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次家國論壇:催生台灣南國與內蒙北國基本法
2009/09/26 01:47
瀏覽2,00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近期預告
十月十八日
專題演講:從一神論宗教到共產主義(三,一小時)
主講來賓:陳卓(台大物理系退休教授)
壹、主辦單位 中華家國雜誌社、中華新民黨、中華民國(PRC)統一中國聯盟、中國老兵統一黨
貳、協辦單位 中華四海同心會、中華安清會、台北縣愛護生命協會
參、舉辦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廿七日星期日下午三點
肆、座談地點 中國台北市文山區辛亥路四段二一七號
伍、參與對象 各界來賓均誠摯歡迎 名額約卅位 不必報名
陸、座談總管 梅峰(中華家國雜誌發行人)
柒、工作人員 王美敦 卓桂湘 蕭奕鎮 梅峰
捌、活動流程
一、三點
報到開始:奉茶水零嘴及發放資料
二、三點半 圓桌論壇
論壇主持:高景新(前自立晚報特約撰述)
圓桌論壇:陳紹寬與航空母艦──兼述中共企圖與美國「分(太平)洋而治」
主講來賓:容鑑光(中華民國黃埔軍校史學術研究會籌備會主任委員)
專題演講:由我空軍F十六戰機性能,分析未來海峽兩岸空軍戰力
主講來賓:邵伯祥(空軍退役軍官)
與談來賓:鄒湘生(國防軍事研究學會理事)
與談來賓:尹盛先(海軍退役少將)
綜合討論:高景新(前自立晚報特約撰述)
三、五點半 休息 冷飲與小點心
四、五點三刻 專題演講
演講主持:徐竹民(聖經學專家)
專題演講:死亡陰間的權勢
主講來賓:屠其煥(退休司法人員)
專題演講:催生台灣南國與內蒙北國基本法
主講來賓:余致力
中國一定強民族行民生行企業集團創辦人
孫中山廣義遺骨所在──孫科墓園之認養人
張學良廣義遺骨所在──張學良父子墓園之認養人
「品牌之王──China Max 中國一定強」出書人
「一中原則下的台灣南国」出書人
兩岸「國名簡稱法」、「一台雙名法」互保尊嚴會之發起人
中華民國應為全名 Peoples' ROC 之共同創意人
中華民國(大陸簡稱)中華台北特別行政南国基本法之創意人
中華民國(台灣當局)中華北京特別行政北国基本法之創意人
中華民國版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反分裂國家法、港澳金馬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創意人
中國一定強(China Max)手機、一定好(China Well)瓷器、一定美(China Welldin Wedding)婚紗之籌劃人
與談來賓:劉德力(戰略評論家)
綜合討論:徐竹民(聖經學專家)
五、七點一刻
論壇報告:梅峰(中華家國雜誌發行人)
六、七點半 九二一大地震十週年紀念寒食餐會(余致力提供)
為各縣市二千五百位罹難同胞默哀一分鐘
七、十點至十二點 來賓互動
玖、出席注意事項
○一、會議室空間有限,請盡量將背包置放於辦公室。
○二、除非狀況特殊,請儘量配合十二點之休息時間。
○三、因地板清洗不易,請避免皮底皮鞋入場。
○四、請將汽車停在雜誌社之專用停車位上,避免停在人行道與車道上,以免影響行人之通路。
○五、座談會之財物捐助與全部過程均錄影拍照後上網宣傳,不希望公開者請告知!
○六、常來的好朋友請幫忙,如果偶而無法參加,請盡量事先告知,以方便座談會之安排!
拾、座談會注意事項
○一、原則上主講人半小時,與談人與主持人各十分鐘。
○二、來賓請演講結束後提問,原則上每位五分鐘,但亦可隨時插話提可簡答問題。
○三、三聲鈴響時間到,二聲鈴響尚有一分鐘,一聲鈴響尚有三分鐘。
○四、欲發表個人意見請盡量在第一階段,圓桌論壇發言請盡量針對主題!
○五、請避免在座談會中互動交談,以免干擾會場秩序!
○六、手機請調至靜音或關機,謝謝!
拾壹、用餐注意事項
○一、廚房垃圾與待洗餐具均有分類,是故垃圾請由工作人員收拾,並請避免進入廚房!
○二、食物用品僅限會內取用,如欲攜回請先徵得同意!
拾貳、其他注意事項
○一、凡願意參與講演、與談、主持、下廚、做冷熱飲點心、甚或清潔採買者,均非常歡迎!請務必不要客氣,主動告知!
○二、本座談會所附資料,基本上將刊載於中華家國雜誌上,為求周全,請大家閱讀時順便鞤忙勘誤指正!
○三、王美敦茶水,蔡江裕錄影拍照,蕭奕鎮、卓桂湘、陳偉勁廚房。
拾參、訂閱捐助徵信
訂閱:林定民訂贈(成大校友會、建中校友會、劉容生)、吳光清、傅志偉、蕭挽滔三千、周明
捐贈:本社捐贈中華安親會約二百戶免費訂閱家國雜誌
現金:共約七萬八千元,其中胡鵬飛二萬二千、張文俊一萬、周杰之一萬、鄒魯八千五百、陳長宏八千、陳卓六千、林定民四千二、黃文程四千、金鼎恆三千、張豫傑二千、吳光清二千、陳舜銀一千、蕭尉左二百、戴忠一百、朱巧生一百、無名氏一百。
食品:王小玉、劉玉榮、何雅芬、邵伯祥、尹盛先、劉德力、林定民、黃文程、田金麗、劉德安、戴浙、林華輝、王健、凌儀、王美敦、陳先生、吳鍵清、鄒湘生、謝宇鋒、樂可銘、周宜和、徐竹民、陳玉珍、劉天全、韓憶芳、卓桂湘、葛廷輝、粘丁山等之提供。
廚房:劉川豹、劉玉榮、吳鍵清、卓桂湘、劉德安、蕭奕鎮等之幫忙。
其他:蔡江裕錄攝影、葛廷輝電腦幫忙等。
說明:以上為九十七年三月起至今之捐助,家國雜誌不勝感激,為昭公信,特與公佈,如有遺漏,尚請見諒,並謝謝各位時間、腦力與金錢之共襄盛舉。
備註:中華家國雜誌社每月固定開銷:房租兩萬五千,水電瓦斯電話寬頻有限電視約六千,論壇一萬二千,雜誌一萬五千,加上什雜,共約六萬左右!
拾肆、兩岸精神統一、法理統一之推動基金暨兩岸保釣愛國連線聯誼基金
現金:初期階段廿萬元。其中,余致力廿萬(已交付十三萬二千八百九十七元,含美國老保釣與台灣新保釣三次聯誼餐費與林莊預支)。
財產:余任仰捐贈投影機一台(八千五百)、孔子銅像一座(二千元),徐禎傳立體聲喇叭箱。
拾伍、連絡方式
戶藉:一一六九四 中國台北市文山區興光里一鄰
總部:辛亥路四段二一七號一、二樓(萊爾富對面)
電話:○二–二九三○三三○○(代表號)
手機:○九三三–八五三六八四
傳真:○二–八六六三一三一○
電郵:MEI.FENG@ME.COM
即通:SKYPE, YAHOO & MSN: MeiFengNorway
城市: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https://city.udn.com/688
網誌:中華家國雜誌 HTTP://BLOG.UDN.COM/MeiFeng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MEIFENGNORWAY
影音:HTTP://TW.YOUTUBE.COM/MEIFENGNORWAY
下載:HTTP://PUBLIC.ME.COM/MEI.FENG
拾陸、交通訊息
一、捷運 木柵線辛亥站下車後往車頭方向走約二百公尺。
二、公車
甲、興隆路口站:
棕十二、二三七、二九四、二九五、二九八、六一一
乙、興隆國小站、捷運萬芳醫院站或中國科技大學站:
棕二、棕六、棕十一、○南、綠二(含左右轉)、一○九休閒公車、五三○、指南一路、二三六(暨夜間公車)、二三七、二五三、六○六(含區間車)、六七一、六七三、六七六
三、自行開車
甲、自辛亥路過辛亥隧道後,約一公里即達,中途經過捷運辛亥站,在馬路左方花店旁邊距離辛亥路四段興隆路二段口陸橋約一百公尺。
乙、自羅斯福路五段,左轉興隆路一段,至興隆路一段景興路口,左轉興隆路二段直至興隆路二段辛亥路四段口,左轉辛亥路四段後,約一百公尺即達,在馬路右方花店旁邊。
陳紹寬與航空母艦─兼述中共企圖與美國「分(太平)洋而治」
容鑑光
一、前 言
中共早即意圖於廿一世紀擁有「航空母艦(下略稱航母)戰鬥群」,以鞏固其海權,就世界趨勢而言,此為其必要;亦屬必然。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日(筆者倡伏羲聖元,今年為伏聖六四八七年,為免混淆,國內中文,用中華民國紀元),中共「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公開宣布:「中國將自行建造未來航母,發展航母戰鬥群。」泛引各國高度關切。本(九十八)年三月廿日,中共國防部長梁光烈,會見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時表示:「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美國國防部雖曾於九十六年發布之《中國軍力報告》中指出:「中國於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無可能擁有具實戰能力之「尼米茲級」(USS Nimitz CVN-68)大中型航母。」然中共於七○年代已著力於建造「航母」之初步計畫。
中共於民國七十四年,購入澳大利亞退役之「墨爾本號」(HMASMelbourne)航母。八十四年,意欲購入法國與西班牙製之航母,未成;八十七年,自韓國購前蘇聯「明斯克號」(Minsk);及購烏克蘭擱置建造之「瓦雅哥號」(Varyag);八十九年,購「基輔號」(Kiev);九十一年,建造美國最大核動力「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航母之全比例模型,用以研究攻擊美國「航母」;九十四年修復「瓦雅哥號」。目前,修復後之除役「航母」:「基輔號」、「明斯克號」,分別置於天津、深圳之「軍事主題公園」,以遊樂設施面貌展示。「瓦雅哥號」則泊於大連。目前中共「航母」尚未成軍,然就各項進展而言,僅待其「決心」而已矣!「瓦雅哥號」可能成為中共海軍之「航母」訓練艦;或首艘服役之「航母」,若編配新型護航、核子、補給船艦,即可成深具攻擊能力之「航母戰鬥群」;若將之部署於台灣東部太平洋,台(簡體已泛,不用繁體)灣戰機航程外海域,則將使台灣腹背受敵。中共基於海權維護之需,如此研判,應合邏輯。中共現階段雖佯倡「和平發展」,然武力為和平之後盾,至今仍為至理。
二、航空母艦之始
「航母」原型,始自民前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美國飛行員尤金埃利(Eugene Ely),自停泊之美國海軍「伯明罕號」(USS Birmingham CS-2)輕巡洋艦上起飛。嗣於民前一年元月十八日,再駕機降於「賓夕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 ACR-4)裝甲巡洋艦,長卅一米、寬十米之木製滑行台上,成為首位於停泊艦隻上降落之飛行員。首艘裝配跑道,供飛機同時起降之艦隻為英國「暴怒號」」(H. M. S. Furious)輕巡洋艦。該艦係於民國七年四月完成改裝。七月十九日,七機自該艦起飛,攻擊德國「同德恩」(Dehn)飛艇基地,此為自母艦起飛,實施攻擊之首次。首艘專門設計之「航母」為「競技神號」(HMS Hermes,另譯「赫姆斯號」,後有一艘同名),為英國皇家海軍於民國六年訂購,八年開工,十二年完成,服役備戰,為現代「航母」之元祖。此後列強競相發展「航母」。列強發展「航母」之始,際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民三至民七年)末期,其時,中國仍係軍系(筆者力主不採軍閥一詞)割據,各自建軍。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艦隊各自發展,北洋艦隊微不足道;何能言及航空母艦!
三、中國之海軍發展
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北伐成功,六月入北京;十二月,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北洋政府海軍部,已先於十六年,由海軍總司令楊樹莊〔○一〕,率「長江艦隊」及「閩海艦隊」,投入國民革命軍,於三月十四日,就任海軍總司令;爾後,屬張宗昌之「渤海艦隊」,及屬張作霖之「東北艦隊」亦先後來歸。楊就任後,海軍建制最初整編為四艦隊,艦隊司令為:第一艦隊陳季良〔○二〕、第二艦隊陳紹寬、練習艦隊陳訓泳〔○三〕、魚雷游擊艦隊曾以鼎〔○四〕。十七年十二月一日,國民政府明令於軍政部之下,設立海軍署,陳紹寬兼任署長。十八年六月一日,改為海軍部,部長楊樹莊,陳為政務次長,然因楊健康不佳,且兼福建省政府主席,部務實由陳代理。廿一年元月,楊因病辭職,陳繼任部長。
四、陳紹寬:《條陳擴充海軍呈文》蔣主席曾言:「我們就有六十萬噸的海軍」
溯自甲午戰爭後,中國海軍與列強海軍之差距日大。中國飽受列強迫害,亟思建立現代化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海軍部派陳紹寬、鄭禮慶〔○五〕兩員,至歐洲觀戰,汲取經驗。民國五年十一月,先至英、法、義考察海軍,嗣於英國皇家海軍艦艇,參與實戰。一次大戰結束時,英國共改裝完成十五艘「水上飛機母艦」。陳紹寬於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中國對德、奧宣戰後,奉命直接參加英國潛艇部隊,連續三場深海實戰,親身體驗:中國海軍必待擁有「航母」,方可立足世界。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投降,一次大戰結束。陳任駐英國海軍武官兩年。九年,佩戴英王喬治五世(H. M. George V)所頒之「歐戰紀念勳章」(World War Memorial Medal)返國。陳返國時,軍系續混戰中,無力顧及建設海軍。民國十七年八月十六日,是時北京已克;東北亦將易幟,蔣主席於「咸寧號」砲艦〔○六〕下水典禮時,曾言:「我們預計十年後,就有六十萬噸的海軍,做了世界上的一等海軍國家。」
東北易幟後,中國形式上達至統一,陳紹寬以形勢好轉,以兼任海軍署署長身分,建設海軍,應屬責無旁貸,即上呈《條陳擴充海軍呈文》,建議擴建海軍。重點為以二千萬元建造一艘「航母」;亦建議擁有兩艘潛艦。其建議未受重視。
民國十八年元旦,國民政府於南京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十七日,第四次大會通過《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要點: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總指揮等立予取消。」海軍方面對編遣不滿,海軍總司令楊樹莊代表陳季良,及海軍署長陳紹寬於元月廿二日,同時請辭〔○七〕。蔣主席對二陳之辭職,極度關切,元月廿七日,親赴上海晤二陳,表達挽留之意,亦重申政府建設六十萬噸海軍之企望。蔣言:「我們曾講要在十五年以內,有建設六十萬噸的希望,照此看來,我們在五年以內,或者即可完成,與世界上列強的海軍相抗,鞏固我們的國防。」爾後又作概要分析,計畫中應包含三艘「航母」。二陳為之所動,遂接受慰留。
五、國民政府忽視海軍建設
蔣主席當時之言,係屬權宜之計,用以安撫二陳,難以從實辦理。僅就時效及國力而言,發展空軍較易,因而未能投入巨額經費建設海軍。此外,別具用心者,基於派系鬥爭,而反對建設強大海軍。顯例如,國民政府監察委員高友唐〔○八〕,竟妄言:「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艦,現有的艦艇也不需要,應將它們賣給商家作商船,將賣艦的錢拿來買兩百艘小艇守海口足夠了。」如此阻力,陳紹寬之航母夢必難成真。「航母」僅係紙上談兵之新鮮名詞。
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主席於十二月廿五日二度引咎下野,高層隨辭者多,陳紹寬亦附之,然蒙慰留。廿一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海軍雖憤火難消,惟不得不「秉中央意旨,不准還擊」,而招致各界嚴責。而內部持續派系之爭,海軍建設始終未受重視。十一月,陳憤怒難忍,再次請辭。卅日,行政院批示:「該部長悉心任事,勞怨不辭,毅力勤規,夙享懋績,正賴弘才擘畫,鞏固國防,而請辭去本兼各職之處,應毋庸議。」兩月後,陳又提辭呈:「外界每對海軍及紹寬個人時加責難,尤以淞滬戰役以還,僉責海軍無力,不能捍衛國家。」然於海軍眾將領,及蔣主席之代表,時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張群慰留下,陳方再撤辭。
陳紹寬所有《海軍建設規畫》中,建造「航母」均為至要,即連「航母」之母港亦予詳列:「(山東)膠州灣、浙江(象山)、(香港)大鵬灣。」陳並令在英之海軍留學生,詳研英國各艦隊。另於海軍內部,深入研究海空軍聯合作戰。廿三年,依身歷歐洲海戰之經驗,著《海戰》一文,專研「海戰中的飛機」,有言:「現代海軍在海戰時,欲取攻擊手段,必有賴於艦上所載的飛機。」十一月間,基於海軍建設仍未受重視,建設海軍之抱負難以實現,鬱積不已,再次請辭。蔣委員長、財政部長孔祥熙等一再懇留,方再收回辭呈。
六、抗日聖戰之「江陰保衛戰」
民國廿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紹寬由紙上空談,進而實地部署艦艇抗戰。當時海軍抗戰,主於長江中、下游,至激烈之戰鬥為「江陰保衛戰」。八月十一日,海軍第一、第二艦隊於江陰江面完成集結,由海軍部常務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臨危受命,任「江陰封鎖區總指揮」,準備死守江陰,以策應淞滬前線之陸軍側翼。
當時我軍第三戰區兼司令長官蔣委員長之作戰指導,海軍部分為:「應協同陸軍作戰,如敵船進入長江下游,企圖登陸,或轉用兵力時,須盡力攻擊之,縱有犧牲,亦在所不惜。」然當時我海軍兵力遠遜日軍,乃以「沉艦封江」,以輔助艦隊防禦。民國廿六年八月一日,即開始「沉船」。十二日上午,我海軍於最後一次升旗儀式後,以「通濟號」練習艦為首、包括巡洋艦「大同號」、「自強號」;水機母艦「德勝號」、「威勝號」等七戰艦,另附廿三艘商輪、八艘躉船(無動力裝置矩形平底船,固定於岸邊、碼頭,以供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裝卸貨物)、一八五艘民船,群集自沉於長江滔滔江浪之中;輔以大量石方,構成第一道「江陰阻塞線」。廿一日,修理中之「永健號」炮艦為日機炸沉。廿二日,日海軍航空兵,開始大舉空襲我海軍,由而展開「江陰保衛戰」序幕。自八月廿二日至九月廿三日,我海軍堅絕苦撐,於激烈海戰中,新型巡洋艦「寧海號」、「逸仙號」、「平海號」等艦,先後自沉。「平海號」犧牲之官兵遺體,均於炮位下;九月廿三日之大戰中,全艦官兵仍堅守戰鬥崗位。我海軍失去多艘主力軍艦後,已無力與日艦隊決戰;殘存戰艦多無防空武器,尤以長期作為一級艦之巡洋艦「海圻號」、「海容號」、「海籌號」、「海琛號」,均係舊艦,年久失修,吃水過深,不適於內河作戰,於主力艦隊受毀之後,「放棄」為至佳選擇。九月廿五日晚,此四艘名艦,於最後一次航行,至江陰封鎖線後方集結,於淒涼之汽笛聲中,自沉於長江。「江陰保衛戰」決戰至十月廿三日,陳季良再易旗艦,不避暴露目標,堅持高升司令旗,浴血指揮,所率第一艦隊主力受敵機狂轟濫炸,全軍覆沒,惟日軍依然未能突破江陰封鎖線。萬分危急之際,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曾以鼎率「楚有艦」趕至,接替重傷之陳季良,續行阻擊;週邊之陸軍第十五團團長劉光(非保定三期之劉光中將,詳待考),亦全力支援。多艘被炸艦艇,將火炮拆卸,移至西岸,行岸上血戰。該戰被譽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慘烈之海空戰」。所謂「海空戰」,事實上,我軍當時無任何空軍支援,僅憑高射砲、機鎗,甚至於步鎗,與絕對優勢,配「航母」之七十餘艘軍艦,三百餘架飛機,及十餘萬陸軍兵力,全力拚戰。「江陰保衛戰」海軍沉艦總計四十三艘;後溯江安抵四川之小艦,僅十一艘。該戰為中國海軍至為光榮之役,以第一、第二艦隊主力全毀為代價,於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達「循長江而上,側擊上海前線中國陸軍側翼」之作戰目的。
我英勇海軍,於「江陰保衛戰」中,除「沉艦封江」外,亦曾有「中國海軍惟一一次積極性攻擊」。民國廿六年,八一三淞滬戰始之次日,海軍「電雷學校」教育長,兼江陰防區司令歐陽格〔○九〕,派胡敬端〔一○〕、劉功棣〔十一〕兩上尉艇長,駕「史(可法)一○二號」與「文(天祥)一七一號」兩艘魚雷快艇,偽裝民船,自江陰出發,一路閃躲,經無錫、太湖、蘇州、松江,抵達上海龍華,其間險象環生;「文一七一號」於途中發生故障,停機搶修,未及跟上。八月十六日晚,「史一○二號」偷襲停泊於匯山碼頭,日海軍第三艦隊司令谷川清中將之旗艦「出雲號」巡洋艦,發射二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緊靠「出雲號」尾部之碼頭,爆炸碎石損及「出雲號」尾車舵,使之無法自航,後由其他日艦拖至吳淞口修復。我海軍於絕對劣勢下,出敵不意,以小蝦擊巨鯨,舉世震撼。
另於華北方面,民國廿六年十二月廿六日,駐紮青島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謝哲剛〔十二〕下達此生至不心願之命令:「自沉第三艦隊艦隻。」蓋其艦隊艦隻,不具備抵抗日本海軍之戰力,惟有自沉。巡航艦「鎮海號」、驅逐艦「同安號」、炮艦「永翔號」、「定海號」等艦,分別於青島小港碼頭,及劉公島自沉。
廣東方面,自八月起,海軍亦即於廣東各要港,實施阻塞,共沉船一五八艘;雇用民船佈設水雷,並派遣艦艇於各港口警戒;亦依托岸炮,砲擊日艦。
至於海軍佈雷隊,至民國卅一年冬,已先後組建佈雷遊擊總隊五(各轄大隊、中隊)。其中,三個總隊散配於長江流域廣大淪陷區(另兩總隊,分別於川江防線及浙、閩、粵、桂敵後作戰),採遊擊佈雷,截斷日軍水上交通,消耗敵人戰力,就戰果言,較任何武器均有過之。據局部統計,至卅四年八月,僅第一遊擊區之第二佈雷總隊(湖口至江陰),五年餘:「共佈雷一三七○具,炸沉敵大小軍艦、炮艦、運輸艦、汽艇和商輪駁船,總計一一四艘,另有汽車廿餘輛,傷亡敵官兵五千餘人,破壞其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不可勝計,戰果輝煌」。
七、陳紹寬《海軍建設規畫》
日軍之空中肆虐,使陳紹寬更深體驗「航母」之重要。民國卅二年十一月,代表海軍部再次提呈《海軍建設規畫》。規畫中,已不止於「航母」之艘數;而係建議建造「航母」群四。將中國海域劃為海軍軍區四:第一軍區:自遼寧安東至山東半島成山頭;第二軍區:自成山頭至長江口;第三軍區:自長江口至廣東汕頭;第四軍區:自汕頭至中越邊界。各軍區成立海防艦隊一,配置五艘「航母」,全國共需「航母」廿艘,每艘造價十八億元。此一規畫,使蔣委員長,及眾多高層人士,驚訝莫名。陳紹寬卻道:「這筆錢國家是省不得的。」
就當時狀況而言,無實現可能,陳紹寬心知肚明,惟在職而盡言責而已。民國卅四年八月,抗戰勝利在望之際,陳認真而為,先溝通軍委會軍政部部長陳誠、銓敘廳廳長錢卓倫,就當時海軍艦艇實況,及發展之需,修訂《海軍建設規畫》,而制定《海軍分防計畫》,為使該計畫能受重視,將所需「航母」數減為十二艘。陳解釋:「十二艘航母完成期限為卅年。第一次十年計畫為先造一萬噸,及八千噸航母各一艘,每噸造價為六二八○美元。」
八、抗戰勝利後之海軍
抗戰勝利後,陳紹寬雄心勃勃,準備實現建造「航母」計畫。中共擴大內戰,民國卅五年六月,國、共全面戰爭始。蔣委員長全力戡亂,建設海軍乃成空中樓閣;陳夢幻破滅。是時,中國接收日、偽艦隻二八八艘,美國亦贈與登陸艦廿餘艘,護衛艦數艘。同時,英國亦贈予及租借部分軍艦。使國民政府有實力組建強大海軍。其時,艦隻先進、艦隊龐大,與戰鬥力之強,均屬空前。尤以英國所贈之巡洋艦「重慶號」,更係噸位至大,火力至強之戰艦。民國卅八年二月廿五日,中共於渡江戰役中,「重慶號」艦長鄧兆祥上校〔十三〕,被中共地下黨員要脅,率艦投共,而為國軍空軍追炸,自沉於葫蘆島。中共於四十年六月四日,將之撈起,惟未予修復,僅作為「宿舍船」使用。七十九年解體。
中國當時曾有機會獲得「航母」一艘。勝利後不久,英國除贈送「重慶號」及租借驅逐艦「靈甫號」、「伏波號」外,尚準備同時贈送護航「航母」,俾使中國成為亞洲首一擁有「航母」之國家。英國先經與美國協商,美國認為,作為戰勝國之亞洲代表;世界四大強國之一,有必要擁有相當戰力之海軍,以展示地位。同時,基於原定我國亦對日本派遣占領軍,美國亦期中國能擁有「航母」,以資震懾。惟美軍「航母」,設施先進,費用昂貴;而中國當時亦無適合之港口。英國乃意贈艦,含護航「航母」。惟當英國提出贈予時,陳紹寬卻予否定。陳認為,中國不迫需「航母」,若願協助中國建立現代化海軍,期能贈予潛艦數艘。陳一向傾力於爭取「航母」,此次卻反對「航母」,支持潛艦,引起極大狐疑。事實上,陳屢次爭取「航母」,均未踐實,若再提「航母」,必再遭覆轍。以當時國力,及戡亂實況,以及陳已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之實戰經驗而言,不如退而求其次,潛艦方符實際。
九、中華民國之潛艦計畫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潛艦曾受北洋政府關注。當時以中國經濟貧弱,海軍無法購建造大型水面艦隻,宜優先發展潛艦。北洋海軍總長劉冠雄上將〔十四〕支持。民國四年四月,海軍部甄選廿七名軍官,至美習潛艦,與艦船建造;另派五人,至美國「波士頓造船廠」習潛艦製造。並將已先至英海軍留學之十一人,亦轉派至美習潛艦。五年二月,時陳紹寬少校代理「海容號」艦長,亦前往美國考察潛艦,並以觀察員身分,實察德、英潛艦交戰。惟因袁世凱稱帝,時局動盪,留學生經費斷絕,被迫於六年十月陸續綴學返國。然「潛艦夢」並未幻滅。七年,海軍於福建馬尾創立「海軍飛潛學校」。並派陳紹寬於當年五月,隨英國海軍潛艦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陳任駐英海軍武官時,與英國洽商,期能獲得部分德國潛艦,未成。
政局動盪未巳。十年後,即民國十七年十二月,陳紹寬於《條陳擴充海軍呈文》中,除「航母」外,亦涉及潛艦。廿年二月廿一日,陳以海軍部長身分,於「中央廣播電台」演講,明言潛艦為海軍發展之主要目標。廿六年五月十二日,陳旅歐期間,代表政府與德國簽定合同,委由德國製造潛艦五艘(二五○噸級潛艦二、二八○噸級潛艦二、潛艦母艦一);另向英國訂購巡洋艦三,及快艇數艘。並先後派遣黃廷樞〔十五〕、林遵〔十六〕、王致光〔十七〕、林祥光〔十八〕、龔棟禮〔十九〕等人至德國、英國習潛艦。惟廿八年,歐戰爆發,訂購之潛艦為德國徵用。
陳紹寬屢受挫折,並未氣餒,抗戰勝利後,又積極尋求依靠英、美而獲得潛艦。因此,陳多方衡量,並以為蔣委員長此次必又反對「航母」,乃建議不接受「航母」;而改為要求潛艦。殊不知,蔣委員長當時認為,與潛艦相比,「航母」更能顯示中國之大國地位。蔣委員長對陳之易航母為潛艦思想作為,極度震怒,終導致陳紹寬永別海軍。
十、英國擬贈航母
陳紹寬於民國卅四年十一月,堅持海軍之獨立性,而拒絕調派「長治號」炮艦,阻絕中共出關東北,蔣委員長乃決心整肅海軍,十二月卅一日,海軍部改編為海軍處,參謀總長陳誠兼處長。卅五年七月,擴編為海軍總司令部,勒令陳紹寬退役。陳誠再兼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任副總司令,實代總司令(卅七年八月廿五日真除)續與英國談判「航母」。英方提出,中國應準備具相應能力之官兵,及相關設施與基地。陳誠與英國簽定為期五年之長期協定:「中國在五年的時間內,人員方面,要積極培訓準備擔任航母人員的軍官和軍士,並選拔骨幹前往英國學習,英方派出顧問進行指導;設備方面,要在旅順、煙台、寧波、廈門、海南等地建設適合航母使用的基地,並配備足夠的物資。中國方面並應該在五年時間內,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具體飛機型號在五年後,根據情況,由中英商議,由中國向英國購買。」
英國提供之「航母」,為輕型護航「航母」,「人馬座R○六」(HMS Centaur R06),民國卅二年下水。我國為之取名「伏威號」。同時,英國亦提供現役艦隻,任護航艦,包括贈予巡洋艦「重慶號」、租借驅逐艦「靈甫號」、「伏波號」。此為英國贈、借艦於噸位,及性能均優於美贈、借艦之因。「航母」艦長內定為胡敬端上校。
民國卅五年六月,國共全面戰爭始。「伏波號」先於卅六年三月,返國後三月,於台灣海峽航向台灣時,與招商局之「海閩輪」相撞,「伏波號」沉沒,官兵除一人外,全部罹難。卅八年,「重慶號」於二月廿五日;「靈甫號」於五月廿一日,相繼投共,英國不滿,「航母」之準備工作乃擱置,終於卅八年十二月,照會我方,終止贈艦。中國之首艘「航母」擦身而過,陳之「航母夢」終仍係夢。「靈甫號」於卅八年五月廿一曰,至香港加油,官兵醞釀投共,英國乃於廿七日將之強行收回,開返英國。其中七十三名官兵,分三批至天津投共。艦長鄭天傑〔二十〕則率四十餘名忠貞官兵,於五月廿八日返台。政府於三月十八、十九兩日,派B–二四型轟炸機,輪番轟炸「重慶號」,共軍乃拆除艦上設備,於三月廿日自沉於葫蘆島。此事件之直接影響為,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撤職留任。中共則於五月,以該艦投共官兵為基礎,成立中共首所海軍學校:「安東(今丹東)海軍學校」,鄧兆祥任校長。
民國卅九年,海峽兩岸分治,中華民國海軍集中防衛台灣。四十一年七月,海軍續改編,成立驅逐、巡防、掃雷、登陸、後勤等艦隊。台灣四面環海,海軍日益重要,故陸續自美國接收退役軍艦,並更新武器系統,然迄今仍未見任何「航母」蹤影。至於潛艦,則於六十二年四月十二日,於美國佛羅裡達州西島接收「古比魚Ⅱ級」(GuppyⅡ)「豬牙號」(TuskSS-426),易名「海獅號七九一」,六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返國服役。第二艘「海豹號七九二」,原名「彎刀號」(CutlassSS-478),六十二年六月十八日,於美國紐倫敦接收,六十三年元月十日,先「海獅號七九一」返國。均屬訓練艦。此二艦列為第一代。第二代則為「劍龍級」,由荷蘭建造(荷蘭命名為劍魚級 Swordfish),預定購四艘,因中共對荷蘭外交施壓,僅成交二艘,均荷蘭 Wilton Fijenoord 廠製造。「海龍號七九三」,七十六年十月九日交艦,十二月十六曰由荷蘭籍「十一號乾塢船」運抵高雄,十二月廿八日於左營成軍。「海虎號七九四」,七十七年四月九日完工,六月卅日,亦由乾塢船運抵高雄,七月四日於左營成軍。
迄今止,我國海軍潛艦,僅上述四艘。阻礙因素極多。長久傳說,美國將為我國建造第三代潛艦:「白魚級」(Barbel Class),共八艘,總價一百廿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二百億元)。「白魚級一級」與「劍魚級」同級,尚不如廿年前,我國未購得之荷蘭「海鰻級」(Moray Class)潛艦。美國共計曾建造三艘「白魚級」,首艘為「藍背號」(Blueback SS-581),民國四十四年八月成軍。最後一艘「北梭魚號」(Bonefish SS-582),七十七年四月成軍;因電瓶失火,而於同月除役,同時亦結束美軍柴電潛艦時代。是以我國不可能接受「白魚級」。
我國總望能積極推動「潛艦國造方案」,亦即「二+(加號)二+二+二」方案:首二艘於美國建造;第三、四艘,我國參與建造三分之一;第五、六艘參與三分之二;最後二艘,全於台灣建造。美國海軍反對此案;直言:「若中船參與潛艦建造,全世界將沒有人敢承接此案」。全球潛艦生產國家無幾,可選者不多,僅有德國「二一四號」、西班牙「S–八○號」及美國「青花魚級」(Albacore Class)」,以政治考量,則僅美國之「青花魚級」可行。
最新報導,美國傾向於不採用「青花魚級」潛艦,將優先洽由第三國生產,惟並未明示何國,僅強調:「必須先行編列預算,美方將全力協助台灣取得潛艦。」中華民國立法院長王金平率領之立法院參訪團,於本(九十八)年六月廿二日上午(華府時間),聽取美國海軍針對潛艦,及相關系統進行簡報。海軍造艦官員除表達上述意見外,亦向我國保證,美方協助台灣取得潛艦,不僅價格合理,且包括「電戰系統」在內,均係先進設備。並首度釋出善意,願由我國中船公司承接,未來卅年,有關潛艦大修與維修等之後勤保修勤務。
我國之最終目標為「潛艦國造」,可能夫?中共於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已自製柴電潛艦,
六十三年八月一日,核子潛艦「長征一號」登場。中共潛艦現況為:攻擊潛艦總數為五十五艘,含柴電潛艦,及核動力潛艦。兩岸焉能相比!
十一、中共發展航母與美「劃洋而治」
中共早始即積極準備自製「航母」,民國六○年代開始,中共對發展「航母」或「核子潛艦」,各有意願,後「航母」遭否決,中共全力發展潛艦。惟中共領導者始終構思建造「航母」。目前,對胡錦濤而言,建造「航母」應係其任內至要工作。惟對他國而言,中共「航母」一旦成軍,將成為世界之夢魘。目前全球服役之航母,共計廿六艘;另建造中四艘,分屬十國:美、俄、英、法、義、西、巴西、阿根廷、印度、泰國。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主宰全球海上霸權,俄國於前蘇聯時期,雖曾一度向美國挑戰,而今已不復矣!目前各國,皆唯美國馬首是瞻。然於九十六年五月,美軍太平洋總司令海軍上將基廷(Timothy J. Keating)於首次訪問中共期間,竟有中共海軍將領明白表示,希望與美國於太平洋「劃洋而治」;分管東、西太平洋,明白顯示,中共期望突破「有海無洋」之戰略思考,尤以近年經濟崛起,國力持續增強,「分治太平洋」,已非非分之想,而係其自民國七○年代,企圖走出長江「河殤」;至八○年代,自近海防禦戰略,推向遠洋戰略,必具國力;若非其「航母」發展已然成熟,決不敢如此狂言。
中共於民國九十三年表示,不排除建造「航母」之可能,引起全球關注。近年有關其準備建造之傳聞不斷。九十五年三月,解放軍總裝備部一中將,向香港媒體表示:「航母」可能於九十九年前開工。目前中共軍方已自俄羅斯購買「航母」設備;向烏克蘭購買「艦載測試飛機」;之前,烏克蘭已提供「航母」設計藍圖。上海、大連等地之造船廠,均已開始為建造「航母」提供支援,深信「航母」艦體已於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建造。海軍已向大陸內地企業發出「航母」母艦配電板等零件定單,位於江蘇鎮江之「鎮江船舶電器公司」已接製造「電壓配電板」零件定單。近年來,該公司生產「船舶電力控制系統」,通過民間合作模式,獲得荷蘭方面之技術協助,使之於「船舶電力控制系統」技術精進。依目前進度,估計於今(九十八)年至一○一年間,中共首艘自製「航母」,即可服役;將部署於南海艦隊。
今(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四日,香港媒體最新報導:共軍已啟動「航母○三八工程」,預算二千億人民幣。分三階段建造三艘。其中兩艘為滿載排水量三至四萬噸級之中型傳統動力「航母」;另一艘為六萬噸級之大型核動力「航母」。今年始,十五年完成。首艘傳統動力,將於一○三年下水;一一○年,核動力下水;第三艘,傳統動力中型,則為一一三年下水。
美國無法阻擋中共建造「航母」,已採較務實態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海軍上將羅夫海德(Gary Roughead),於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訪問北京時表示,建造「航母」係艱鉅挑戰,取決於中共領導人。中共學者對此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美國大戰略,在於為制任何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之大國崛起,惟並非唯「技術封鎖」;尚可反其道而行;採「技術參與」方式:「合作式圍堵」,美方派遣技術人員參與建造,而獲得中共「航母」之相關資訊,俾得充分掌握其性能,而降低完全由中共自製之威脅,美國則隨時維持其己身「航母」之領先地位。
十二、地效飛行航母
「航母」造價高昂,建造耗時,至今已有替代方案。即「地效飛行航母」(Ground-effect Aircraft Carrier Flight):為一能於水面上自行高速行駛之「浮力平台」,供飛機於水面起降,「浮力平台」之機翼設於機體下方,俾飛行時能以至大限度接近水(地)面,使水(地)面產生反作用力,而致機翼不致下墜。同時,水(地)面與「浮力平台」機翼間之氣流受壓縮,使機翼下之壓力升高,增加機翼上升力。此上升力不僅足以托起「浮力平台」,且可使其具更大載重量。相對於「水面航母」,其飛行時速可高達五、六百公里,可承載十餘架飛機機動出擊,未來可望完全取代傳統「航母」,成為海軍武器系統新霸主。「地效飛行航母」又稱(掠海)「地效翼船」,或「衝翼艇」,為具超低空巡航能力之載具。其外表大異於普通飛機、船隻,及車輛,卻能於天空飛行、海上浮行、陸上行駛;即兼具立體三航態:低速排水航行、中速掠地(水)航行、高速升空航行;轉而為可陸、海、空全能之「三棲載具」。
前蘇聯於民國四十六年,即研發首艘實用型「地效飛行器」,繼之又研製成功廿餘艘試驗船。目前美國亦正積極發展載重達一二七○噸之「地效飛行器」,已命名為「鵜鶘」(Pelican),應為首艘具實質意義之「地效航母」。此外,德、英、日各國於之亦均有階段性成果。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卅日,於大陸「珠海航展」中,中共展示甚多神秘「未來飛行器」。其中,「概念飛行器」(Concept Aircraft)中之「地效飛行航母DXF一○○」廣受各國注意。
中共近年研製「地效飛行器」雖具相當成效,惟有關中共將用之於台海戰爭中,專家多不以為然。台灣海峽寬僅三七○公里,而「地效航母」之作用,在於發揮類似「航母」之遠洋威懾、打擊,若用之於台灣海峽,則直如於台海置一活靶,供台灣海軍練習射擊之用。
「地效飛行航母」之發展,尚有極多技術障礙。總之,目前各國之發展,其仍於研究階段;尚不能取代「航母」。是以「航母」仍係掌控海洋之利器,中共已有「劃治太平洋」之雄心;美國則必全力防止世界大戰之戰火,於美洲點燃。美國之獨霸全球,將面臨空前考驗。
十三、陳紹寬
中共致力於發展「航母」,而中國之「航母」計畫始自陳紹寬,姑不論今之兩岸對持;或分治,陳之「航母」概念應屬先著,陳當年「陷共」、「投共」;就「大中國」而言,陳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曾有之貢獻,不容抹煞。
陳紹寬,籍屬福建閩縣臚雷村(今福州市倉山區)。字厚甫。民前十三年十月七日生。民前四年,畢業於南京「南洋水師學堂」航海科。歷基層職。民國元年,任北洋海軍「鏡清號」練習艦大副。三年,調北洋海軍總司令部少校副官。四年十二月,參與奪回被革命黨人圖謀起義之「肇和艦」,旋升「肇和艦」上校代艦長。五年,至美國考察,年底,至西歐各國參觀世界大戰戰事。六年五月,於英國戰列艦隊、潛艇艦隊參與對德實戰。七年,赴法、義兩國考察。同年秋,任駐英海軍武官。八年,兼海軍留歐學生監督,及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海軍專門委員、國際海道會議中國海軍代表。九年返國,任「通濟艦」艦長。十一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助直有功,升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十二年調任「應瑞艦」艦長,晉海軍少將。十五年,任第二艦隊司令,響應國民政府北伐,率艦起義。十六年,參與北伐。八月,率艦隊殲滅已搶渡長江南岸之孫傳芳部,國民革命軍龍潭一役得勝。十七年十二月一日,兼國民政府海軍署署長,晉中將。十八年六月一日,海軍部成立,任政務次長,代部務,兼「江南造船所」所長。廿一年一月,任海軍部長,策定福州海軍學校每年定期招生;聘英國海軍教官任教;培育畢業生數百;並派出數批海校學生,留學歐、美。於各要職中,建設海軍,爭取海權版圖、測量權、引水權;造就海軍人才等,貢獻著卓。廿四年九月六日,晉海軍一級上將,為當時唯一之海軍一級上將。同年當選「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廿五年至卅五年,兼福建「私立勤工學校」董事長,將部分海軍資產,挹注該校,培養數以千計人才。
廿六年四月,英王喬治六世(H. M. George VI)加冕典禮,行政院代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任慶賀特使,陳紹寬為副使,代表參與大典,嗣後順道訪問歐美,密向英、法、美等國,洽商貸款,及購買軍火事宜。「七七事變」起,陳聞警迅即返國,指揮海軍抗戰。八月親臨江陰指揮,一夜之間,建立舉世聞名之「江陰封鎖線」。並先後參加上海、武漢等地保衛戰。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積極組織「海軍敵後佈雷遊擊隊」。卅四年,以中國代表團海軍顧問身分,赴美參加聯合國籌組工作。同年五月,任中國出席第一次聯合國大會代表團顧問。九月九日,任中國受降海軍代表,於南京出席受降儀式。
抗戰勝利後,陳拒受命率艦,堵截自山東渡海挺進遼東之共軍,而籍口軍艦需修理;並請撥油費,自上海飛廈門;又率「長治艦」至台灣左營軍港視察,返南京後即告辭職。民國卅五年元月,遭蔣主席以海軍部裁撤為由,裁定退役,陳乃返福州潛隱。卅八年八月,福州陷共前夕,二度拒絕蔣主席電召赴台,而參與策動部分海軍投共。福州陷共後,任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並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一至三屆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央副主席。五十八年三月,患病住院。七月卅日於福州病逝,終年七十。
終其生,陳紹寬未能親睹中國之「航母」實品,其憾乎!
今(民國九十八)年,中共為紀念建國六十週年,於紀念影片《建國大業》中,由李連傑飾演被譽為「中華民國時期海軍宿將」之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陳應可稍抒矣!
註釋
○一、楊樹莊
民前十八至民廿三年元月十日,字幼京,籍屬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區)。海軍上將。畢業於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第八屆駕駛班。民國十三年九月,北京政府授海軍副總司令、中將、勝威將軍。十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任海軍總司令。十六年三月十四日,率海軍歸附國民革命軍,助攻南京。四月十八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任國民政府委員、海軍總司令兼福建省主席、軍事委員會常委、海軍特別黨部主委。於福州設總司令行營。十八年四月,任海軍部部長。廿一年元月,病辭海軍部部長,由陳紹寬繼任,楊專任福建省主席。二月,蔣光鼐接任福建省主席,楊專任國民政府委員,閒居上海養病。廿二年十一月,十九路軍發動「閩變」,楊任「審核福建黨務委員」。逝於上海,歸葬福州鼓山蓮花峰,終年五十二。
○二、陳季良
民前廿九年至卅四年四月十四日,原名陳世英,籍屬福建省福州市。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四屆駕駛班畢業。民國八年任奉軍黑龍江江防艦隊「江亨號」艦長,兼江防艦隊分艦隊領隊長,於海參崴、廟街等地護航,與日本海軍時有磨擦。十一月,發生轟動中外之中日「廟街事件」後,段祺瑞懼日,下令判處「陳世英革職,永不敘用」,幸經海軍同仁掩護,改名陳季良,續於海軍供職。十二年十二月一日,授海軍上校銜。十三年晉為海軍少將。十四年二月,升任海軍第1艦隊司令兼廈門警備司令。十五年十一月,配合北伐軍東路軍入閩,迫福州城防司令李生春降。嗣兼福建臨時政治會委員、福建省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十八年,任國民政府海軍部常務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十九年四月,兼海軍陸戰隊總指揮。廿四年九月,晉海軍中將。廿六年八月,抗戰爆發後,任海軍部代部長,佈置阻塞江陰水道,並於「平海號」旗艦,指揮「甯海號」、「海容號」等巡洋艦,於江陰阻擊日軍,居功卓著。重慶萬州病逝,終年六十二。追晉海軍上將。
○三、陳訓泳(有誤陳訓冰)
民前廿六至民國卅三年九月十日,字道培,籍屬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福建船政學堂第十六屆駕駛班畢業。民國二年元月,任「楚同號」艦長,授海軍少校。十六年三月,加入國民革命軍,任海軍練習艦隊司令。八月,參加南京龍潭戰役,嗣任國民政府委員。十七年八月六日,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廿年,代福建馬尾要塞司令。廿三年元月,任海軍部常務次長,主持部務。廿四年九月六日,授海軍中將。廿七年元月,海軍部改制為海軍總司令部,任參謀長,兼海軍作戰教訓研究會主任委員。卅二年卒於任上,重慶,終年五十九。追晉海軍上將。
○四、曾以鼎
民前廿五至民國四十六年,字省三,籍屬福建長樂縣感恩村,生於福州。煙台海校二期駕駛班畢業,後赴英國留學。返後,任「應瑞號」練習艦教練官,後升任「江利號」艦長。民國十六年三月,海軍歸附國民革命軍,曾率「海容號」對北洋軍作戰。十七年五月,升任魚雷遊擊艦隊司令,授少將銜。十八年元月,升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廿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海軍於江陰佈防,率「楚有號」至江陰,任江陰江防副總司令。於馬當、湖口、田家鎮,及葛店等地,指揮建造臨時炮台,建立炮隊,有效阻日。廿八年元月,繼任長江上游江防副總司令,升中將。卅四年,抗戰勝利,接收日偽海軍。同年十二月,海軍總司令部撤銷,寓居上海。卅八年,上海陷共前夕,拒遷台灣。中共建國後,任中共海軍研究委員會主任。病逝北京,終年七十一。中共追認其為革命烈士,厝北京八寶山公墓。
○五、鄭禮慶
民前廿五年生,字韶笙,籍屬福建閩侯。清末留學日本商船學校。民前二年返國,任清海軍長江艦隊,「建威號」魚雷快艇」見習生。民前一年十月十七日,離艦至武昌參與辛亥革命。民國元年七月,袁世凱嚴令禁煙(鴉片),海軍部以軍醫司房舍作為「驗煙處」,著軍醫官先自海軍總長起驗。鄭參與驗煙工作,任監視員。民國二年元月十七日,授海軍中校,隨湯薌銘至湖口,鎮壓反袁之二次革命,因功於八月一日晉海軍上校;九月八日,任北京政府海軍部軍務司軍事科科長。五年十二月,與陳紹寬同至西歐各國參觀第一次世界大戰實戰,亦於六年五月,於英國戰列艦隊,及潛艦部隊參與對德實戰。七年,至法、義考察海軍。同年九月八日,調任海軍部電政科科長;十一月廿八日再次赴日,入日本海軍大學深造三年。九年七月,複任軍務司軍事科科長。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晉海軍少將。十八年十一月六日,任國軍編遣委員會海軍編遣處軍務局兵器科科長。十九年二月廿五日,任海軍部軍學司航海科科長。廿一年六月廿日,降編調任海軍部軍務司軍港科上校科長。廿七年元月,海軍部撤編,改海軍總司令部,任上校候補員(即現待退之諮議官)。終身上校,後待考。
○六、咸寧號砲艦
淺水砲艦,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造價國幣八十萬元,民國十八年八月十六日完工。為國民政府北伐奠都南京後,所建首艘軍艦。「咸寧艦」完工典禮上,當時蔣主席以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身分致詞,宣示要以此為出發,於十年內建設六十萬噸艦隻,事實上,往後之「黃金十年」中,中國海軍連六萬噸亦未能建設。廿七年七月一日,該艦於九江附近施放水雷時,為十六架日機所擊沉,艦長為薛家聲少校,全艦官兵壯烈殉國。抗戰勝利後,有同名之「咸寧艦」,為接收日艦「興津號」而來(原意大利駐華「Lepanto」號佈雷艦)。
○七、兩陳辭職
加拿大溫哥華大漢公報(Chinese Times),十八年二月廿日,星期三,頁七:「(標題)海軍要人,兩人辭職。(內文)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由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代表建議:請令各艦隊統一調遣,緩撒海軍總部,設立海專部等三案。」經編遣會議第九次大會議決:「關於海軍事項,海軍總司令部取消後,即設海軍編遣辦事處,原有第一艦隊仍稱第一艦隊;渤海艦隊改為第三艦隊;廣東各艦改為第四艦隊,統歸編遣會管轄,由海軍編遣區分別編遣至海(軍)部,應否設(立)、(編)遣,俟國防會(議)設定。」「出席編遣會議之海軍總司令楊樹莊代表陳季良,及海軍署長陳紹寬,以海軍提案無一通過,為使編遣會議注意,遽萌退志,故即於次日返滬,當晚電(南)京辭職,大意謂:編遣會議對海(軍)部提案未蒙諒解,難達中國海軍與國際地位平等之目的,海軍毎月規定經費五十萬,現僅得卅萬,少於預算,無以對國人及全軍同袍云云。辭電發出後,當令各艦靜候政府處置,陳季良已不到部視事,由參謀長任光宇〔○七ˋ之一〕代拆代行,海軍總司令錫樹莊以病臥在床,尚無表示。」
○七之一:任光宇
民前廿七年至民國廿九年。籍屬福州市馬尾區羅星街道君竹村。煙台水師學堂第一屆駕駛班畢業,民前六年五月留日,為中國海軍首批留日生。民前五年九月,至英國遠東艦隊學習,次年又至英國海峽艦隊實習。民前三年,轉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British Greenwich Royal Navy Institute)深造,民前一年元月返國,參與辛亥革命。民國元年,升「建康號」艦長。該艦曾護送國父孫中山先生自上海至廣東,孫中山專文《普陀志奇》中,曾有記載。民國七年,調「永績號」艦長。十一年,薩鎮冰任福建省省長,調任福建省水上員警廳廳長。十四年,調福建省員警廳廳長,任光宇以「海軍出身,不宜陸事」相辭,即返海軍,任「通濟號」艦長。十五年,調「應瑞號」艦長,升海軍少將。此期間,曾至馬尾海軍學校,任畢業試監考官。北伐時期,上海海軍於十六年三月歸附國民革命軍,任光宇為海軍總司令參謀長。十八年六月一日,海軍部成立,任少將參事。廿六年,日寇侵華,參與策動長江江陰、馬壋、田家鎮三大海戰,及沿江、沿海阻塞戰、佈雷戰。廿七年,自南京調往桂林,任桂軍少將高參,參與指揮西南戰區抗戰。廿九年,日軍犯桂林,任光宇奔赴前線,以海軍炮艇協力攻擊日軍中路,奪回陣地,大殲日軍。任常夜以繼日,或制定作戰計畫;或至前線觀察敵情,終致積勞成疾,胃疾嚴重。任嘗言:「軍人以血灑疆場為人生之大幸福」,堅持不離職責,終以病情日重,逝於強行送醫途中,臨終遺言:「趕走日本仔時,到我的墳前告訴我;我恨,不能活著看到這一天。」終年五十六。追晉海軍中將。
任光宇精通英語,曾譯《世界戰艦》,著海軍學術文章極多,著於世。擅書法,求字者多。喜讀書,家有藏書萬餘冊。任職福建期間,百姓曾贈萬民傘及匾額。
○八、高友唐
民前卅一年至民國廿四年,原名維宗,遼寧鐵嶺人。清朝仕學館出身,遺老,曾任清朝官吏。後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直隸(河北)支部總務幹事。嗣後投身報界,歷漢口《楚報》主筆,《漢報》編輯長,上海《民呼》、《民籲》、《民立》,及《新聞》等報通訊員。於政界,曾任江蘇省之縣知事、北京市政公所坐辦。長期反共仇共,深得蔣委員長器重,任為監察院監察委員。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直後,以遺老身分,代表國民政府至天津「靜園」,勸溥儀不出關投日。病逝北京,終年六十五。
○九、歐陽格
民前十七年至民國卅年八月二日,,江西宜黃人。煙台海校十期駕駛班畢業。留德。歷「飛鷹號」艦長。民國六年,隨海軍總長程璧光南下護法。十年,任廣東海軍「豫章號」艦長,十一年六月,陳炯明叛變時,白鵝潭討陳之役,護衛大元帥孫中山殊功,即任海軍臨時總指揮,後升艦隊司令。十五年三月廿日,中山艦事件中,蔣校長之關鍵性人物,時任國民革命軍海軍臨時總指揮、海軍學校副校長。後因派系之爭,被迫離粵,至英國海軍參謀學校研究。返後歷任海軍局代局長、參謀部高級參謀等職。十七年,北伐畢功後,升海軍中將。廿年,赴英、德考察海軍,九一八事變後返,任職東北抗日軍馬占山部。馬抗日敗後,廿一年,歐陽格返海軍任職,奉蔣委員長令,於江蘇鎮江(旋遷江陰)籌辦隸屬於參謀本部之「電雷學校」(海軍之黃埔軍校),廿二年元月,首期開學,任創校校長。廿三年,任中國國民黨第五屆監察委員。廿五年五月,「電雷學校」改為「軍政部電雷學校」,蔣委員長自兼校長,歐陽格乃任教育長,實負學校全責。廿六年,抗戰爆發時,兼任江陰江防司令;廿七年,因江西馬當要塞於六月廿六日失守,海軍部分,以延誤戎機,被監禁長達三年之久後,以貪污及作戰不力罪,於重慶槍決。民國廿五年曾著《世界海軍軍備》一書,著於世。
一○、胡敬端
海軍電雷學校第一屆畢業。民國廿六年八月十四日,淞滬戰之次日,奉江陰江防司令歐陽格令派,胡敬端與劉功棣,兩上尉艇長,分駕「史一○二號」、「文一七一號」兩艘魚雷快艇,偽裝民船,自江陰出發,於十六日晚,胡敬端之「史一○二號」偷襲泊於外灘之日本旗艦「出雲號」。此為抗戰初期,絕對劣勢之中國海軍,震撼全球之出色之擊。卅八年五月,戡亂戰,上海轉進,「長治號」艦任吳淞口封鎖任務,十九日夜,潛伏之中共地下分子,共卅七人,趁官兵熟睡之際,發動叛變,艦長胡敬端,及副長、航海官、槍砲官等十二名官兵被殺,屍首拋江。「長治號」艦被劫持,駛往南京投共。
十一、劉功棣
海軍電雷學校第一屆畢業。留英習快艇戰術。文天祥中隊司令。戰後早逝。
十二、謝哲剛
民前一年,日本商船畢業。第三艦隊原為東北海軍「江防艦隊」,民國廿年,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海軍總司令部遭日破壞,總司令沈鴻烈為免受迫充當漢奸,率主要幹部,潛返關內,於青島恢復「東北海軍總司令部」。當時東北「江防艦隊」正於松花江下游巡弋,事變後,由司令謝哲剛帶領,急返哈爾濱,堅持與日偽作戰。十月,謝哲剛奉命至青島「東北海軍總司令部」任參謀長。廿八年,武漢會戰時,任(長江)江防要塞守備司令,後待考。
十三、鄧兆祥
民前九年四月至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六日。籍屬廣東高要(今肇慶市)。黃埔海軍學校第十六期、吳淞海軍學校、煙台海軍學校、南京水魚雷槍炮學校等校畢業。歷北洋海軍、東北海軍、國民黨海軍。民國十九至廿三年,先於地中海艦隊實習,後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海軍魚雷航海信號槍炮學校深造。廿三年返國,歷任海軍各職。卅一年,於貴州桐梓「馬尾海軍學校」任訓育主任,長治軍艦中校艦長。卅五年冬,赴英國接收「重慶號」(原名黎明女神號 Aurora)巡洋艦。卅七年七月返上海。卅八年二月廿五日,於吳淞口率「重慶號」投共,抵達煙台港。國民政府空軍於三月廿日將之炸沉,中共於四十年撈起。中共建國後,歷任中共海軍艦長、安東海軍學校首任校長,海軍快艇學校首任校長,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海軍青島基地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四十九年,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五十四年,加入共產黨。七十一年,任中共海軍副司令員,七十五年退役。曾當選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十四年,授少將。病逝北京,終年九十五。
十四、劉冠雄
民前五十一年六月七日至民國十六年六月廿四日。字子英,另字資穎,籍屬福建福州。中華民國海軍上將。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先後留學英、法,習海軍。返國後服役於北洋水師,甲午海戰時,任「靖遠艦」大副。民前十四年九月廿一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同日,康有為搭乘英商太古輪船公司之「重慶號」客輪,於上午十一時離天津南下上海。直隸總督榮祿曾派遣「飛鷹號」追截,管帶劉冠雄駕艦航至中途時,聲稱艦上煤盡,返回天津,有說為劉故意縱康。劉與袁世凱有交往,民國時代,自元年至八年,先後任九屆內閣之海軍總長。八年退休,寓天津,十六年病逝。終年七十七。
十五、黃廷樞
民前四年十月廿八日至民國八十四年元月六日。號啟予。我國「海商法」學科奠基人。福建馬尾海軍學校畢業,留學英、德。民國廿六年,抗戰爆發,返國,先後任長江佈雷中隊長、大隊長,並作為國民政府海軍部全權代表,與中共新四軍合作,率隊於長江、閩江佈雷,以阻日寇西進。卅五年,因反對內戰,託病辭軍職,而獲罪入獄。陷共後,任大連海運學院教授、航海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編寫出版中國首本海商法教材《海法》,獲中共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並任遼寧省政委,大連市政協常委,「海商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會員,並歷中共交通部、共軍海軍院校高職、「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及外交部法律顧問。病逝北京,終年八十八。
十六、林遵
民前七年至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十六日。籍屬福建省福州市。原名林准,又名林尊之。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侄孫,父親林朝曦曾任職於北洋海軍,參與中日甲午海戰。林畢業於煙台海軍學校十八期駕駛班,在校期間,識中共黨員郭壽生。郭創辦中共週邊組織「新海軍社」,主編《新海軍》月刊,林為「新海軍社」成員。民國十八年,留學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