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友羅太太怕小肉球天冷著涼,特意造訪訪客簿送來韓國海鮮鍋(見圖)
小肉球瞧了圖,大叫真好吃,真滋補!不過,俺瞧這朝鮮海鮮鍋右下角好像掉進去異物,那異物活像去聽演唱會攜帶的螢光棒,花枝或烏賊沒長那怪模樣吧,就算冷凍成硬塊也不致變成那形狀吧。唉~~~~異物跑進去,咕嚕咕嚕跟著熱湯滾滾滾,會不會釋放出致癌物?小肉球開始擔心起來瞭.....................
羅太太回說那是她去韓國濟州島遊玩時正宗自拍的餐食照片,牠是一種貝類,長長棒狀的殼是雙殼合在一起,上面還有排狀氣孔,打開後內肉亦作長條狀,甚是美味,頗似淡水吃的孔雀蛤。像螢光棒的東西是此雙殼貝類的外殼,雖很像塑膠卻真是貝類的殼,但名字忘了。
羅太太又云,韓國人煮貝類不像台灣,並不習慣先讓它們吐完沙,幾乎家家如此,顧客打開那些貝類會看到沙子沿湯汁流出來,怪噁心的!
小肉球便去論壇PO一下照片,發個SOS訊號,廣問這個古怪阿里郎貝類的尊姓大名。果不其然,今早俺上網就看到答案!小肉球這方面挺孤陋寡聞,沒見過,沒吃過,沒聽過,所以覺得好新奇喲!答案:竹蟶!
*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3211642
中文名(學名):竹蟶(Solen strictus);中文俗名:竹蚶、蟶仔、竹節蟶;英文俗名:Gould's Jackknife Clam
綱名:雙殼綱(Bivalvia)
目名:廉蛤目(Veneroida)
科名:竹蟶科(Solenidae)
屬名:竹蟶屬(Solen )
形態特徵:殼形近細長矩形而筆直,殼的兩端均無法完全閉合。殼頂偏向前端,前端的開口是錨形斧足伸出的地方,而後端的開口是出、入水管出入的地方。殼表為黃綠色,殼內面乳白色具有纖細的鉸齒。殼薄而易碎。
棲所環境:棲息在潮間帶至淺海砂泥底,以強而有力的錨形斧足直立生活,將身體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險或環境不良時,會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將身體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蟶大部分棲息在鹽分較低,且水深大約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 〔
真像塑膠棒,對不對?〕
*竹蟶的營養與經濟價值很高。它個體較肥大,足部肌肉特別發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以及鈣、磷、鐵、碘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是一種滋味鮮美而又富含營養的海產珍品。竹蟶還具有藥用價值。據藥書等記載,其殼有散結、消炎、通淋、止帶功效,而蟶肉則具有退熱、明目、止渴、解酒毒以及婦女勞損下血和通乳等功能,故它又是一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食療佳品而受到人們歡迎。(來源︰遼寧金農網)
*http://www.wretch.cc/blog/TruffleRose/10339190松露玫瑰部落格
竹蟶的英文名字很可愛,叫做 Razor clam(shell),長得像以前的剃刀,所以叫剃刀貝.
我很喜歡吃竹蟶,貝肉本身豐濃結實甜美,吃起來爽快^^
其實竹蟶的料理方法跟蛤蠣很像,但因為肉多,可以發揮的料理更多.
貝類烹調前我都會用白酒快速煮一下去腥味,
用力搖晃鍋子,英國廚師的說法是把它們吵醒,
哈哈^^
要把右邊的胃囊去掉,不然會吃到沙.
切丁置旁備用.
炒餡料.
甘茴香韭蔥洋蔥通通切丁奶油炒軟.
然後加入竹蟶丁快速炒一下,入味即可,不要炒老了.
把餡料放入竹蟶殼裡頭,洒上現磨起司.
烤5分鐘,其實起司有點焦黃即可取出.
剛剛白酒煮竹蟶的湯汁不要丟棄,
濾過以後,加奶油和面粉湯汁縮一下,就是超級醬汁,直接洒在貝殼上.
---
小時候爸爸常做蔥油竹蟶給我們吃..將滾熱的蔥油醬汁淋在用米酒水燙
過的竹蟶上面,啊~到現下還好懷念那種滋味,,
除了快炒之外
我就沒吃過別種作法的竹蟶了(版友回應)
==這是台灣民間作法吧,不像松露玫瑰部落格主那麼講究烹飪方法。另外,小肉球在尋找竹蟶資料時,看到網友告知清除竹蟶時會看到竹蟶肚裡有一個線狀物,有網友擔心那是寄生蟲,其實不用怕,線狀物是泥腸。
又:小肉球在此又要對簡體字作出抗議!簡體的「蟶」作「蛏」,請問,像不像水蛭的「蛭」字?叫人怎敢去吃它呀!
- 1樓. 鳳梨寶貝蛋2008/12/24 13:00原來牠叫竹蟶ㄚ~
寶貝蛋不識貨
曾在某吃到飽火鍋店看過說~覺得長得奇怪而望之卻步
將思念你的心情記錄在我的筆記簿, 讓腦海中的音符盡情在琴鍵上飛舞!寶貝蛋,小肉球比妳還差,俺連見都沒見過!剛看圖片,排除那是食材,作出大膽假設:南韓人很怕食物中毒,附給客人一支試毒棒,測試海鮮類的含鉛、汞、砷等值!
現在終於知道有這號雙殼貝類了.............
小肉球 於 2008/12/24 13:1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