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記憶的風景》 MIX 《追憶似水年華》
書名: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追憶似水年華)
作者:杜威.德拉伊斯瑪
譯者:張朝霞
書名:追憶似水年華
作者:普魯斯特
譯者:李恆基
任何描寫嗅覺和記憶的人,似乎都得從與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一起喝茶揭開序幕,而每一篇關於嗅覺的心理學論文也都會參考其名作《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當中的一幕。這一幕已經經過無數人之手,最多不過三行,並且刪刪改改到幾近面目全非:主人公喝著茶,將一塊小蛋糕浸到茶裡,突然,一種香氣將他帶回那一段在貢布雷(Combray)消磨的童年時光。在原作中,普魯斯特花了整整四頁來描述這一幕,以細膩、內省的筆觸描寫主人公如何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理解自己的感覺。在一個冰寒的冬日,主人公心情低落地回到家。母親幫他煮了熱茶,並給他一塊名為「瑪德蓮」(petite madeleine)的扇貝形小海綿蛋糕。
(p.050 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 2013)
起先我已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謂人生短促,不過是一時幻覺;那情形好比戀愛發生的作用,它以一種可貴的精神充實了我。
(p.50-51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但在這個意義上,熱茶與瑪德蓮蛋糕那一幕絕非「普魯斯特現象」,因為敘事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將熱茶、瑪德蓮碎屑與他想起的畫面串連起來。在此時與下一刻之間萌生的,跟某種感覺有關,一種愉悅的感覺,距離記憶中的畫面仍有很遙遠的距離。
還有一個矛盾點是,照「普魯斯特現象」的定義來說,普魯斯特描述的感覺應該是以嗅覺和記憶之間的經典聯想傳世才對,但敘事者當時是在「嘗」而不是「嗅」茶點……關於這個錯誤,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談到味覺,我們只有甜、酸、苦、鹹這四種味蕾,其餘味覺都透過嗅覺加持。基本上來說,我們的味覺跟嗅覺相通。
另一方面,某些心理學家則懷疑「普魯斯特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它牽涉的主體並不明確。「普魯斯特現象」主要是跟童年記憶相關?抑或只能透過嗅覺聯想才能提取的記憶?還是那些我們顯然已經失落的記憶?這些問題在定義上的差異或許不大,卻非常關鍵。而關於嗅覺和記憶的研究成果,也隨著「普魯斯特現象」版本的不同而有說服力上的差異。
(p.052~053 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 2013)
我要設法讓它再現風姿,我通過思索又追憶喝第一口茶時的感覺。我又體會到同樣的感覺,但沒有進一步領悟它的真相。我要思想再作努力,召回逝去的感受。為了不讓要捕捉的感受在折返時受到破壞,我排除了一切障礙,一切與此無關的雜念。我閉目塞聽,不讓自己的感官受附近聲音的影響而分散注意。
(p.51-52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除了菩提花茶與瑪德蓮碎屑混合的味道,漿糊、木屑、糞肥、香水、山艾、丁香花和羊毛等氣味,也能喚起帶有感情色彩的回憶。透過氣味喚起記憶此一過程,似乎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正如普魯斯特書中所描述的,需要經過兩個階段:某人不經意聞到某種氣味,通常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心境已經改變。他會先是為之錯愕,然後努力探究是什麼記憶讓自己心情丕變。唯有找到答案,他才能將該氣味與某個記憶連結起來。
另一種情況是,氣味喚起記憶的過程可謂快如雷電,以致讓人感覺氣味與該記憶間存在一種直接關連,當中沒有任何情緒轉折來串連。在這樣的記憶中,氣味似乎淩駕其他所有感覺之上。當視覺和嗅覺都能刺激回憶生成時,例如一堆新刨的木屑或幾枝山艾,結果總是嗅覺占上風:光用眼睛看山艾是不夠的,還必須聞到它;光是看到木屑,可能也不會產生什麼特別感觸,就像普魯斯特雖然常在糕餅店看到瑪德蓮小蛋糕也沒反應一樣。長此以往,這些事物可能會與新近的記憶連結起來,最後終將與舊的連結斷絕。
(p.056 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 2013)
可是我的思想卻枉費力氣,毫無收穫。我於是強迫它暫作我本來不許它作的鬆弛,逼它想點別的事情,讓它在作最後一次拚搏前休養生息。爾後,我先給它騰出場地,再把第一口茶的滋味送到它的跟前。這時我感到內心深處有什麼東西在顫抖,而且有所活動,像是要浮上來,好似有人從深深的海底打撈起什麼東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覺得它在慢慢升起;我感到它遇到阻力,我聽到它浮升時一路發出汩汩的聲響。
(p.52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在實驗裡,大衛.魯賓(David Rubin)和同事提供實驗對象許多種氣味或相關物品名稱,例如樟腦丸的氣味或「樟腦丸」一詞。實驗者總共使用十五個刺激物,包括咖啡、嬰兒爽身粉、薄荷、花生醬、巧克力等氣味與對應的物品名稱,讓實驗對象去聞某種氣味或看物品名稱,然後寫下因此被喚起的最早記憶。
......
上述實驗是專為測試「普魯斯特現象」而設計的,魯賓和同事期待看到氣味喚起的記憶會比其他感官或刺激物喚起的記憶更加生動、更開心,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更久遠(實驗對象若可以在這些記憶中看到自己,將可佐證該記憶有多久遠)。但事與願違的,實驗結果顯示,氣味喚起的記憶與因其他方式而蘇醒的記憶間,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有,氣味相對之下「比較能夠」(但差距極微)喚起已經有段時間沒想起的事件,或是該實驗讓人生平頭一次想起某些氣味相關的記憶。做為支持「普魯斯特現象」的檢證實驗,此一結果可謂很不理想。
「普魯斯特現象」真的存在嗎?魯賓的實驗雖沒能提供有利證據,但也沒證實它並不存在。就其實驗條件設定來看,從一開始就不利於喚起普魯斯特式記憶。氣味和遙遠記憶之間的連結是極個人化的,於是因人而異。
對某個實驗對象來說,蘋果派的氣味會讓他想起周日的午餐會;但對他的鄰居來說,他的記憶是李子和卡士達蛋黃醬的味道。因此,同樣都是周日享用美味午餐的感覺,卻可以透過不同氣味引發出來。怪魯賓沒將這些氣味全囊括在他的實驗之列,是不合理的指責;但如果「普魯斯特效應」真的存在,魯賓的實驗失敗在它沒能帶出這種效應。換成普魯斯特本人,也會在這個實驗中表現不佳,而且跟它沒提供菩提花茶和瑪德蓮沒什麼關連,而是因為他花了太久時間才找回昔日的記憶。在他一路想到貢布雷的事之前,實驗早就結束了。
(p.057~058 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 2013)
然而,回憶突然出現了:那點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貢布雷時某一個星期天早晨吃到過的“小瑪德萊娜”的滋味(因為那天我在做彌撒前沒有出門),我到萊奧妮姨媽的房內去請安,她把一塊「小瑪德萊娜」放到不知是茶葉泡的還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過之後送給我吃。見到那種點心,我還想不起這件往事,等我嘗到味道,往事才浮上心頭…
(p.52-53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物品和記憶之間的連結稍縱即逝,刺激由來則純屬偶然,其共通點是都很難透過實驗的方法引導。兩者都過於短暫、過於個人化,並且受特定年齡層族群或社群特性影響太深。講求數據的實驗結果根本不可能說明「普魯斯特現象」。
即使是對普魯斯特來說,嗅覺也不能壟斷其早年記憶。在《追憶似水年華》的後半部,主人公躲避電車時幾乎失去平衡而摔倒,讓他想起許久以前在威尼斯參觀一座教堂時看到的不對稱設計地磚。還有-個例子是當他用一張漿硬的餐巾擦嘴時,馬上想起小時候到巴爾貝克(Balbec)避暑時入住飯店提供的毛巾。儘管如此,依然是氣味帶領他溯及更久遠的記憶。這也是嗅覺總在普魯斯特的思緒中占有最獨特地位的原因。
(p.064~065 記憶的風景 第三章 氣味與記憶 2013)
但是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雖說更虛幻卻更經久不散,更忠貞不矢,它們仍然對依稀往事寄託著回憶、期待和希望,它們以幾乎無從辨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
(p.53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