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葡萄麵包
材料:
麵糰部分:60克x30個
高筋麵粉1000克、細砂糖200克、鹽10克、全蛋150克、新鮮酵母45克、改良劑10克、鮮奶450克、藍莓果醬600克、卡士達餡450克、葡萄乾100克、奶油120克
卡士達餡:
卡士達粉50克、鮮奶400克
酥糖粒:
奶油75克、糖75克、高筋麵粉140克
製作方法:
1.將高粉(過篩)、糖、鹽、全蛋、新鮮酵母、改良劑、鮮奶放入攪拌機中,以慢速攪拌成糰(約3分)-(見圖1及圖2及圖3)
2.轉中速攪拌至捲起階段(約4分)-見圖4
3.加入奶油,以慢速拌至均勻(約4分)-見圖5
4.停機,再轉至中速至筋性光滑面-見圖6
拌入葡萄乾後滾圓-見圖片7及8及9及10
5.基本發酵後分割60克x30個-見圖11及圖12
6.中間發酵15分,桿成1次,再由上而下捲起成長條狀-見圖13~16
7.將桿捲好的麵糰放入長形紙模中-見圖17及18
8.做最後發酵50分,入爐前擠上藍莓醬,再交叉擠上卡士達餡-見圖19
9.表面均勻撒上酥菠蘿,即可入爐烤焙-見圖20
10.出爐成品-見圖21
10.上火190/下火200烤18分
卡士達餡做法:
將所有材料拌勻即可
酥糖粒做法:
糖與奶油拌勻後,加入麵粉拌勻成糰,以手擠搓成碎粒狀,冷凍備用-見成品下方2張圖示
延伸閱讀:
![]() 自己製作麵包,除可選用對家人健康的食材,也是最真誠的天然美味,有時會多打一點麵糰,放在冰箱裡低溫發酵,回到家小朋友就寢時,就可取出整型。 |
![]() 美味幸福糕點甜蜜的滋味,在嘴裡散發開來,一絲絲的甜蜜,我也愛高鈣起士培根麵包,外皮酥脆及內質牽絲的起司,一口咬下還有濃郁培根豐富的好滋味。 |
![]() 講求自然、健康、低油、低糖、高纖的特色,不僅顛覆傳統印象中高油、高糖與高熱量的烘焙印象,在享受點心美味的同時,也可達到兼顧保健養生的效果。 |
|
《2007分享》烘焙DIY|藍莓葡萄麵包 |
《2007分享》烘焙DIY|高鈣鮮奶葡蔓土司 |
![]() 抹上沙拉醬,放上煙燻起士,再來1片火腿加雞蛋,再來1份美式生菜,再淋上千島沙拉醬,哇哇,愛死這美味的墨魚吐司~ |
- 10樓.2007/04/30 23:38好吃的藍莓葡萄麵包
這裡發現很多我喜歡吃的東西,好高興喔。 - 9樓. 攝手座2007/04/23 21:29拍的很棒耶
小魔女越來越厲害
拍的好,做的又美味
鼓掌! 鼓掌!
- 8樓.2007/04/20 17:350.0
好好吃的樣子ˊˇˋ...
- 7樓. 小舒2007/04/18 22:13謝謝分享
好想學
可是好像很難耶
我肚子餓了
- 6樓.2007/04/18 19:46?
一個多少呢? - 5樓. 不會游的魚2007/04/18 15:20聞香而來
讚~ - 4樓. shu chen2007/04/18 08:42我喜歡
剛出爐的麵包.香味無法擋. - 3樓.2007/04/18 04:47taste...
我的天 好香哦 肚子餓了...
- 2樓.2007/04/18 01:22葡萄酒調味
我聞見了 香!
- 1樓.2007/04/17 23:36請多推廣素食~
以下是一位台大醫生在網路上轉寄的文章:
牲畜比汽車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06年11月29日公布報告說,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比汽車還要多,各國必須採取措施遏止這種趨勢。
糧農組織在這份題為《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Livestock’s Long Shadow-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的報告中說,由於人類對肉類和奶類的需求不斷上升,牲畜飼養業快速發展,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超過了汽車。
報告說,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釋放量衡量,牲畜比汽車排放多18%。如果用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衡量,則人類活動(包括飼養牲畜)釋放的一氧化二氮65%來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變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簡稱:GWP)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methane,俗稱“沼氣”),37%來自反芻牲畜的消化道。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人類活動產生的氨(ammonia),有64%來自牲畜。氨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牲畜不僅產生溫室氣體效應,而且牲畜飼養與森林爭地,導致有助於調節氣候的森林的面積減少,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的趨勢。地球土地面積的30%現在都被牲畜飼養業佔用。在全球可耕地中,33%被用於種植牲畜飼料作物。
報告說,牲畜飼養業還導致了土地和水質退化,牲畜飲水和飼料種植灌溉用水加劇了全球水資源的緊張。牲畜糞便還污染著環境。例如,南中國海磷、氮污染的主要陸地來源,估計就是牲畜。這種污染使該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蒙受了損失。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