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
安徽省鳳陽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清兩代,由於鳳陽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輪番不停的水澇、乾旱,使得民不聊生,沒有辦法,人們只好年年逃荒。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清人趙翼《陔餘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
當年鳳陽花鼓演唱者多為婦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對唱。一人身繫腰鼓、擊鼓,一人提碟形小鑼、敲鑼,口唱小調,稱為花鼓女。
鳳陽花鼓樂譜,最原始的唱詞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這悲悲切切的內容,暗諷朱元璋未照顧故鄉安徽鳳陽的百姓,使他們無法在家鄉安身立命,只有身背花鼓,渡長江、過黃河,背景離鄉,走南闖北,以乞討謀生,成了一種貧窮討飯的象徵。
也有傳說這首原始歌詞,是李自成起義軍,攻佔鳳陽之後傳唱起來的,含有動員貧苦農民揭竿而起的意思,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其實這首安徽民歌,源於歡樂秧歌,後來經由這些「花鼓藝人」,不斷從各地帶回了多種民間歌曲和音樂加入,就漸漸的豐富了原有的傳統「花鼓調」基礎,如今已成為著名的地方曲藝,新春佳節或其他重要慶典活動中總也少不了它。
鳳陽花鼓流傳南北很多地區,在許多方面都產生過一些影響,例如它唱法比較自由,重點詞句可以重唱,有時連說帶唱。歌詞中「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飄一得兒…飄飄飄一飄」,『得兒』就是右手小鼓的打擊聲,利用口語擬聲法,加以表現打鼓時的節奏感;『飄一飄』就是左手小鑼的打擊聲,也是利用口語擬聲法,表現敲鑼時的清脆快節奏聲響。這些都是這首鳳陽花鼓的特色。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1/n2224913.htm】
黎莉莉/老鳳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wvXJHICQDIw
黎莉莉/新鳳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faWi5RdxiIA
中國音樂通史
第九講 明清時期的音樂(一)
主講教師:中央音樂學院苗建華副教授
花鼓是以演唱為主的漢族民間歌舞形式,名稱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於安徽、江蘇、湖南、湖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明清時期 以安徽鳳陽花鼓最具代表性,其音樂淒婉,令人神醉,多唱述人們“狀家室流離之苦”。
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 花鼓以演唱為主,附之以表演。演出形式一般為男女兩人演唱,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邊唱邊舞。早期花鼓主要在農村流行,清代已進入城市,並在宮裡演出,表演形式也有所更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萬壽慶典”中有“花鼓獻瑞”,表演人數有8人,4人擊鼓,4人打鑼,並有笙、笛、琵琶、弦子、鼓板等樂器伴奏,表現力更加豐富。花鼓的曲調主要源自各地的民歌小曲,所以不同地區的花鼓有不同的風格。
清後期的花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間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調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並在內容上逐漸增加故事情節,形成了花鼓戲。清代所編《綴白裘》中的花鼓即是有白、有唱、有各種角色的花鼓戲。清乾隆、嘉慶時《明齋小識》載:
花鼓戲傳來三十年,而變者屢矣。始以男,繼以女;始以日,繼以夜;始以鄉野,繼以鎮市;始盛於村俗農甿,繼沿於紈絝子弟。
此段文獻記錄了花鼓戲在表演人物、表演時間、流傳區域、表演對像等方面的變遷。整體看來,花鼓戲主要在南方各地流傳,有湖南花鼓戲、湖北花鼓戲等。
新鳳陽花鼓-現場版/朱劍平
安徽鳳陽花鼓:《鳳陽花鼓》
長雲樂集 2013/07/14 周麗鶯/古箏-鳳陽花鼓
2012/01/08 周麗鶯、黃譯嫻-鳳陽花鼓
2007.12.22.綠都心聖誕戶外音樂會-箏樂團-鳳陽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