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教宗不喜歡的人
2015/06/09 17:59
瀏覽1,720
迴響4
推薦188
引用0

    回顧歷史,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若被烙以狂飆與叛逆的標記,應該不為過。嬉皮、越戰、文化大革命、女性主義,以及在西方各大城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並不亞於當今的以巴糾紛與反恐爭戰,就連與政經領域相較之下,相當保守沉默的天主教會也出現了一位異議人士–瑞士神學家孔漢斯。

 
文/顏敏如 Yen Minju (舊文)

 
    回顧歷史,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若被烙以狂飆與叛逆的標記,應該不為過。嬉皮、越戰、文化大革命、女性主義,以及在西方各大城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並不亞於當今的以巴糾紛與反恐爭戰,就連與政經領域相較之下,相當保守沉默的天主教會也出現了一位異議人士–瑞士神學家孔漢斯。

    孔漢斯身為神職人員,卻對「教宗無誤論」提出質疑,雖贏得教外人士的讚賞,由於抵觸信仰原則,於1979年被梵蒂岡撤銷教導的職權。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孔漢斯仍受到世界的讚揚,在天主教會內,他依舊是個「被誤導了的知性人」。

    1929年孔漢斯生於瑞士琉森附近的一個鞋匠家裡。先是在梵蒂岡讀書,在巴黎拿到博士學位,是德國圖賓根(Tuebingen)大學的神學教授,也是羅馬大公會議的顧問,三十五歲便已是當代基督宗教「開扇窗讓新鮮空氣進來」的象徵性人物。他旅行各地,受到的掌聲不斷,是典型的媒體寵兒,還嬴得甘迺迪總統向他獻殷勤,被認為是將生冷的神學理論賦予血肉的神學家。他對基督徒的批判是:一般教友唯命是從,不懂得提問,更不知道有提問的權利。對於沒有信仰的人,在這麼個紛亂的世界,還能相信什麼、還能做什麼或應該放棄什麼、怎麼做、步驟如何等等,都沒人提出。

    世事的擾攘與人類的困境,促使人轉向宗教求取解答。然而每一宗教均將其特有的啟示視為完整而彌新,認為其教義內容與架構系統豐碩而自足,彷彿人類全體的經驗都結晶、壓縮在自身所屬宗教的體系內。自視完滿的結果,任何外來的新鮮活水均無法注入禁錮的思考模式,任何與外界的交流對談,都被視為具有背叛的企圖。而宗教間的相互攻伐更是不乏實例:

    煮雲法師斥責基督徒「鬼迷心竅」、「降為畜牲」、「去死不遠的衰相」、「白痴」等等,有人指稱,這不是高僧說法,而是潑婦罵街。聖嚴則辯解道:「煮雲法師仍是對基督徒慈悲的,鬼迷心竅是鬼迷了「人」的心竅;降為畜牲是說,「人」要降為畜牲;去死不遠的衰相,是說你們還沒死,只是有了衰相而已;白痴當然還是個「人」。煮雲法師並沒罵街,只是站在救人救世的立場,對基督徒發出警語而已。」

    「跨越希望的門檻」中所提:「佛陀所體驗到的頓悟,可歸結於徹悟到世界是惡的,…所謂的涅磐,是對世界完全無動於衷的境界,但是對基督宗教來說,把世界形容成一種根本的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世界是造物者所賜,也是衪付給人的任務。」(中國人民大學,楊慧林:宗教間對話與宗教內對話)

    伊斯蘭指責基督徒,挾持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地殖民掠奪並歧視女性。基督徒則反諷伊斯蘭,除了以壓制女性為能事外,雖有小規模改革,卻擺脫不掉政教合一的傳統桎梏。

    孔漢斯的「為全球政治與經濟的普世倫理」便是針對,人渴求於宗教,宗教間卻又彼此排擠所下的藥方。他認為,宗教有四項基本功能:一、宗教即使面對痛苦、罪愆、無意義、不公正,也可顯示一種最後的意義。二、宗教保證終極的價值、絕對的準則、深層的道德動機與最高的理想。三、通過象徵、儀式與體驗,宗教創造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四、對「全然他者」的渴望,使宗教可提供反抗非正義的力量。各宗教若自我限定,排除教義、傳統、習俗、儀式,甚至信仰理念方面的差異之後,所剩的共同點可歸結於六種觀念:關注人類的安寧、無條件確認最基本的人性原則、遵守中庸之道、信奉己所不欲不施於人、確立一種道德榜樣、期待意義和目的。孔漢斯萃取各宗教精華後,歸納出不殺人、不說謊、不偷盜、不做非道德的事、敬老護幼等為普世倫理的基礎。(出處同上)

    當其他人在政治上忙於分析國際局勢,在經濟上設法縮短貧富差距之際,孔漢斯企圖凌駕政經議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世人提出普世倫理計劃,會是終結人類紛亂的良方,還是另種不含煙硝味的精英產業?

    一般人所謂「什麼宗教都好,都是勸人為善」,其實是對宗教最大的誤解,是將宗教及倫理的功能隨意混淆。宗教原是人對生前死後那片駭人的空白與未知,所做思考、感受與體察的經驗累積,而倫理則是對此經驗的實踐,確實實踐的結果便可獲得和平。宗教是針對人類面臨生死的無知,而提供答案,而提出解釋。這種解釋的結果,「行善」便成了對生死理解的後續動作。既然行善是對教義解釋的結果,那麼各宗教必有其相通之處,否則就不會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說法。而這些相同點,便是世俗倫理的根源。從這一意義出發,孔漢斯所提出的五大重點,與世俗倫理有何不同?普世倫理原本就已存在,孔漢斯的倡導似乎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很時髦地提出另一全球化的議題而已。如果能認清人類衝突的根源,不在宗教與文化的相異,而是權力與經濟的不平均分配,那麼既已存在的普世倫理又何需提倡?如果人人都能填飽肚子,都有擋風的四面牆與遮雨的一片屋頂,每個人都能各依稟賦,發揮所長,我的鄰人對那「至極」有何理解,與我何干?從九一一事件攻擊的目標並非教會的建築物,而是經濟與軍事霸權神經中樞的事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應該有能力看出,只要有一個人不被平等對待,就絕對無法杜絕以宗教或文化相異為藉口的衝突。

    有人認為,孔漢斯雖積極和居領導地位的科學、經濟、政治及宗教人物對話,其實只是以小資產階級的理性道德,企圖使世界恢復正常而已。他看輕人類歷史的糾結以及不顧對救贖的想望,讓梵蒂岡堅信,透過孔漢斯,人們會遺失使他們相信基督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正是無法理解,無法言傳的部份。

    更有人指出,孔漢斯意欲把市井上的知性倫理,擴展為世界道德。他對信仰的了解是融合的、生態的、多元文化的,卻取巧地避開了爭議最烈,永遠無解的存在問題。他在世人眼中是個摩登神學家,是第一個把汚穢清出陰暗教會馬廄的人,卻也愈來愈接近梵蒂岡對他的印象:一個在教會中迷了路的人,一個將世界謬誤平淡帶過的教授,一個像政治人物一般,嚐過權力滋味的神學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宗教
上一則: 她該如何被稱呼?
下一則: 我很高興,你們應該也一樣
迴響(4) :
4樓. 戈 筆 揚
2015/07/06 09:52
我喜欢此人!

謝謝閱讀

顏敏如2015/07/07 21:13回覆
3樓. 一畝桑田
2015/07/03 11:38
人性化

將宗教人性化生活化是宗教家的責任,

鄉土庶民信仰宗教只求獲得庇祐保平安,

宗教之間相互攻擊更是無稽,

我堅持的信念是沒有那種宗教高人一等。


宗教基於人性與生活需要而來,和人性與生活同步。我不明白,「把宗教人性化、生活化」所指為何。抱歉。

是否有的宗教比其他宗教「高人一等」的問題,我不知道。「高」是個形容詞,所以有文法上的「比較級」,否則形容詞不存在。既然要比較,就必須仔細了解後才能下判斷。在這議題上,我無法對話,因為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宗教。抱歉。

顏敏如2015/07/03 16:36回覆
2樓. 三眼
2015/06/10 16:40
能接受異見 是宗教的基本要求!!


我倒認為,宗教對人沒什麼要求。「信仰主旨」闡釋「信」的內容,戒律幫助人方便感受「信」的內容,規矩是數千年前人類的法條。

一點小看法而已。謝謝閱讀。


顏敏如2015/06/10 19:29回覆
1樓. ''
2015/06/10 12:55
一般而言
華人個性較平和 對宗教的態度是功利的

與老天爺有對價關係的許諾

沒甚麼太堅持的 也少有深層的省思

更不可發生宗教戰爭 殉道之類的勇氣

「我拜得豐盛一點,我得到的保佑就比較多」或「我跪久一點,顯出我的誠意,我得到的保佑就比較多」…,就是種交易。

事實上沒有宗教戰爭,只有以「神與我同在」的姿態拓展自己的野心。

顏敏如2015/06/10 19:12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