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句原來是這麼回事
2021/02/13 00:01
瀏覽2,180
迴響2
推薦56
引用0
我對徘句所知僅止於它是日本定型短詩, 三句一組, 每句字數定為5-7-5, 有人在字數上稍作調整但仍保持原味. 最近讀到英國詩人Roger McGough的一首詩:
The only problem
with haiku is that you just
get started and then
有趣的是他仿徘句形式來報怨它的規格害他意猶未盡, 有規格的詩詞要寫不寫自便, 他應該只是獻寶和耍幽默, 但是我的好奇心做怪於是研究一下別的詩人如何說.
我先用「俳句」和「意猶未盡」做關鍵詞上網尋找, 馬上跳出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雅惠的一篇論文《台灣「徘句新詩」文化解讀》, 裡面有一段說「徘句的基調在於近乎零度的書寫美學, 起落之間, 意猶未盡筆已斷.」「意猶未盡筆已斷」不就是McGough的意思嗎?
日本俳句大師正岡子規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 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 蓋因俳句源於漢詩絕句之故.」中國絕句的特點是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 言有盡而意無窮. 言有盡而意無窮比意猶未盡筆已斷更深一層. 周作人解說的更清楚:「其 (指俳句) 簡單微妙處, 幾乎不能著墨...寥寥數言, 寄情寫意, 悠然有不盡之味. 仿佛如中國之絕句, 而尤多含蓄.」
不僅東方詩人懂上述道理, 十八世紀法國詩人Andre Chenier也說「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微光和顫慄題材隱誨, 藉來說明也很恰當.
迴響(2) :
- 2樓. 摳文字2024/02/07 12:00
鬼扯什麼東西,俳句傳承自日本古代獨有的俳諧連歌,古日本連歌的發音數是上五七五下七七,跟漢絕句的五五五五相差甚大,雖然在日本連歌的演變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個小分支,引入漢絕句的押運方式形成一種叫做和漢聯句的旁支那個小小流派,但是在日本的正統連歌之前根本微不足道,沒想到某個山寨下賤國竟然藉這種難堪的裙帶關係又想胡亂竄改他國文化歷史了,怎麼某個低等民族這麼喜歡冒充別人的起源?
(fuzhina@gmail.com) - 1樓. ~奇異的奇異果~2021/02/14 14:29
你留下的禮物
變成我的敵人
沒有它們,我或可稍忘片刻~.......................謝野晶子
謝野晶子是日本詩歌史中的''辛波絲卡'',他擅長寫短短的俳句
意味深長且耐人尋味
回味無窮, 謝謝分享. 吳怡仁 於 2021/02/14 22: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