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阿蘭的《論哲學家》
2020/01/15 05:36
瀏覽620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Excerpt:阿蘭的《論哲學家》
如同之前閱讀過的《論幸福》及《論教育》,阿蘭的《論哲學家》一樣採取某種短篇思想習作的方式討論一些議題。
我挑了幾篇偏重人我之間異同的思辯,阿蘭的論述相當簡潔而有見地,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有「現代蘇格拉底」的美譽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937
論哲學家:「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引領,前往一場智者與哲人的盛會
Propos sur des philosophes
作者:阿蘭
原文作者:Alain
譯者:陳太乙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8/11/03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
原名埃米爾.沙爾捷(É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出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里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四十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家、傳記家安德烈.莫洛亞譽其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主要作品有《論幸福》、《論哲學家》、《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
【Excerpt】
〈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
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那就是:最不為人知的事,其實是人們最深信不疑的事。對於一段毫無意義的敘述,你能提岀什麼異議?那是一種對於奇蹟的神奇看法。關於這個主題,我注意到,奇蹟永遠被描述傳誦,不但如此,我們還只會信得更深。
人並不怎麼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事。我甚至想說,他其實一點也不相信,而且所謂的看見,反映的正是這不輕信的態度。看見意謂著注視,而注視即懷疑。戰爭觀察家都很清楚,如果率先相信自己所見之事,再也看不見任何事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將對我們造成欺瞞誤導,我們得不斷地釐清,分辨這些荒誕空幻的表象。
……
讓這個人描述他所做過的夢。只是夢境早已什麼都不是,再也不可能觀察;反而是言論造就夢境。於是這名神智清醒的人再也不知該如何懷疑,一點辦法也沒有。相同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描述一件他沒看清楚的事,一件瞬間即逝或令他驚嚇的事情之時。他不抱一絲懷疑,因為他無法探索。而且聽眾也和他一樣。這時,強調的口吻及熱切的情感便會加深印象。
我甚至敢說:一段真實無欺的描述不可能被恰如其分地了解。一旦敘事者無法對我們呈現事物,聽眾的想像立即瘋狂。所有敘述都是口耳相傳的故事;人們無法加以懷疑、因為欠缺事實。於是,我們了解:一段再經轉述的敘事,而且是誠心誠意的轉述,錯誤反而愈多。印象深植每個人的心中,無可救藥,除非累積我在此所披露的觀察及其他許多事,養成一種極致的不輕信的態度,基於此,進而對所有敘事一律抱持懷疑。不過,這些觀察也去除了一切對敘事者是否誠實的質疑,綕果天馬行空的敘述變成反映人類天性的事實,並且能夠續教導我椚。
……
〈我對同類的看法〉
我對同類的看法是一種看法。此事非同小可,因為他與我的差別撲面而來。根據他的形體及動作,他那無法模仿的說話方式,他曾經見過及其眼中所見之事,他擅長做的事,以及他身上那個我所不知的祕密世界,我知道那是他人也是外人。但我希望他與我相似,成為我的同類;我試圖使他變成這樣,我完全不讓自己被拒於門外。
透過幾何學,我認定他是我的同類。蘇格拉曾完成一件大事:那一天,他在沙地上畫岀平方和對角,他說明的對象不是阿爾西比亞德斯也不是美諾 (Ménon),亦非哪位顯赫貴人,而是一名披著長袍的小奴隸。蘇格拉底透過這種方式尋找同類,在社會養成的生存孤獨中呼喚對方。於是他塑造岀這另一個社群,聚集他的同類;他邀他們加入,追蹤他,卻不能強迫他們,既不能也不想。被迫模仿的人在我看來有如猴子一般奇怪。為討好而模仿的人卻也沒強到哪去。蘇格拉底所期待的是,那位他者就是他自己;一樣自律,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奉承任何人,僅專注於普世通行的想法。於這一點,他們互相認可,宣布彼此平等。另一個社會於焉現形。
……
……畢竟,假如有個人表現出對藝術無感,或面對幾何學時退縮不前,你即便輕視他,也無法讓自己得到安慰,或許,這是對他要求過度了;但我們也沒有權利再降低要求。最美好的狀況是,態度盡可能嚴格,但不能強迫,因我要的是自由的人。我們想要的是他自然形成的樣,這才是我的同類。他可以拒絕當我的同類,而我,我希望他是。我對他迎面拋岀的,宛如潑在熟睡之人臉上的一盆水,那是我的保證:假如他願意,我會把他當成我的同類;我的同類與我的模範,是的,僅需一個動作,來自神智,或來自內心,或兩者皆是。而我等待,依循克勞岱爾 (Claudel) 美麗的意象,我等待,如摩西以長杖敲擊岩石之後那樣等待。等待一個可憐的人,甚至一個可憐的孩童,很煩人也很嚴苛。這類型的苛刻是世界上唯一的好事。慈悲並不施捨,它提出要求。
〈同意他人即無視自我〉
同意他人即無視自我。蘇格拉底到處引起爭端,沒有人比他更有耐心地尋找同類,沒有人比他更能辨認出同類。在妥協的狀態下,靈魂隱藏自我;更甚者,無視自我,任其沉睡。軀體負責組成,用的是一種專注的模仿方式,那便是禮貌。將我們聚集在一起的從來不是思想。這就是為什麼各黨各派從來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教派也從來不知道自身信仰什麼;一切徒流於文字。於是有這麼一句名言:「異端分子的存在是件好事。」總之,一旦取得共識,他們就再也不知道自己同意的是什麼。
……
在這種無盡的內在分裂與對立中,哲人認識了自己,並以同樣的方式在同類身上認岀自己:並透過他,認出自我本質的對立。他人的思想又是另一種思想,邀我去將它具體想出來,而我能具體想出它的形貌。這就是形成對立的原因;因為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與石頭不一樣,只在人們認可它們成立的前提下才會碰撞;以至於當我不明白為何他人有理時,發生碰撞的會是拳頭,而非思想。因此,說服的方法始終是蘇格拉底式的:他跟著與他本人一樣真誠又天真的他人一起思考。當他反駁對方,其實是在為那人辯護,而且誠心誠意。但這耀眼的光芒令我們懼怕。「找尋團結我們的事物,而非分裂我的事物。」噢,羊群,強大又愚蠢的牧羊人正是你自己!
如同之前閱讀過的《論幸福》及《論教育》,阿蘭的《論哲學家》一樣採取某種短篇思想習作的方式討論一些議題。
我挑了幾篇偏重人我之間異同的思辯,阿蘭的論述相當簡潔而有見地,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有「現代蘇格拉底」的美譽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937
論哲學家:「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引領,前往一場智者與哲人的盛會
Propos sur des philosophes
作者:阿蘭
原文作者:Alain
譯者:陳太乙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8/11/03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
原名埃米爾.沙爾捷(É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出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里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四十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家、傳記家安德烈.莫洛亞譽其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主要作品有《論幸福》、《論哲學家》、《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
【Excerpt】
〈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
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那就是:最不為人知的事,其實是人們最深信不疑的事。對於一段毫無意義的敘述,你能提岀什麼異議?那是一種對於奇蹟的神奇看法。關於這個主題,我注意到,奇蹟永遠被描述傳誦,不但如此,我們還只會信得更深。
人並不怎麼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事。我甚至想說,他其實一點也不相信,而且所謂的看見,反映的正是這不輕信的態度。看見意謂著注視,而注視即懷疑。戰爭觀察家都很清楚,如果率先相信自己所見之事,再也看不見任何事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將對我們造成欺瞞誤導,我們得不斷地釐清,分辨這些荒誕空幻的表象。
……
讓這個人描述他所做過的夢。只是夢境早已什麼都不是,再也不可能觀察;反而是言論造就夢境。於是這名神智清醒的人再也不知該如何懷疑,一點辦法也沒有。相同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描述一件他沒看清楚的事,一件瞬間即逝或令他驚嚇的事情之時。他不抱一絲懷疑,因為他無法探索。而且聽眾也和他一樣。這時,強調的口吻及熱切的情感便會加深印象。
我甚至敢說:一段真實無欺的描述不可能被恰如其分地了解。一旦敘事者無法對我們呈現事物,聽眾的想像立即瘋狂。所有敘述都是口耳相傳的故事;人們無法加以懷疑、因為欠缺事實。於是,我們了解:一段再經轉述的敘事,而且是誠心誠意的轉述,錯誤反而愈多。印象深植每個人的心中,無可救藥,除非累積我在此所披露的觀察及其他許多事,養成一種極致的不輕信的態度,基於此,進而對所有敘事一律抱持懷疑。不過,這些觀察也去除了一切對敘事者是否誠實的質疑,綕果天馬行空的敘述變成反映人類天性的事實,並且能夠續教導我椚。
……
〈我對同類的看法〉
我對同類的看法是一種看法。此事非同小可,因為他與我的差別撲面而來。根據他的形體及動作,他那無法模仿的說話方式,他曾經見過及其眼中所見之事,他擅長做的事,以及他身上那個我所不知的祕密世界,我知道那是他人也是外人。但我希望他與我相似,成為我的同類;我試圖使他變成這樣,我完全不讓自己被拒於門外。
透過幾何學,我認定他是我的同類。蘇格拉曾完成一件大事:那一天,他在沙地上畫岀平方和對角,他說明的對象不是阿爾西比亞德斯也不是美諾 (Ménon),亦非哪位顯赫貴人,而是一名披著長袍的小奴隸。蘇格拉底透過這種方式尋找同類,在社會養成的生存孤獨中呼喚對方。於是他塑造岀這另一個社群,聚集他的同類;他邀他們加入,追蹤他,卻不能強迫他們,既不能也不想。被迫模仿的人在我看來有如猴子一般奇怪。為討好而模仿的人卻也沒強到哪去。蘇格拉底所期待的是,那位他者就是他自己;一樣自律,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奉承任何人,僅專注於普世通行的想法。於這一點,他們互相認可,宣布彼此平等。另一個社會於焉現形。
……
……畢竟,假如有個人表現出對藝術無感,或面對幾何學時退縮不前,你即便輕視他,也無法讓自己得到安慰,或許,這是對他要求過度了;但我們也沒有權利再降低要求。最美好的狀況是,態度盡可能嚴格,但不能強迫,因我要的是自由的人。我們想要的是他自然形成的樣,這才是我的同類。他可以拒絕當我的同類,而我,我希望他是。我對他迎面拋岀的,宛如潑在熟睡之人臉上的一盆水,那是我的保證:假如他願意,我會把他當成我的同類;我的同類與我的模範,是的,僅需一個動作,來自神智,或來自內心,或兩者皆是。而我等待,依循克勞岱爾 (Claudel) 美麗的意象,我等待,如摩西以長杖敲擊岩石之後那樣等待。等待一個可憐的人,甚至一個可憐的孩童,很煩人也很嚴苛。這類型的苛刻是世界上唯一的好事。慈悲並不施捨,它提出要求。
〈同意他人即無視自我〉
同意他人即無視自我。蘇格拉底到處引起爭端,沒有人比他更有耐心地尋找同類,沒有人比他更能辨認出同類。在妥協的狀態下,靈魂隱藏自我;更甚者,無視自我,任其沉睡。軀體負責組成,用的是一種專注的模仿方式,那便是禮貌。將我們聚集在一起的從來不是思想。這就是為什麼各黨各派從來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教派也從來不知道自身信仰什麼;一切徒流於文字。於是有這麼一句名言:「異端分子的存在是件好事。」總之,一旦取得共識,他們就再也不知道自己同意的是什麼。
……
在這種無盡的內在分裂與對立中,哲人認識了自己,並以同樣的方式在同類身上認岀自己:並透過他,認出自我本質的對立。他人的思想又是另一種思想,邀我去將它具體想出來,而我能具體想出它的形貌。這就是形成對立的原因;因為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與石頭不一樣,只在人們認可它們成立的前提下才會碰撞;以至於當我不明白為何他人有理時,發生碰撞的會是拳頭,而非思想。因此,說服的方法始終是蘇格拉底式的:他跟著與他本人一樣真誠又天真的他人一起思考。當他反駁對方,其實是在為那人辯護,而且誠心誠意。但這耀眼的光芒令我們懼怕。「找尋團結我們的事物,而非分裂我的事物。」噢,羊群,強大又愚蠢的牧羊人正是你自己!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