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北魏酈道元
離開華嚴下寺,越野車很快的出大同市區,進入一片黃土地、紅山岩錯縱的寬廣丘陵。偶而有一小綠樑田野,或者一間小土房,大地顯現的是北國的滄桑;其間也會有裂開的地隙,就像是大地正張著嘴向老天爺討水喝。天蒼蒼,風急急,朔雲滾捲也似的自西北馳來-這晉地西北,完全是天蒼野茫邊塞的景像。如此西行約
由於大同曾是一個歷史名城,曾經是兩漢名郡、北魏京都、遼、大金陪都;也因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明、清時代的邊防重鎮。所以,前往雲岡石窟的路上,就不時看到解放軍駐守的許多堡壘要地。武州山並不高聳,是塊山頭平整的大黃土丘,山頂上有一座小城池遺址,保存完整的夯土城牆,常讓人誤以為是古長城,或是北魏平城的遺址。其實,它僅是明代曾屯兵的「雲岡上堡」遺跡。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武州山南麓、武州河北岸,所以又名「武州山石窟」或「靈岩寺」
雲岡石窟參觀路線鳥瞰示意圖
雲岡石窟與平遙古城一樣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是山西人的驕傲
石窟前的戲台
石窟前的鐘樓
雲岡石窟的入口很壯觀,從門口看到的就是東西綿延約
不到早上八時就到達雲岡石窟,可惜還是弄錯時間,因為雲岡石窟開放時間是早上八時半;如此僅就服務時間言,就不如洛陽龍岡石窟來得合理親切得多。雲岡石窟參觀門票60元,只能先將門票買了;等待開門的時刻,在附近的鐘鼓樓及戲臺附近走走。此期間陸續有很多內地旅行團到來,都同樣在門口癡等,令人更不解為啥要那麼晚才開放?還有那些帶團的導遊,怎的也搞不清楚開放時間?
提起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連小學生都不陌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武州山南麓、武州河北岸,所以又名「武州山石窟」或「靈岩寺」;到大同市親炙古佛,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最佳註解。雲岡石窟與平遙古城一樣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是山西人的驕傲;來到此,除了大開眼界的世界級文明外,更有千百年歲月痕跡從璀璨瑰麗到如今的斑駁零落,更令人生起深刻的無常感。
雲岡石窟開鑿于北魏時期(386年~557年)。北魏是南北朝時代ˋ中國北方地區的第一個王朝,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由拓跋鮮卑氏建立。鮮卑,古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傳說起源自黃帝之孫曰始均。《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黃帝部落。另有一說現在的「西伯利亞」名稱來自「鮮卑利亞」。
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合稱東胡民族,主要活動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2世紀時佔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西元376年被前秦吞併;386年,拓跋圭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
數代以後,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西元439年),在先後吞併夏、北燕和北涼等勢力下,完成了兼併華北地區;這時華南地區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北魏孝文帝親政後,在風雨飄搖背景下,為了維持和鞏固政權,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如遷都洛陽、改姓氏、著漢人服色、斷北語、通婚姻、重文教;自此胡漢界線開始逐漸消弭,對當時和後世發展意義非凡。
北魏第九任皇帝元詡即位後,發生內亂。大將爾朱榮趁勢崛起,在河陰之變後掌握政權;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剷除了爾朱榮,但不久就被爾朱家族殺害。高歡討伐爾朱家族,並取得勝利,在532年立元修為帝;元修也不能容忍高歡掌握大權,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為寶矩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
話回西元446年,當時仇恨佛教的北魏太武帝,聽信大臣崔浩讒言,頒布殘忍的〈滅佛詔〉,誅殺長安城內所有僧尼,摧毀各地佛教經像,此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之舉。後來太武帝得怪病慘死,崔浩遭到滿門滅族報應,其慘酷據說史上大臣被戮辱者無人能及;北魏文成帝相信太武帝是滅佛遭報,故極欲重振佛法。他聽從北涼高僧曇曜的建議,於武州塞開鑿巨型石窟,此為雲岡石窟創建的由來。
曇曜於北魏興安二年(西元453年),歷經七、八年的時間,完成五所石窟,即現今雲岡石窟編號第十六到二十窟的「曇曜五窟」。其後,曇曜禪師又主持第十三窟的開鑿,他在雲岡石窟的開鑿上功不可沒。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西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西元520~525年)。前後動用萬餘人參與開鑿,連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都加入此一舉世聞名的偉大創作。
中期石窟開鑿於孝文帝時期,此期石窟造像民族色彩濃厚,雕刻手法愈臻純熟。此時,北魏皇室內部矛盾急遽上升,王公貴族崇佛祈福也愈烈,使得石窟的佛教色彩也特別濃厚;窟內的雕刻、繪畫、造像多以「因果報應」、「轉世輪迴」爲主題。雲岡石窟後期開鑿,大致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的政治、文化、軍事重心雖南移,但平城仍爲北方佛教重鎮;這時期以小龕爲主,主要分佈在二十窟以西。
武州山並不高聳,是塊山頭平整的大黃土丘,山頂上有一座小城池遺址,保存完整的夯土城牆
夯土城牆常讓人以為是古長城,或北魏平城的遺址
城牆僅是明代曾屯兵的「雲岡上堡」遺跡
天氣好的緣故,藍天,綠樹,黃山,感覺很好。
石窟東西綿延約
石窟前鐵路與河流經過,鄉城風光歷歷在目
雲岡石窟的入口很壯觀,因為視角關係,從門口望進去,看到的就是東西綿延約
雲岡石窟上承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西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規模宏偉,與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窟藝術」。雲岡石窟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爲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評價-「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更多相片請點閱(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風光)
背景音樂- 禮佛 佛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