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松崙美麗留。↓信義和社夜梅飄香。
跨進 2010 的年終新歲交替之際,帶著攝影班趕了幾場行程:武陵楓紅、奧萬大、清境、明池、日月潭、烏松崙梅花季。有些衷心感慨 …….
...................................................................................
《思考回饋土地》
台灣孤懸海域又地狹人稠,慶幸北回歸線穿過氣候怡人,但位在大洋西側、地球板塊與板塊交界,一直都是颱風路徑、地震頻繁多災地區;歷史以來渡海先民、撤退來台住民,兼具冒險患難、頑抗堅毅意志,與山海爭地、人定勝天硬頸精神,一直是新舊住民座右銘,在人口還稀、物質不足年代,與大自然抗衡、或只聽天由命,不惜蓽路藍縷披荊斬棘,血淚汗寫就台灣命運與今天成就。這些我們都須肯定 ……
台灣這塊土地一直無悔養育、庇護著人民,現在經濟建設生活富裕安定的同時,我們是否更應該思考回饋多難土地?我們曾經對土地予取予求,超限利用已到極點,野地成為良田、海埔變成魚塭、填海造地變成工業區、荒山開墾成田園,都市無限延伸、樓房擴展到山林,開產業道路深入僻壤、到處築水庫攔截水源、也肆無忌憚抽取地下水供養地面人 …… 土地不是流失就是下陷,始終不及得到應有的含養。
有人開墾、落戶定居下來,就會開出縱橫道路通行,有路的地方就會給大自然壓力,就會讓土地破壞,改變土地原來面貌與穩定現象,風雨一來山林崩塌也就不足為奇;農作不免要砍伐原生林,植披、林相、水土都難以保持,然後人為機械、肥料農藥施作,都讓土地慢性瓦解中毒,生態出現反常、食物鏈被改變,都因人類過度侵入自然,超限使用的惡果。
地球暖化、氣候異常等等現象,不也都是人類進步揮霍的副產品,工業化、科技化、世界化 …. 大家須共同承受的未來,命運都相同。
若求土地要永續經營,留給子孫美麗未來,我們這一代能做一些什麼?是不是能夠開始回饋自己的土地?
………………………………………
《還給自然清境》
近年來受風災、洪水土石流肆虐而封山的奧萬大,終於在 2009 年中重新開放,但八八水災又再度受創,搶修聯外道路後趕在秋冬楓紅前再度開園。已經好多年,不曾來奧萬大賞楓,第一原因稍偏遠、第二楓紅狀況每況愈下,大地氣候變化或多或少影響楓紅景況。
同事在前年終登山路過封園的奧萬大,返北告知楓林情況,風災土石流摧毀原有吊橋,河床被土石填高、楓林就陷在水路上,溪水潺潺直接流進楓林,很美 …… 想像那是一種迴光返照的淒美。
也就決定 2009 年 12 月攝影班行程走一趟,或再些時日楓林老根日夜泡水,勢將泡湯腐爛死亡,趕在噩耗前至少去走一趟,遲了什也看不到。
從霧社進入奧萬大,觸目場景讓人幕幕驚心,顛簸的道路是才修護過,眼前奧萬大水庫﹝碧湖﹞已淤積土石億噸計數,除了大霸附近還有一些水源,其他九成水庫區除了土石還是土石,幾乎可以「死亡」水庫稱之。多風多雨多震多災的台灣,是否適宜有這樣的水庫在這裡?我存疑;為了攔截、取得水源到處興土木蓋水庫,溪流失去活絡生機,風雨一來土石又崩塌淤塞,人工又無力清淤排阻,水庫壽命極劇被縮短,又將造成另一個環境災害。
奧萬大楓林已沒進溪床土石,嚴格說它們已是溪流一景了,流失的樹木先不計,還苟延殘喘的楓林已出現周邊往內枯死慘況,又將會是一處森林美景的死亡。若這是大自然反撲奪回土地,溪水找回自己的路,試想我們曾經用了多少力氣去阻斷?這些畫面都值得我們深思,一次次的災害提醒我們,大自然的力量最後才是贏家。
奧萬大行程結束繞去清境農場,這裡雖然很美,卻是人為超限利用土地的典型,遊人如織變得一點也不清靜,放眼都是豪華民宿、農場,爭奇鬥艷的建築造型吸引遊客,但是清境農場周邊山頭,幾乎被利用到沒多少原生植物,一棟屋一處庭園就需摧毀一片原始。這樣的高山群建築、這樣的消費人潮,陪伴帶來的不安與汙染不在話下,對原本空氣清新的高海拔與土地都是無形的壓力。
不知道怎想法,一趟奧萬大、清境攝影行,我突然開始討厭原本很喜歡的清境農場周邊。金錢利益或是大家都想獲得,一窩峰群集就給環境帶來噩夢,超限使用土地的代表地就是這裡,假日的清境都塞車,怎還得了原來清靜?
我開始懷念 30 年前曾路過這裡的恬靜 …….
……………………………………….
《友善脆弱環境》
武陵農場曾經是開墾典範,被大量報導與宣揚,榮民人定勝天安身自足於山中武陵;當年武陵的蘋果、 20 世紀梨、水蜜桃都曾是台灣響叮噹的一級品,直到美日水果大舉攻進台灣,但武陵當年風光的國產水果還是讓人津津樂道。蔬果的農場不免墾地傷害植披環境,不停施作的肥料、農藥改變土地酸鹼值,滲入地表流進溪流的汙染,都要土地與下游長期來承受。
或是依傍的七家灣溪裡悠遊的「櫻花鉤吻鮭」,將是讓武陵農場恢復自然美麗的功臣。為復育數量極少、生存需求條件嚴苛的陸封型的櫻花鉤吻鮭﹝台灣鮭﹞,武陵農場開始逐步停止農作,果樹順其自然生長或凋痿,慢慢讓環境回歸自然,不再以農作收成當目的,改以自然美麗風景吸引遊客青睞,農事的死亡卻是觀光的生機,小污染的觀光產業已是武陵農場主要收入;一月的梅、冬雪,二三月的櫻、三四月的春花 …… 夏日避暑勝地、秋天的楓紅,幾乎每一季都值得閑步一遊。友善我們的環境,就當作給所有的生命施捨了生機。
2010 伊始,南投信義梅花季總排在攝影行程中,這些年往信義的新中橫最是坎坷,每次見到都是新的橋樑與便道,一次次地震、風雨土石流肆虐,路永遠處在「修護中」,從 921 、賀伯、桃芝颱風 ….88 水災,無一不讓新中橫柔腸寸斷,每災過後新的路徑又出現,新中橫一直與大自然抗衡、轉彎,卻永遠還是輸家,在前往信義路上不免感慨:這是台灣近十年來最滄桑、悲慘的一條公路:路斷最頻、橋斷最繁、死傷最多、地形地貌改變最劇。它是台灣土地脆弱的縮小版.......
但無法不去喜歡梅的冷香,不遠卻飄逸的雅典味道,還是年年都來探望;去年排在行程的 X 家梅園,花況直下不似幾年前,挖除原本梅園巨大石頭,整理出優美環境植上草皮,梅園變得清悠乾淨,如織遊客隨意穿梭梅樹下,或逛或坐或躺舒坦不在話下。
可是 …… 有草皮的梅園適合它的生長嗎?遊客這樣多重腳踏緊每一吋土地,梅樹還可以充分呼吸嗎?梅樹能忍草皮含水過多?信義鄉風櫃斗、牛稠坑、烏松崙等梅園都是植栽在大石錯落的斜坡園裡,只為讓梅樹得到良好排水功能,滿布草皮、蜂擁遊客是否會影響梅花生長開花與結果?我懷疑這是不是真正友善土地?
今年不想太趕行程,只去了烏松崙一地,一處極為喜歡的梅園,今年卻也只有稀稀疏疏的梅影點綴,部分梅樹開始有了新葉,表示它今年肯定不會開花了。原因可能出在與老天對賭,或梅園主人想讓梅花提前在元旦假期就開放,或想讓梅樹提前開花、結果,讓梅子可以提前收成有好的價格﹝或還有不知的原因?﹞。要讓梅花提前開花,當地人說果農的一貫作法,就是噴灑藥劑讓梅樹提前落葉,讓養份集中在花苞孕育,只要氣候溼氣能配合,梅花就會像被點醒般依你所需日期提前盛綻,但是老天若不配合,梅花變沒花 …… 。
台灣的精緻農漁業,這些年都因技術精進,化不可能為可以,譬如四季都可以吃到紅黑鑽石的蓮霧,不也是果農干擾果樹生長時序錯亂,蓋黑網、不給水份讓果樹以為冬眠,然後一段時日後再讓它有充分陽光、水分,瀕臨死亡的蓮霧樹以為重新得到生機,開始拼命開花、準備努力結果以延續後代生命,人為控制果樹生命與結果時間,一年到頭都有蓮霧上市。
台灣的花卉也都是在這樣的技術下,冰凍冷藏、控制陽光水份、移株摧花等技術,精準控制花開時間,以求得最佳收成上市時間來增加利潤。
人的聰明到可以控制植物生長,是不是可以撥一些想法給環境,友善我們的土地、生態與環境,任其自然生生不息不去干預。
多元的台灣很活潑,多難的台灣我們要更關心,我們也願意珍惜脆弱的土地?歲末跨年的感想 ….. 就是如此這般罷了 ……
若導入數學概念,人與土地關係只能取得最大公因數,那是一種節制與平衡,但是我們卻早已踰越了最大公倍數,變成一種貪婪失衡,整個荒唐行徑將造成質變,大自然只會反撲,受害的最終還是人類。
以下都是2010跨年之際攝影行程所拍照片部分........讚嘆台灣之美,我珍惜。
↑↓一次次土石流後,奧萬大楓林已在水路上,周邊樹木已開始往內死亡........
↑↓光禿禿的草原,不是清境農場這裡原有自然的畫面........,綿羊是外來、草皮不是原生.......原有的樹木植披呢?
↑↓停止林業砍伐,棲蘭、明池是我近年的最愛,有音樂、有生態..........
↑↓日月潭文武廟、火焰木上的白頭翁,祈願直到白頭都美好........
↑↓從信義鵠望夕日下玉山群峰,右邊是主峰、左邊是北峰、北北峰。
↑↓賞梅囉!2010年南投信義鄉烏松崙的梅花...........
↑天還沒亮,冷夜?起床看下弦月從山頭升起............
………………………………...
2010跨年期間攝影行程更多照片見:個人相簿
因攝影想與土地的連結,在過去許多發表文章中延伸閱讀:
..........................................................................................
註:另外我把 2009 拍攝的照片,整理出小小部分,加上年度感慨與新年度期待,作成一個小小的 Taiwan2010.PPS 檔案,把它放在分享空間上,喜歡的朋友可以逕自去下載,也歡迎轉寄分享,讓這塊土地能逐日更美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1樓. 朱顏2010/07/15 14:41每每看您的文字與照片,在賞心悅目之餘,總還有一股哀愁淡淡的在心頭忖思發酵……。
照片的美、文字的真,在物換星移、景物已非的今昔對比下,落在心上常是莫名的殤、無言的慟,那是無情時空交錯下,一些美好記憶的走遠與消逝。
記得921震後,多次出入南投、埔里一帶,入夜後的街道,如入鬼域的一片淒黑中,布幔飄飄的白是闇夜墨寂唯一的色,遍地孤鴻的泣是無語天問的控,燭火搖曳的影是生命最後的一線光……。幾次哭倒路旁,無法自持的方向盤簌簌而動,崩潰到完全不知所以……。
究是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的反噬,還是天地不仁,才以萬物為芻狗?答案其實都自在心中,但無奈的是一己之力的微薄,總無法喚得世人的正聽。
文明不斷在進步,科學也不斷推陳演繹,然而與此同時,在建設前提的大手一揮中,大自然的面貌也被整型得體無完膚,甚至支離破碎根骨不存。不管是最大公因數的制衡或最小公倍數的失衡,我都覺該還予大自然的應是最小質數不被約分與擴分的等值,一就是一,自然就是自然!
然而,傷痛會結痂、過程成歷史,人類事過境遷不思教訓的健忘症永遠是大自然最大的頭敵。來自鄉下,玩著泥巴長大,所以對土地的感情一直很深;這些年因工作,接觸面、感受性......我想都會較一般人更深入更直接,土地的受傷或愉悅,也都能體會出真味。台灣近三十年,許多大的災難.....或我也常在第一現場,當眼親見、讓心親感.....記錄的不幸也都期望不再發生。
台灣太小太脆弱,台灣又太美......所以要善加愛護,尤其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若不愛護土地,怎說都過意不去......,小小的聲音無法與口號相擬,但小小的發願......卻可以慢慢散開感染,讓大家都能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而攝影也可以是其中一種小方式.....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7/19 18:49回覆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7/20 01:55回覆
- 20樓. 天涯孤鴻···花窗2010/02/07 03:37深有同感
我不住在臺灣了,但是仍然感同身受。
你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和真知灼見,想要挽救我們的土地。 希望每個人都能讀到這一篇文章,更希望人類不要再無止境的傷害地球。
不在台灣,更應關心台灣,讓台灣更好更美。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3/07 21:12回覆 - 19樓. 綰青閣主2010/02/07 00:36休養生息 不再哀愁
但願他永遠美麗! 但願他永遠不再讓關愛大地ㄉ人哀愁!
大家一起來愛護....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3/07 21:11回覆 - 18樓. TT.2010/01/21 16:23《她的美麗‧我的哀愁》
花謝花開春復來 祈願美景... 歲歲年年都存在 !
- 17樓. 奈米2010/01/17 11:02但願我們還能將大地的美麗 一代傳給一代 一直傳下去
希望希望.....大大的希望..........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49回覆 - 16樓.2010/01/15 10:19又或許是
若~人的心頭是那山頭
是否~也會失去ㄌ生命
亦或是~大地自己認為
它~捐出ㄌ身軀
讓~無數的生命成長
是種偉大~是種善為~
它~願意付出直到剩下枯骨
複~用它種樣貌重現
再次~經過涵養療育
週而復始~來來回回~
因為~
這樣也是生命~那樣也是生命...
或許吧~怎能讓人瞭解~
週而復始的大自然更替,那本就是物競天擇的平常,我們可以接受.......天災、大自然無法以人力改變的災害。但我們可以減低災害的產生,太多天災因人為迫害而加劇......
南台灣的冬陽可好.......好久不見,檢查一下妳的相機發霉沒?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45回覆 - 15樓. OK繃~ 暫休2010/01/15 08:22美麗與哀愁
人群與野地,我們選擇與自然為伍,發現它的美麗與哀愁...
我們力量微薄,只能藉此感慨,但又喜見...
老師能一次次在哀愁中留下美麗的影像~
我們珍惜...所有..
喜歡攝影的人,我都相信他們都會很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41回覆 - 14樓. mimosa2010/01/14 23:30美麗裡的哀愁
如果哀愁都是這麼的美麗,相信世人一定都會選擇哀愁!
讓這塊美麗的大地永續生存,是你我的責任,大家共勉之........
哀愁不能沒有,不然怎知有美麗.........不懂哀愁又忽視美麗,那才悲哀。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40回覆 - 13樓. 機車忠2010/01/14 23:16善待我們的土地
真的是該好好善待我們的土地了.
這不也是我常說,要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39回覆 - 12樓. 需仁2010/01/14 21:54嘆....
清境的水源一直都很匱乏
然而民宿一間間地開
超限利用的結果會是如何沒人看到
眼前的利益才是人們追求的
很害怕聽到人定勝天這四個字
彷彿忘了敬天畏天不逆天
才是人與自然得以平衡的應有態度
夕陽依舊那麼美麗,明天還是好天氣^^
http://jac3158.com/blog同感.....但民宿多並非壞事,如果是真真在地人的家改成民宿,有在地特色與主題,讓外來客親近這塊土地,因認識而喜愛........很好啊。問題這些打著民宿的「旅店」,都只是外來生意人、財團營利目標而已。非原生原住....炒地皮、大鈣違建、撈幾天算幾天的投機投資者.......我不敢苟同。
我不相信他們愛土地..........
林錫銘‧攝影筆記 於 2010/01/18 04:3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