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1973年的中東戰爭初期, 以色列的空軍損失了大量的軍機. 為了防止同樣的慘劇再度發生, 以色列軍方乃極力尋找新的科技來反制阿拉伯國家所使用的俄製地對空防空飛彈糸統(SAM-SURFACE TO AIR MISSLE).
曾經在美國RYAN公司參與研發 BQM-34 FIREBEE及 AQM-34 LIGHTNING BUG且對無人遙控偵察機一直抱有極大興趣的ALVIN ELLIS,在1967年移民以色列,加入了 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 (IAI) 公司工作. 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後,認為配置TV攝影機的無人小型遙控偵察機可以解決以色列部分的戰場需求.
在與 IAI 的同事 YEHUDA MANOR 的合作下, 他們二人在 MANOR的車房組合了第一架原型機, 並成功的飛行了短時間, 雖此原型機不幸在兩個引擎之一故障後墜毀. 但証實了 ELLIS 的UAV構想的可行性.
ELLIS將發展 UAV的構想提交給 IAI公司高層,但被否決. 於是他轉向TADIRAN(以色列電子企業集團), 不但獲得認可, 而且贊助他發展第二架原型機.
MASTIFF UAV及 SCOUT UAV
MASTIFF 與原型機在結構和外型上作了許多修改, 採用雙尾翼, 後置的螺旋槳, (這是後來的UAV最廣泛被採用的基本結構). MASTIFF UAV 在1975年正式出廠. 直到1979年只賣出了2架.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以色列軍方開始意識到 UAV 在戰場上的功能及貢獻. 於是把UAV成為重要發展項目, 連原來否決ELLIS的IAI也開始重視UAV, 並在不久就發展出和 MASTIFF 相似度極高的"SCOUT UAV", 並用來和 MASTIFF UAV 競爭以色列軍方的市場.
1982年6月, 以色列空軍利用 SAMPSON DECOY DRONES 發射電波來誘導敘利亞設在黎巴嫩貝卡山谷的防空飛彈系統,讓敍利亞誤認以色列軍機來襲而發射防空飛彈, 並以MASTIFF UAV和SCOUT UAV及高空的E-2C空中預警機來收集電子參數和有關的情資, 再利用所偵搜到的情資擬定作戰計劃, 終於在後續的攻擊中, 一舉將敘利亞在貝卡山谷的28座防空飛彈站摧毀而沒有損失任何軍機, 報了1973年的大仇.
MASTIFF 與 SCOUT 都有固定的降落及起飛用的機輪, 起飛時, 可從跑道起飛或是用車載的液壓彈射器發射, 降落囘收時, 可用攔截鋼索或攔截網來執行短場降落. 兩者都在機身下方裝有影像感應器.
規格---SCOUT-----MASTIFF
翼寬---4.96 M(16'3")-----4.25 M(13'11")
長度---3.68 M(12'1")-----3.3 M(10'10")
高---0.94 M(3'1")-----0.89 M(2'11")
載重---38 KG(84 LB)-----37 KG(81 LB)
空重---96 KG(211 LB)-----72 KG(170 LB)
起飛重量---159 KG(350 LB)-----138 KG(304 LB)
最高速度---176 KM(109 MPH)-----185 KM(115 MPH )
滯空時間---7 HRS-----7.5 HRS
發射方式---跑道起飛或用車載的液壓彈射器發射--跑道起飛或用車載的液壓彈 射器發射
回收方式---跑道, 降落傘, 或 攔截網-----跑道, 降落傘, 或攔截網
配備---影像攝影機(日/夜)-----影像攝影機(日/夜)
導航方式---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
PIONEER UAV
以色列的成功,吸引了美軍對UAV的重視, 1983年美軍進入黎巴嫩後, US NAVY于1984年提出採購"戰地用UAV" 的計劃, 造成了TADIRAN 與 IAI 聯手成立了MAZALT (現改為 MALAT) 來進軍美國市場.
MAZLAT與TADIRAN 原來在美國的代理AAI 合作發展出了 "PIONEER UAV" 並獲得了美軍的採購合約.
SEARCHER UAV
SEARCHER UAV ---------------------SEARCHER II UAV
SEARCHER UAV外形就像是 SCOUT及 PIONEER的翻版, 可是尺寸是SCOUT的2倍大, 不但換裝了更進步的航空及偵測糸統, 更換裝了馬力為35 KW ( 47 HP ) 的活塞發動機. 也增加了續航力(滯空時間), 更大大的提高了戰場存活力.
以色列軍方現在的主力 UAV為昇等的"SEARCHER II"
規格---SEARCHER-II-----SEARCHER
翼寬---8.54 M(28')-----7.65 M(25'1")
長度---5.85 M(19'2")-----5.1 M(16'8")
高---1.25 M(4'1")-----
載重---68 KG(150 LB)-----
起飛重量---500 KG(1,100 LBS)-----400 KG(880 LB)
最高速度---200 KM(125 MPH)-----200 KM(125 MPH)
作業高度---6,100 M(20,000')-----5,180 M(17,000')
滯空時間---18 HOURS-----12 HOURS
發射方式---跑道 或 火箭助燃器-----跑道 或 火箭助燃器
回收方式---跑道, 降落傘, 或 攔截網-----跑道, 降落傘, 或 攔截網
配備---影像攝影機(日/夜)-----影像攝影機(日/夜)
導航方式---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
美國
美軍從越戰時期就開始使用 UAV, 可是都只用來進行偵搜任務(如飛越中國, 北越), 沒有專門給戰場使用的 UAV. 一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發展"戰場用的UAV"( BATTLEFIELD UAV ).
1982年以色列在黎巴嫩成功的使用 UAV之後, 世界各國都體認到了UAV在軍事上的重要性, 即紛紛將 UAV列為必要的軍事裝備之一. 而戰場用 UAV也依用途而分為兩大類,
戰場監測用(COMBAT SURVEILLANCE) UAV : 通常為小型的 UAV, 以預設的路線進行自動導航至目標區, 再以無線電遙控操作,可在戰場上空盤旋並將所偵搜的情資"即時" (REAL TIME) 傳送給地面控制站.
戰術用偵搜(TACTICAL RECONNAISSANCE) UAV : 通常為大型的 UAV, 較大的航程, 較高的飛行高度, 可配置更多的偵測設備, 大部分的飛行都以預設的路線進行自動導航, 而以" 無線電遙控"作為備用的操作方式, 通常不在戰場滯留. 只飛越(FLY OVER) 過目標區攝取影像之後回航.
雖然美軍很早就開始發展"戰場用UAV"(如1960年代的QH-50 DASH), 但始終進展不大, 直到1982年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成功實例, 再加上1983年10月,US MARINE在黎巴嫩貝魯特的營區被恐怖分子以自殺汽車炸彈炸毀, 241名美軍死亡,1983年12月,美軍以戰機攻擊敘利亞的空防設備,損失了2架戰機,(事後檢討發現, 如果有UAV做目標認定及火炮落點修正, 則可用當時在外海的 USS NEW JERSY主力艦上的主炮進行攻擊任務, 根本不需要派出軍機, 也不會有人員的損失). 更加強了美軍對使用"戰場用UAV"的決心. 遂決定向當時UAV技術最先進的以色列取經.
1984年9月,US MARINE就已經積極開始操作從以色列買來的"MASTIFF UAV",採購程序竟然快到連操作手冊都還來不及翻譯成英文(當時所有的操作手冊還是希伯萊文).
RQ-2 PIONEER
1985年8月,US NAVY 簽定了採購合約,購買以色列 MAZLAT和美國AAI共同研發出的"PIONEER UAV"(以MAZLAT 的 SCOUT UAV改良而成), 並在1997年正式定名為"RQ-2 PIONEER".
FMQ-151 POINTER-----RQ-2 PIONEER-----HUNTER
翼寬---2.74 M(9')-----5.15 M(16'11")----- 8.9 M(29'2")
長度---1.83 M(6')-----4.26 M(14')----- 7 M(22'11")
高---1 M(3'3")-----1.7 M(5'7")-----
載重---4.1 KG(9 LB)----- 45 KG(100 LB)-----
起飛重量---190 KG(419 LB)-----725 KG(1,600 LB)-----
最大速度---73 KM(46 MI)----- 185 KM(115 MPH)-----200 KM(125 MI)
作業高度---300 M(1,000')-----4,575 M(15,000')----- 4,570 M(15,000')
滯空時間---1 HOUR-----6 HOURS-----12 HOURS
發射方式--- 手擲----- 跑道,火箭助燃器,液壓發射架-----跑道,火箭助燃器
回收方式---自由飄落-----攔截網 或 跑道攔截抓鉤-----跑道攔截抓鉤
配備---CCD攝影機-----影像攝影機(日/夜)-----影像攝影機(日/夜)
導航方式--- -----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自動導航及無機電遙控
USMC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使用16架 PIONEER UAV支援 USMC第1師進攻巴格達的行動. 並在後續清剿任務中大量使用. 在2007年, 才決定以陸軍所使用的"SHADOW UAV" 來取代年事已老的PIONEER.
US ARMY及 USMC更在1990年初期採購了50架小型的 FQM-151 POINTER UAV.
FQM-151 POINTER UAV
RQ-5A HUNTER
1980年代末期, 美軍的" 短程UAV" 計劃選定了以色列IAI與美國TRW合作發展的 HUNTER UAV.( 以色列在UAV的技術最先進, 所以大家都喜歡與他們合作). 並在1999年正式定名為"RQ-5A HUNTER".
HUNTER在1991年第一次試飛, 外型與 PIONEER極為相似, 只是尺寸大了許多, 配裝了2個馬力為45KW(60HP) 的活塞引擎在機身的前後方. 機腹並配置了電子光學攝影機及前望紅外線感應器(FLIR).
從2003年的入侵伊拉克,到2004年夏天,US ARMY總共利用 HUNTER UAV執行了30,000個飛行小時的偵查任務.
2008年US ARMY再度採購了12架改良型的"MQ-5B B+HUNTER", 改良型的 B-HUNTER換裝了使用柴油的引擎, 加大了油箱, 使用更先進的導航設備(包含可自動起飛及降落的糸統), 以及兩翼的掛架,這兩個掛架各可攜帶 60 KG ( 130 LB ) 的武器.
UAV的發展及實用性在以色列得到極度的成功及認可, 在美國則沒有那麼順利, 美軍也了解UAV的功效並大量使用(全世界數量最多, 使用最多, 最廣泛), 但一直不滿于功能的不足及造價的昂貴.
其實這是"美軍永遠無解的結", 原因非常簡單, 就是"單純與複雜", 以色列的戰場永遠在同一個地區--中東, 一樣的地形, 一樣的氣候, 他不會跑去北極的寒帶氣候地區, 也不會跑到東南亞的亞熱帶氣候地區來作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所以他們的裝備較"單純", 不必擔心結冰, 也不必太擔心泡水, 主要針對沙漠地形及氣候. 不像老美, 全世界他都想管, 所以他們裝備研發的時間只會拖長, 花費只會增加, 因為他們要求的比以色列的複雜得多了. 要同時面對各種不同地區的地形, 氣候. 所以,延期, 追加預算是經常的事, 到最後無法負擔只有妥協, 結果常是"都好但又不夠好", 或是"夠好也夠貴".
所以,一昧的去買先進的裝備, 而忽略基本的需求(維修, 零件的預算, 基礎教育,基礎訓練和進階的養成教育). 只是讓大把鈔票買來的先進裝備, 很難改善妥善率不高, 飛彈打不中, 魚雷脫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