對同性戀慾望的牛仔,及「色,戒」裏要刺殺特務頭子,卻反而毀了自己的女間諜。

在「胡士托」電影裏,李安回到了他早期國語電影的喜劇風格。那是取材自艾略特泰伯的真實故事,泰伯當時是一位未出櫃的同性戀者,他慫恿胡士托音樂節主辦人到當地的酪農場舉辦音樂會,並用他雙親快要倒閉的旅館作為音樂節總部。換句話說,這不是一部有關搖滾明星的電影,而是有關在當時年輕人流行文化中,一個人所遭遇的經驗。

李安與泰伯是在舊金山的一家電視台碰面的,泰伯將他的自傳交到李安手裡,引起李安的興趣,李安說,就是這樣,我選了這個題材,有點帶著感情,我想這就是命運吧。

他回想起到美國來念書,先是到厄巴納香檳伊利諾大學,後來到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在學校有機會研讀在台灣被禁來自中國有關共產黨的書,「那顛覆了我整個信仰,使我若有所失。台灣的整個作為是基於我們會反攻並收復失土的幻想,那是謊言,那對我影響很大。」
電影給了他一個家,「拍攝那些電影,多少使我有歸屬感,就像故事是屬於我的,而我是屬於這個世界的。」

他的國語電影有個人化傾向,在構思「胡士托」電影時,李安將他的觀點注入艾略特這個角色。他說:「有些主要角色在某些程度上變成你,我想艾略特有很多就是我。我有些害羞,極不願對外表現自己,我不酷。」或者,他開始笑了,「趕時髦。」

當然,這位害羞、守本分的艾略特,帶著某種份量的決心與膽識,參與了當代這個影響深遠的文化事件。未知與心靈解放經常吸引著李安塑造的人物,就像是吸引李安自己一樣。

胡士托風波官方網站:

http://ent.msn.com.tw/event/takingwoodstock/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Halloween萬聖節
下一則: 客家歌舞 一解遊子鄉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