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廟殘碑
仙女廟杜康二位仙女塑像
仙女廟一景
仙女廟一景
龍川廣場鳥瞰圖(摘自網路)
離開鳳凰島接237省道(淮江公路),此時秋高氣爽,公路兩旁的麥穗黃金般搖曳,展現成熟風采,由於路況甚佳,很快到達揚州市屬的江都市。江都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處蘇中平原,江淮交匯之處,南瀕長江,東望上海並與古城泰州毗鄰,為南京都市圈中一座衛星城市。
江都境內地勢平坦,河湖交織,通揚運河橫穿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江都更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水利樞紐」。境內寧通高速、京滬高速、淮江公路、揚泰公路交匯於此。寧啟鐵路已開通,在江都設有火車站。長江、京杭大運河、通揚運河、鹽邵河縱橫其境,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
江都歷史有據可考的當從西漢建縣開始,它的治所從隋朝以後,一直設在揚州,所以江都的歷史沿革與揚州是密切相關的。春秋、戰國時期,江都先後屬吳、越。漢初,稱揚州為廣陵郡。漢高祖劉邦封侄劉濞為吳王時,曾建都於此,稱「吳國」,後又更名為「江都國」。
西元前153年(漢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縣,隸屬于江都國,「江都」之名,始見於史。郭璞江賦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概是以江水都匯於此,故而得名。另一說稱江都「乃江淮的一大都會」;二說並存,皆與水有關。自隋唐至明清,江都先後隸屬廣陵郡治、揚州州治、揚州府治。
受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影響,江都歷史文化發達。歷代文化名人如宋代蘇軾、秦少遊,元代趙子昂等留下不少吟唱之作,明、清之際學者費密、顧圖河、董恂等著作甚豐。民間文藝活動源遠流長,許多民歌曲調優美、久唱不衰,蓮湘花鼓等民間舞蹈獨具特色。江都又是著名揚州評話藝人王少堂、金石微、雕藝師於嘯軒、吳南愚的故鄉。江都也是揚劇的主要發祥地。
江都文物非常豐富,境內有商周遺址丘墩、紂墩,西漢、新莽時代的古墓群,隋唐時代的皇墓墩。出土文物中有萬年器晚期的骨耜、骨鏢,戰國時期的銅矛、銅戈,唐代小石塔、窯莊銀器,南宋錢窯等,特別是6000-8000年前的雄麋鹿角化石係大陸保存最完整的角枝之一,彌足珍貴。
江都城區舊名「仙女廟」,其來歷與東陵聖母廟帶髮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關。這裏最早叫蔡家莊,傳說東漢時,天降大災,東海一條黑龍來這裏興妖作怪。其時,大雨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沒了莊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莊人上吐下瀉,奄奄一息。危急關頭,天空飛來一條白龍,昂首向黑龍殺去;經過幾個時辰的搏鬥,黑龍敗下陣去,狼狽而逃。
空中雲消霧散,大水向長江退去;此時,天邊又飛來一隻黃鶴,口銜藥草飄落而下。不一會兒,白龍和黃鶴都不見了,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兩位道姑打扮的女子。原來她們就是東陵聖母廟(東陵為江都市宜陵古稱)裏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兩位姑娘用草藥熬湯,送到每家每戶,使全莊人轉危為安。後來兩位姑娘化作兩條白龍騰空而起,駕著彩雲飄然逝去。人們為感謝她們的恩德,就在河邊建了一座廟,祀奉二位仙女。後來,蔡家莊也就被「仙女廟」名稱代替。
另有一傳說,是北宋末年,趙構父兄被金人俘虜,大將韓世忠帶著兵馬保著趙構南逃。走到今江都鎮一帶,被大河攔住去路,韓兵急切地要搭船渡河。突然,在他們面前出現一位姑娘,韓兵急問姑娘可有渡船,姑娘不慌不忙答道:「船沒有,倒有一句詩相送:『養兵無用空吃糧,黎民百姓遭了殃;果真要做英雄漢,回馬挺起手中槍』。」韓兵只聽得滿臉羞愧,隨即調轉馬頭,挺槍殺敵,大勝而還。韓兵回頭再找那位姑娘,姑娘已乘風駕雲,飛騰而去。後來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姑娘,特建廟祀奉,是為「仙女廟」。
仙女廟的廟宇代有修繕,清代咸豐年間重建的廟宇最為宏偉。廟有前殿、中殿、後殿,前殿正門石額以白礬為材,高約兩公尺,寬約70公分,鐫刻「敕封古仙女廟」正楷大字。「敕封」為紅,其餘都為藍,周邊為龍紋淺刻。廟內有戲臺,中殿內吊籃中放著皇帝敕封的文書,後殿即為仙女娘娘殿,殿中有香案,水磨青磚的神臺上木神龕精雕細刻,內立兩仙女塑像。東牆嵌有記載廟史之石碑一方。到了晚清時,該廟日漸荒蕪,無人修繕,僅留下詩及文人墨客抒發「黍離」之感的詩文。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為清人李廷芳的詩:
一棹煙波驛路長,仙人樓閣白雲香。
英風颯爽幡幢肅,佳氣氤氳草木香。
遠岫猶留舊螺黛,餘霞想見畫衣裳。
彩鸞飛去無消息,江水悠悠江月涼。
《後漢書·郡國志》中關於廣陵郡東陵亭(今宜陵)有這樣一段記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終,以狀上,因以其地立廟,號曰東陵聖母」。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又載:「揚州東陵聖母廟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聖母多年,一旦白日飛升,化為白龍而去」。按此說法,康紫霞身為東陵聖母廟主,侍奉聖母杜姜多年,不無有「素著靈異」的附會之說,死後被人尊為仙女並「立廟祀之」是完全可能的。仙女廟在東陵聖母廟以西二十多里處,其正殿上確也供一牌位,題為杜康二女,所以一般認為仙女廟所祀的仙女為杜姜和康紫霞。
過大運河閘道進入市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座落于江都城區中心西南角的「龍川廣場」,下沉式廣場北首主入口處有一天然臥石,上刻有「龍川廣場」四字,水由石下湧出,沿「龍川」逐層疊落,注入廣場中心的「龍池」。「龍池」內設音樂噴泉,可以觀賞隨音樂節奏自然形成的壯美景觀。
「龍池」中心設置廣場主題雕塑-「龍騰」,採用抽象和寫實相結合的現代雕塑手法塑造,是整個廣場空間的構圖中心和視覺中心。「龍池」周圍為廣場活動場地,呈三環式。綠化池壁為四組側臥浮雕,《仙女傳說》記載杜、康二女拯救百姓的歷史故事;浮雕結尾處還複製了懷素手書《聖母碑文》,顯現出一種古意盎然的美感。《古邑風流》描繪了江都境內歷代名人志士的肖像,個個氣宇軒昂。江都境內的名勝古跡以及謝安治水,岳飛退金兵等故事,也用浮雕的形式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龍川攬勝》通過對市區芒稻河沿線歷史上的名勝古跡和現代的城市風貌的描繪,反映出市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當代建設成就。《引江放歌》濃縮了江都的歷史、人文、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展示了江都的特色。
廣場還矗立12根龍柱石雕,通高6公尺,柱頭為青銅澆鑄的上古、商、春秋、戰國、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2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龍型,柱體由整塊花崗岩雕刻,上有相應年代的代表紋飾和簡要說明,展示千年龍的歷史。
當今江都最重要且為人知的是「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江都老城區南端。由樞紐工程北望,廣袤的蘇北平原河網密佈,稻菽千重,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但在歷史上,這裏又是個易旱易澇的地方。「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個號稱擁有遠東最大排灌能力,能灌、能排、能發電、能航運的綜合水利樞紐,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第一站。一天一夜的抽水量,注入寬深1公尺的水渠,可以繞地球一周。「南水北調」的東線規劃,即從江都引水,通過13級抽水臺階和黃河河底隧道,將長江之水引到天津及河北地區。
引江閘雄偉壯麗,入門,沿坦蕩大道南行,頭頂綠蔭遮蔽,身旁碧水滔滔,不遠便可見4座龐大的抽水機站,由西向東,呈「一」字形巍然矗立。那相當於10層樓高的灰白色建築與綠樹、碧波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佇立在站體之巔,憑欄遠眺。南面,萬里長江,波濤滾滾;北面,高樓林立,縱橫的大街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東西兩側,滔滔汩汩的通揚運河、芒稻河,如白色的莽帶飄落在百里田疇。進入站區,沿人行道兩旁植有龍柏、雪松、銀杏;路旁高大的雪松,盤旋曲折的虯枝,厚厚實實的針葉,莊重雍容。河岸,垂柳與桃樹間植成行。晚秋九月,步入其間,真有「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感。
背景音樂-牛朝陽-七仙女
更多相片請點閱(江蘇江都景點)
龍騰雕塑
龍騰雕塑基座
龍騰雕塑夜景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引水站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引水站(摘自網路)
『尋訪美麗天涯』系列電子書放入購物車請點選
<span
- 2樓. zhuzhu2007/03/14 18:21感謝乾隆兄的回應
辛苦貼文,得到回應,倍感喜悅,感謝
人人都是大作家!看部落客寫blog出書,分享生活與感動!
尋訪美麗天涯:自駕車走遍中國(西南篇)─孤騎獨闖西藏雪域
- 1樓.2007/03/12 13:38一字; 讚。
文采敘述深入淺出,景緻交待詳細,感謝作者的用心,網友們;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