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屬於一個家庭,所有的家庭組成了社會,如果多數家庭的教育出了問題,社會就會沈淪。台灣正呈現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許多年輕人不尊敬父母與老師,父母不責備,不尊重長官與長輩,父母也不責備,甚至被相同意識形態者讚揚,許多年輕人好逸惡勞,或好高騖遠,父母也都容忍或支持。所有的社會問題,其實,都源自家庭教育。
談教育,人人都是專家,名人與富人們更是沾沾自喜於自己獨到的教育方式,以及有能力讓子女念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或花大錢送出國念書的作為。學校教育大家批評,家庭教育則人人有自己的一套,誰信服誰呢?
由政府負責的學校教育人人不滿,但教育的宗旨是有教無類,無論資質高低與富貴貧賤,都給予公平的教育,每個人都不滿意的,也許正是最好的。
對人影響最深,最重要,最根本的,其實是父母們所負責的家庭教育。父母們,您滿意自己給子女的家庭教育嗎?
台灣自從經濟發展有了成果之後,產生了許多「專家」與自以為是的「社會菁英」,他們不斷傳達許多教育子女的錯誤觀念,造成了前述的社會現象,例如:「孩子,快樂就好」、「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父母要幫孩子完成夢想」、「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其中心思想就是寵溺孩子,而其中最錯誤的就是「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
中國傳統的人際關係有所謂的五倫,就是「父子、夫妻、君臣、兄弟、朋友」,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相處原則。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闡明了社會中,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是人與人相互尊重彼此關係與身分的準繩。時至今日,五倫仍是維繫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綱紀,而且放諸四海皆準。「父母與孩子做朋友」破壞了倫理,是極不妥又危險的觀念。
專家們不斷傳播「父母要與子女做朋友」的觀念,也不時聽到許多父母得意地說:「我與孩子像朋友」。我始終不解,這觀念從何而來?它的理論基礎是甚麼?孩子與父母怎能是朋友?父母若做了孩子的朋友,要如何教育子女?孩子若將父母當成朋友,出了家門就不會尊敬長輩。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以父母的身分一樣做得到啊!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責任是教育,尤其是身教,朋友無法教育朋友,所以老師也不能與學生做朋友,做了朋友就會產生教育上的為難與困難,要做朋友,等師生關係結束後再做。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輩子不會結束,而且,父母永遠在人生的道路上領先,有較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傳授子女,協助子女在人生的道路順利前行。父母必須以身教引導子女,我不與子女做朋友,做了朋友就無法教育他們。
我不與子女做朋友,無論在他們年少時,或在他們早已成年的現在與未來,我是父親,他們是兒女,我們永遠不會是朋友,但不做朋友,無礙我們的溝通與感情。我不與子女做朋友,所以他們懂得尊敬長輩與尊重他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1樓. 夢幻天空~2014/12/20 11:26跟孩子做朋友
自古以來,人類的社會裡一直都存在著權威性
有了這個權威性,所有的人才能團結起來,一起去謀求更大的福利
但是過度的強調這個權威性,就會帶來負面效果君臣有義,就是在打破君王的權威性
君臣之間講的是正理,講的是該怎麼做才合宜
過度的強調君王的權威性,那就會產生很多愚忠的臣子
那就會變成伴君如伴虎,使每個臣子不敢說真話,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夫婦有別,就是在打破男人的權威性
夫妻之間,各自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誰也不去操控誰
過度的強調男人的權威性,那就會讓女人心裡不平
那就會變成,夫唱婦隨,三從四德,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就是在打破長者的權威性
長幼之間只是前後的差別,彼此之間是相互的尊敬與愛護
過度的強調長者的權威性,那就會讓長幼之間產生很多的糾紛朋友有信,就是在打破自己的權威性
朋友之間是互助合作,那當然必須平等,誠實,不害人
如果交朋友還要展現自己的權威性,那只會交到貪圖自己利益的朋友同樣的,父子有親,就是在打破父親的權威性
父子之間就是要能夠溝通,兩個人的心要能夠融合在一起
過度的強調父親的權威性,就會產生愚孝的子女
只知道要聽從父親的命令,而不知道要如何表達自己跟孩子做朋友,同樣只是在打破父親的權威性而已
在我們自己的心裡,父親永遠是父親
他不可能變的跟朋友一樣,朋友對我從來也沒有生育和養育之恩
同樣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把我當成真實的朋友??
我只不過是能夠像朋友一樣的和他無話不談而已並不是他和我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就會失去他對我的尊重
除非我自己對朋友從來也沒有尊重過
並不是朋友之間就不會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非我自己交的都是一些豬朋狗友真實的尊重來自內心的感恩,來自關懷別人的心
如果只有表面上的尊重,那太簡單了,長輩說什麼都照做就好了
我的心裡不爽,我不要表現出來就好了
我表現出誠惶誠恐,畢恭畢敬就好了
這就是大家想要的尊重與尊敬嗎??之所以會不尊敬,那當然就是我的心裡不在乎對方,討厭對方,才會產生的行為
如果我只想展現長者的權威性,或者教育者的權威性
我如何能夠了解孩子現在內心的感覺是什麼
我有二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真實的尊敬,二分之一的機會得到虛假的尊敬感謝回應。 湯含夷 於 2015/05/03 19:29回覆 - 10樓. 耳順翁2014/12/15 15:14儒禍~儒禍~儒之為禍大矣(hyc4811@gmail.com)
- 9樓. 路過2014/12/04 11:17
我不與子女做朋友,所以他們懂得尊敬長輩與尊重他人。
那, 您尊重子女的思想和決定嗎?
- 8樓. 小爹2014/10/23 13:00
身為一個老師,我覺得學生與老師可以當平輩。雖然有部分學生很沒禮貌、大部分的老師也不喜歡這種學生,但我覺得這些學生往往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別的學生有較佳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未來出社會後,發展也會比較好。
反過來說,使用傳統階層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常常就需要使用高壓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的確可以將小孩導向比較正確的觀念,但同時也壓抑住了很多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這種東西壓抑久了,孩子會變得比較沒有想法,對人生也較無方向與目標。
- 7樓. 孝道2014/10/02 15:42
- 6樓. 訪客2014/09/22 12:02
我非常贊成您所說的.
父母親是長輩,朋友是平輩
這是永遠不該改變的關係...
- 5樓. 不認部份回文2014/09/21 09:24樓上有些人的回文也是莫名其妙, 開文版主只說不是講與孩子作朋友, 通篇未講要作敵人, 就有人像刺蝟般: 難道要和孩子作敵人? 過度解讀, 重心在於要有基本限度, 平常與孩子相處雖不朝打罵, 要能心平氣和好好講要如朋友般和耐心, 但遇到例如(其中例)重大甚至急難有危及孩子時, 不是好好講要能怒且立即反映將孩子拉出重大甚至急難可能現場, 此時只用朋友態度只會造成無所謂大家都是平輩般, 孩子幹啥要聽你的?
感謝您的支持。
那位朋友的看法與我並非南轅北轍,父母有時必須以朋友的立場與子女溝通,或以平輩的立場理解子女的想法,但不可讓子女忘了他們的身分。我不贊成的是將「與孩子做朋友」掛在口中,如此將使得孩子誤以為他們與父母是平輩。
祝 順心
湯含夷 於 2014/09/22 13:41回覆 - 4樓. 沒有我這個人2014/09/21 08:49甄嬛?韋小寶?歷史上不存在的人物怎能拿來做比?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責善也。
仲尼非之,而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蓋「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
善,賊恩之大者。」故「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父子既不責善,如何成為朋友?
李世民與李淵為父子,乃直系血親,不屬貴戚,父有大過,唯能「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
,不得易位。玄武門之變,乃逼無大過之父禪位,至不孝也。
貴戚、異姓,事君之道雖有異,然皆為諫君,非朋友責善。
後宮不干內政,故雖天子王后,亦僅為夫婦,不屬君臣。
〈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
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
尊師也。」師弗臣於君,以尊道敬學故。然則師生為友,如何尊道敬學?
小肉球小姐所論,實乃孔孟所不道者。感謝支持。 湯含夷 於 2014/09/22 15:21回覆 - 3樓. 小肉球2014/09/21 03:17怪文與怪論, 不和孩子做朋友, 難道要做敵人?
湯兄這篇文章是怪文,文中論點是怪論--
*不和孩子做朋友,難道要做敵人?
*和孩子做朋友,就等於溺愛孩子?
*孩子沒上沒下輕侮父母師長,就因為父母師長跟孩子做朋友?NO,因為沒做朋友。
*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指五個倫常關係的相處之道,沒規定這五倫必須互斥,請不要擅自添入它並沒有的意思,例如做了父子就不能做君臣,做了夫婦就不能做朋友,做了朋友就不能做父子。
沒的事。
做了父子也可以做君臣,例如李世民必須稱李淵「父皇」,甄嬛對雍正自稱「臣妾」,而感情好的父子、夫婦、君臣也可以互稱朋友,例如康熙把韋小寶當成朋友。
而當朋友從來不表示當了朋友就推翻人倫的定位。
而父子、夫婦、君臣、長幼相處,當然都必須有「信」:父子之間無信則父不慈子不孝,夫婦之間無信則家庭崩裂,君臣之間無信則國家傾亡,長幼之間無信則社會敗壞。
一個活在世界上的角色是多元的,可以做父子,同時也可以做朋友,兩者並不互相排斥。如果孩子與父母當朋友還變壞,那就是父母沒有當子女的「真朋友」,反而當了酒肉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才是真朋友。
老師是應該跟學生做朋友的,不必等師生關係結束後再做,小肉球的學生都是俺的朋友,放心,沒人敢沒上沒下,俺是大朋友,學生是小朋友,大家都是朋友,然而長幼有序,有飯俺先吃,有酒俺先嚐!
我們的看法並非南轅北轍,我知道父母或老師有時必須以朋友的立場與子女或學生溝通,或以平輩的立場理解他們的想法,但不可讓子女或學生忘了他們的身分。
我不贊成的是將「與孩子做朋友」掛在口中,如此將使得孩子誤以為他們與父母、老師是平輩。
湯含夷 於 2014/09/22 15:25回覆 - 2樓. 無言2014/09/20 21:30
作者您似乎認為自己教養方式才是對的, 拿幾千年前的道德觀念用在現今的台灣社會,
或許您是對的, 但也請尊重其它人的教養方式, 或許哪天等您孩子長大後,
才體會到人家說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