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景區Googi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洛南高速公路白馬寺收費站轉入國道
國道兩旁是高聳的梧桐樹,梧桐樹枝葉在公路頂端搭起一條「綠色隧道」,令人驚艷
農用載玉米車,遠遠看去像移動的穀倉,可見超載之嚴重
下午三時離開嵩山,從登封鄭家溝再上鄭少高速公路,行約30分鐘車程,在洛陽鼓婆互通立交接洛(陽)南(陽)高速公路汝陽段,這是大陸幹線公路—二(連浩特)廣(州)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省境內第三條縱貫南北的大通道;全線是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同時是大陸首次大面積採用長壽命全柔性瀝青路面,壽命年限達30年,號稱大陸最長壽命的高速公路。
在洛南高速公路白馬寺收費站轉入207國道,國道兩旁是高聳的梧桐樹,梧桐樹枝葉在公路頂端搭起一條「綠色隧道」,令人驚艷。不過雖然號稱國道,但路面顛簸不平,期間碰到很多迎面駛過的農用載玉米車,遠遠看去像移動的穀倉,可見超載之嚴重。約十分鐘車程,到達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
白馬寺坐北朝南,南北長
遊客在此買票入園
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主要建築,都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左右對稱,佈局規整
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牌坊式歇山頂的山門,建於明代
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大陸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
寺大門之外,左右相對有兩匹馱經的白色石馬,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
白馬寺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刹」之稱。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該寺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有重要的研究地位。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兩千年來屢經興廢。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陸為迎接柬埔寨施亞努親王,經周恩來特准進行。歷代重修中,以唐垂拱元年(西元685年)薛懷義為住持時,規模最為宏大,據說當時寺院綿延至洛河北岸,要僧人騎馬去關山門。目前白馬寺格局,大體是明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重修的。
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南北長
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牠們遷置於山門前。很多旅人到白馬寺參觀,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建歷史有關?不少遊人都會把牠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其實,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這又不能不提到「白馬馱經」的故事。據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第二天早上,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西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西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西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泛稱。
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牌坊式歇山頂的山門,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大陸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三個門洞,象徵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
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西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刹佑國寺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是他駐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入寺東側為新建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
西側為新建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雲水堂」
正中第一座大殿為天王殿,左右坐著威風凜凜的佛門守護神-四大天王,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內供彌勒佛,即「歡喜佛」
彌勒佛之後,是著武將裝,被稱做「護法神」的清代泥塑韋馱天將
師父,你累了嗎?
入寺東側為新建鐘樓,可見楹聯一幅:「雷鳴一聲驚醒世間名利客,音閃萬里指點苦海夢迷人」。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雲水堂」。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共同譯出中國最早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的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墓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正中第一座大殿為天王殿,左右坐著威風凜凜的佛門守護神-四大天王,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分別代表「風、調、雨、順」。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是清代上乘木雕藝術品。
龕內供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大開,赤腳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在中國漢族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看到這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親切感。門外楹聯為:「年年坐空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懷」。內有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之後,是著武將裝,被稱做「護法神」的清代泥塑韋馱天將;他手中降魔杵朝上,象徵此處是皇家寺院,可提供來往遊僧齋飯和住宿。據考證,韋馱手中金剛降魔杵常有3種姿勢-韋馱雙手合十,金剛杵擱在手腕上,表示該寺是十方叢林寺,具備接待雲遊僧人和居士的能力;韋馱右手握杵觸地、左手叉腰,或雙手扶杵觸地,則表示不具備接待條件,雲遊僧人和信徒們朝拜後,應儘快離去。三是韋馱左手握杵指天,表示該寺只具備對少量雲遊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裏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似雪」。
更多相片請點閱(河南洛陽白馬寺風光)
背景音樂-彌勒佛咒-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