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 Explanation-Fitting 以及過度通則化的 Hindsight
2010/11/22 15:07
瀏覽96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讀著 1195 期的商業週刊,page 94 到 page 100 摘錄著 Jim Collins << How the Mighty Fall >> 的重點,看著看著總覺得是一堆後見之明,一連串的 explanation-fitting ...
真正厲害的高手是在出事前就看出端倪並提出警告,而 Jim Collins 則是一位事後做「事實與原因」之契合工程的專家,雖然其所提出的 hindsight 不會全然地沒有價值,但比較有價值的畢竟是 insight 與 foresight,而不是 hindsight。
Jim Collins 在 << How the Mighty Fall >> 中所歸納而得的企業衰退五階段為:
進一步而言,如何分辨「由成功所帶來的榮譽感」與「由成功所帶來的傲慢」,如何分辨「有章法的擴張」以及「沒有章法的擴張」,如何分辨「確定問題不存在」與「否定問題的存在」,種種較為具體的方法論與判別標準都沒有提出一個案例、一個 benchmark 或是一個 best practice,讓筆者感覺其論述就是過於抽象與空洞。
坦白說,這些過於通則化的後見之明,無法為犯錯的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啟發與幫助,因為犯錯企業所遭受的重大挫敗,主要的關鍵原因通常是特定化的 (specific)、跟企業的核心業務相關的、是 domain-related 與 context-related (人、事、時、地、物等等);據此,最重要的還是企業領導人得:
總而言之,如何犯下錯誤的過程是企業自身最為清楚,而其間的許多細節必然是不可對外人道,但只要回顧與反省做得夠坦誠與夠精確,一定能學到教訓;至於學者或企管大師的 hindsight,儘管常流於過度地通則化,但仍可做為參考依據,有則改正之,無則警惕之。
後記:
真正厲害的高手是在出事前就看出端倪並提出警告,而 Jim Collins 則是一位事後做「事實與原因」之契合工程的專家,雖然其所提出的 hindsight 不會全然地沒有價值,但比較有價值的畢竟是 insight 與 foresight,而不是 hindsight。
Jim Collins 在 << How the Mighty Fall >> 中所歸納而得的企業衰退五階段為:
- 由成功所衍生出的傲慢;
- 沒有章法的擴充路線;
- 否認風險與問題;
- 追求能一夜翻身的逆轉對策;
- 成為屈服於現實的平凡企業;
進一步而言,如何分辨「由成功所帶來的榮譽感」與「由成功所帶來的傲慢」,如何分辨「有章法的擴張」以及「沒有章法的擴張」,如何分辨「確定問題不存在」與「否定問題的存在」,種種較為具體的方法論與判別標準都沒有提出一個案例、一個 benchmark 或是一個 best practice,讓筆者感覺其論述就是過於抽象與空洞。
坦白說,這些過於通則化的後見之明,無法為犯錯的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啟發與幫助,因為犯錯企業所遭受的重大挫敗,主要的關鍵原因通常是特定化的 (specific)、跟企業的核心業務相關的、是 domain-related 與 context-related (人、事、時、地、物等等);據此,最重要的還是企業領導人得:
- 放下自尊以喚醒自覺;
- 坦然地回顧與反省 (reflecting);針對攸關的 scenario,把 domain-related 與 context-related 的原因寫下來 (specific reasons);
- 找出原因後做出改變;
- 從失敗的回顧反省中培養 insight 與 foresight;
總而言之,如何犯下錯誤的過程是企業自身最為清楚,而其間的許多細節必然是不可對外人道,但只要回顧與反省做得夠坦誠與夠精確,一定能學到教訓;至於學者或企管大師的 hindsight,儘管常流於過度地通則化,但仍可做為參考依據,有則改正之,無則警惕之。
後記:
- 什麼叫做具體的方法論與判別標準?
Well,以「由成功所帶來的傲慢」為例,我們可以收集「典型的傲慢言行」來做為素材,從中挑選判別的標準;例如跟傲慢有關的言行可能有:
- 我們根本沒把對手看在眼裡;
- 哼!這個小咖真是不自量力;
- 我們三兩下就可以把對手幹掉;
- 傲慢不是成功才華者的專利,有一些平庸無能的人,其言行舉止也是相當地傲慢。
- 有能力有才華且言行傲慢的人,在心態上會比較輕敵,但輕敵不見得一定會輸、一定會失敗、或是一定會走下坡;再者,傲慢與反省不見得一定是互斥而無法同時存在,只是傲慢的人其反省的頻率可能會比較少罷了;據此,Jim Collins 將傲慢列為衰敗的第一階段,也不是很有說服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