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缺少好作家?還是好作家缺少好舞台?
幾天前一個炎熱難耐的午后,從廣播裡傳來一陣甜膩的娃娃音---廣播節目正在專訪一位剛出新書的小說作者。主持人的問題一個個像丟進了棉絮裡,總無法獲得一個確切、具體的答案。
我不知道平時以犀利、深刻見長,針砭時政的主持人是否感到挫折,我這個在車陣中游移的聽眾,已經被烈日融化的甜膩囈語裹身,渾身不自在。
娃娃音在回答主持人拋出的問題前,總會頓個半秒,以「我不能代他回答」、「我想應該不是這個意思」的虛無縹緲答案,喃喃訴說著一小群作家的「家務事」:誰跟誰喝咖啡談什麼,誰在誰家給了誰一點靈感等等,好像忘了,廣播,是一種「大眾傳播媒體」。
我不否認「文藝」是個小眾市場,也不否認媒體確實應該好好照顧這個小眾市場,但,小眾的「小」要小到什麼程度?一定要小到成為幾個人廚房、客廳般的空間?而近似囈語的「文藝腔」我也能理解:有時候人在思考時,邊想邊說,為了精確傳達自己的想法,當下無法從嘴裡說出很有邏輯、讓每個人都能聽懂的意思。
然而,「小眾」市場的成員如果想向「大眾」發聲,他應該如何表達?應該如何處理與大眾媒體的關係?抑或,遇到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應自認倒楣?聽不懂、看不懂是自己程度不夠……
我長期以來都很想耐下性子看懂報紙的副刊,但最終還是發現,「勇渡字海」並非易事。一方面出自於編排的問題,幾千字的小說從版面上撲天蓋地而來,我不覺得現在報紙副刊提供給讀者很好的視覺閱讀效果,副刊的視覺壓力很大,「讀得很累」。
另一方面,不甚流暢,或有意讓它不流暢,或有意讓它不流暢卻自以為流暢的筆法與意念,配上不太友善的版面編排,讀來讓人有一股被「勞筋骨、苦心志」的「自虐感」。或許,「浴火」過後讀者終有一天能成「文學鳳凰」?
筆下晦澀,談的又是「自家廚房裡的家務事」一類的,讓人直想問「於我何干」的話題,報紙副刊是不是與讀者漸行漸遠?
金庸「曾經」靠連載武俠小說促銷報紙;連載的武俠小說「曾經」是副刊很重要的、吸引讀者的標竿。現在武俠小說跟報紙副刊的關係反過來,得獎的武俠小說在副刊上聯載個五、七天,釣足讀者胃口,想看下去,很抱歉,請買單行本,副刊並不負任何提供她的讀者讀完一部精彩(武俠、長篇)小說的義務。靠連載小說刺激媒體的發行,似乎已被平面媒體遺忘,而網路這個媒體小老弟反而玩兒的如火如荼。
前幾天,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持人高信疆病逝,作家張大春表示,
……高信疆發明了今天都跟不上的副刊形式,他創造了副刊編務的主動性,那之前副刊是被動的,作家供稿、編輯盤文刊出 ,或服膺慣例刊登文壇大老文章。高信疆主動創造新局,更將副刊意 義從「文學上的」轉變成「文化上的」。……
好熟悉,不是嗎?被動拿到作者的稿子盤文刊出、依慣例刊登文壇大老的文章,現在的副刊彷彿也不擅創造議題、引領風氣?!報紙副刊,需不需要肩負提倡文學風氣的社會責任?還是僅剩聊備一格的、塘瓷娃娃般漂亮但可望不可及,且易碎脆弱的點綴功能?
「這個時代缺少好作家?還是好作家缺少好舞台?」我在被豔陽融了的黏膩娃娃音囈語中,思索。
- 2樓. 一杯飲料2009/05/11 12:36缺少非主流的論述、
另一方面,讀者也欠缺思考能力
或許吧?!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 於 2009/05/11 22:53回覆 - 1樓. papaso2009/05/10 22:16版主說出我的心聲
百分之百同意.
廣播大概是為了賣廣告, 品質都不再如以往.
可惜的是, 許多自戀的廣播主持人, 老是在講話講話---都是沒什麼營養的癈話.
更有那一直搶來賓的話的主持人, 很令人討厭----電視節目也一樣.
不過我最恨的還是,明明是音樂節目,主持人講的話比放的音樂還多...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 於 2009/05/11 22:5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