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皈依開示※夢參老法師開示
2015/03/19 08:47
瀏覽2,946
迴響1
推薦29
引用0

※如果您有時間請靜下心來閱讀,今年已經103歲高壽的夢參老和尚說法

夢參老和尚2005年皈依開示

生起決定的信心

我們皈依三寶之後還要修行。應當怎麼修行呢?皈依之後要發心學佛;在學佛過程中,就是在修行。我們對佛、法、僧,必須生起決定的信心,雖然受三皈依,也學佛了,如果信心生不起來,惡念止不下去,善念就不能增長。因此,你必須生起決定的信仰。

並不是受了三皈依就是信佛,受了三皈依雖是佛弟子,但培養信心,需要很長的時間,真正有了信心,成就信位的菩薩,要經過十劫的時間才能成佛。

有的人信心很堅定,並且一直起修。那就說明了他的信心,已經過了多劫的培養,現在已經堅定了,堅定就不再疑惑。信心堅定不堅定,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你得用事實來證明。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的境界,又叫「五蓋」,它使你智慧發不出來;使你看不破、放不下。我們經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所以在地獄流轉就是這五欲的關係。

我們可以自己檢驗一下,對財的受,貪念的情況如何?再說你對「色」的受又如何,而這個「色」並不是專指男女關係,一切形形色色和物質都是。還有你的貪、瞋、癡,是不是心裡有煩惱?是不是愛發脾氣?是不是有正信、正念的心?你自己可以知道的。

如果真正有信心,身──絕不再造殺、盜、淫的業;口──絕對斷除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起貪、瞋、癡念。或者是起了這種念,前念起了,後念馬上就止,絕不相續。這是入了信位的菩薩。

常念三寶-念念三寶

前面講過,受了三皈依,隨時要正念現前,要念佛、念法、念僧。睡覺的時候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睜開眼睛,也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這看來很簡單,為什麼做不到?業障,業障在那裡?業障沒有形相的,應該做的事你做不到,應該制止的,你也止不住,這就是業障。

不論美國,大陸或加拿大,我走過的地區,接受三皈依的弟子,我都囑咐他們:「晚上睡覺前念十聲,一醒來就念十聲。什麼事別做,先把這個事做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再問他們,結果十個差不多十個都沒做。為什麼?我們經常說的「我業障多!」這就是業障重的具體表現。

你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還怕鬼神,還敬鬼神。遇到一點事,就求神保佑,求關帝君保佑你發財,求財神,那就是皈依鬼神,就不是皈依佛了。

「皈依法」,一切外道典籍不皈依。那麼,學不學世間典籍呢?菩薩講究五明學,要學,但學不是皈依,學了拿來當工具。你要是不學文字、不認識字,你還能學佛、能看經嗎?把世間典籍當工具,不是皈依,你經常這樣來考驗自己的心。

「皈依僧」,我們受的是清淨的福田僧,就不要起分別心,那一個清淨,那一個不清淨,你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你看得見現象,但看不到他的本質。

對一切三寶,我們不加分別,應用無分別心去信仰、去恭敬、去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先講精進心。受了三皈依,要經常不失三皈依的體,就是要念誦。多了不能念,十聲一定要念。本來還有皈依頌(三皈依的頌)。學密宗、受灌頂的人,必須得先念十萬遍皈依頌(頌佛、法、僧的功德),之後,就常常念,不失正念。你必須得有精進心。

有了精進心,正念不失。所謂「正念者」,就是不失掉念佛、念法、念僧,經常反覆著念。要是你遇到了痛苦或危險,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時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吧?念「觀世音菩薩」當然可以。專念一佛、一菩薩名號也可以。

皈依佛是皈依一切的佛,像我們所知道的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等;皈依法、法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皈依僧,過去的、現在的一切諸僧,這些包括菩薩、羅漢、凡夫僧,你都皈依,而不是皈依那一位。這就是經常不懈,要有這樣的精進心。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諸位是兼業不是正業,信佛是兼業,是你們的副業。對我們和尚來講,可是專業。專業者都沒做到,副業者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必去分別他做到或沒做到。不然你去問師父:「你是不是晚上睡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是不是早上起來也念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專業者不同。或許他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十大願王;或許他是專修淨土的,他就念「阿彌陀佛」。專業的,各念各的。

可是我們剛受三皈依,你還沒專修那位本尊,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要起分別心。如果你常誦《地藏經》,就念「地藏菩薩」;常念《普門品》的,就念「觀世音菩薩」,常誦十大願王的,就念「普賢菩薩」。你學那一法,跟那一個有因緣,你就學那一個。

我不會因為我信那一個法,學那一種法,就叫你們也跟著我學那個法。你是學佛的,就要學佛祖說的法,法有八萬四千種之多,你跟那一個有緣,跟你有緣你就專心修那個,一定能成就。不要因為這個師父說念佛好,你就跟著念佛;那個師父又說讀《華嚴經》好,你就讀華嚴;再一個師父說《法華經》會成佛,你也去讀。讀到最後,你什麼也沒有得到。要專一。

因此,受三皈依之後,要有精進心,精進就是不懈怠。有了精進心做什麼呢?就是念三寶。念「佛」的功德,因為佛說法,我們才得聞法,除了念「佛」的功德,還有念佛的恩德。修行時以香、花、燈、燭等供養。做不到的,就量力而為,要是都沒有,合掌念幾句頌,或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都算是報恩和供養。拜懺的時候,觀想「願此香華,過滿十方法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愛用作佛事」。憶念供養,這是《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的第三大願,供養一切諸佛,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只是一束花、兩束花,而是盡虛空全是花全是香的供養。

你穿新衣服的時候,先把新衣服供佛後再穿;吃好東西也先供佛再吃,給小孩玩的好玩具,也先供供佛後再給小孩玩,一切事物都如此供養,你到過超級市場沒有?只要你走過的超級市場,不論是美國、加拿大、法國、歐洲,你都可以用憶念來供養。如果你學過《華嚴經》,把極樂世界、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把十方法界請去供養,這就看你心量大小,這種供養是不可思議的。

十大願王講,一切供養,法供養為最。如果法供養觀想不起來,念《金剛經》、念《彌陀經》也可以,隨你記得的經中四句話都可以供養。你看十大願王的禮佛、讚佛、供養佛,這三大願絕對是前後相連接的。我們一見到佛像先磕頭,磕頭就叫禮。禮完了就讚,讚歎佛,你隨便說四句,想不起來,就念金剛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也可以;之後,再去做供養。

如果你能念念不離三寶的功德,你就修成了。但是「念」「念」三寶,你做不到的。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末法時代,我們的心念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叫你念佛菩薩的為數不多。如果從現在開始諸位能做得到,則你的生死就能了;不要有什麼顧慮,堅信不疑地去做,念念不離三寶,就成就了。做事的時候,我們的腦裡還有很多的空間,你念經的時候能打妄想,做事的時候也可以打供佛的妄想!打念佛的妄想,這個妄想就變成真。你的正業就變成妄想,你的副業就變成真正的了。這就是想,十法界就是你心念所想成的。

有人問,信佛之後仍有迷惑、疑惑,信佛是真或是假?我真能做到嗎?真有這樣的效果嗎?這些都是疑惑。疑惑就是就不信,沒有智慧的自然不懂。因為迷惑跟疑惑摻雜,佛所說的法就是治這些病。這些法是藥,你有病又不吃藥,病怎麼會好?

念念三寶,念佛所說的法,依法思惟就是正念;不依法來想,就叫胡思亂想,叫顛倒夢想。你依著正念去做,這個藥你服了,一切災難都消失,你能回到自己的佛寶、法寶、僧寶。假外界的佛、法、僧,念念發揮你的自性三寶。

佛法是究竟圓滿的

佛法中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什麼?就是你現前的、平常的一念心。你念念三寶,念念佛、法、僧,之後照佛所說的法去做,這殊勝的因緣自會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加持。為什麼能得到呢?因為你自性的佛、法、僧三寶顯現。所以這種加持力(如地藏菩薩或觀世音菩薩加持),其實是你自己加持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功德更殊勝。

也許有人會問:「我自己加持自己,那還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做什麼?」你不念觀世音菩薩、不念地藏菩薩,你自己又發不出來,你一念就跟你結合,結為一體,才能產生效果。

這就是修行。修行是想,想是思惟,還要磕頭幹什麼?磕頭也是修行。當你磕頭的時候,消滅你身業所造的殺、盜、淫業;當你口讚歎佛的時候,消滅你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當你憶想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滅你的貪、瞋、癡。你這樣想,這樣思惟,這樣修,漸漸就能入佛道。

在因地修的時候,一定能契果;等契到果的時候,所證得的究竟果,就是你最初的心。你就不要再這個師父問、那個師父也問,到處問,誰給你說的都是。如果跟你有緣,你就聽得深入一點;跟你沒緣,你就聽得不深入。這是緣的問題,並不是法有差別,法沒差別,誰都得如是說,不如是說,就是魔道。

有些人念經,念得非常歡喜。也有些人念經,念得很苦惱,念得身上發燒、發熱。念《地藏經》看見鬼來了(鬼沒有來,而是他心裡的鬼來了)。其實他錯了,《地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說的,鬼,人間都到不了,還能到天上?到忉利天去嗎?因此,是你心的問題。

這個時候你要有念、有精進,你生起了歡喜心。對這個法有殊勝感,你就越念越高興,越學越高興,就得到法的加持了。

如果你今晚偷懶,跟人家擺龍陣或者朋友邀請上飯館,回來晚了,把正事給耽誤,你說:「我明天再補吧。」好多道友都這麼想:今天沒做功課,明天再補。要知道明天是明天,明天不是今天。這不是衣服破了,拿塊布補上,你怎麼補啊?今天的事就今天做,不能補。如果你用功很久了,不管是鬼叫或護法神叫你,你非得起來念完才睡覺,不然你就睡不著,睜著眼睛在床上打滾!不信你試試看,如果吵你,你還能睡得著,那是你沒有功夫,沒得到那個力量;若你真正得到那個力量,你想不念,到時候那個意念自然就念。這就叫加持力,這就是你得到法喜,生了歡喜心。

當你用功用到這樣,能念念不忘,你會自己生起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你的判斷力,過去不知道的事現在明白了。過去看這句話,怎麼看也不理解,現在因為你經常念三寶或念經,你就知道了。怎麼知道呢?就是由你念三寶的功德,你自心的磨練所生起的慧心,這叫慧。這個慧就是你對一切事物,能做分析、抉擇和判斷。

你不知道怎麼做才對,但是當你用功用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你一靜下來,智慧就開了,你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好比這句話不理解,你知道怎麼理解了,你知道現在修行那些是不對的,那些是對的。有了慧心,你就會自己分別、抉擇,你對功過自己就能分得很清楚。

如果你念經念得忽然看見光明,或燒的香放出一種異香,你就能判斷什麼是聖境,什麼是魔境,你有慧心,就能排除邪見和惡見。

現在有些修行者,在打七或在拜懺中,得了一種境界相,他就認為自己了不起,之後還招搖撞騙,這是魔境不是聖境。如果你不起分別,認為這個跟生死不相干,照常用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正知正見。正邪就在你的心念,在一念之間,這要慧心來檢驗。

有了智慧和判斷的能力,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就更加懇切,就能決定依著佛、依著法、依著僧。決定的時候,你不明白,打開經本一看,看佛怎麼說的,你就可以決定了。

決定了,有了定力,你才能夠真正皈依。皈依後不修行,沒有慧、沒有定,皈依的效果就很小,容易動搖,碰見有神通的人跟你說:「我能使你發財。」或你跟你太太吵架時,他告訴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這完全是邪道。凡是在財、色、名、食、睡來幫你的,絕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沒有定力,就動搖了。有定力的,誰說什麼也不會被他轉。因為皈依三寶,定力已經產生,這叫定心。

這跟《華嚴經》講的十信位菩薩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等十種心,有所不同。我講的是淺的,是一般受了三皈依之後,必然有的這些。如果你修行這個現象就有,不修行的就沒有。

施捨的心

施是施你的心,施物質解決不了你心的問題。你施點財或供養東西是得福,這是佛說的。若你認為因為布施就能成道。沒有!成道不是用錢買的,再多的錢都不行。《金剛經》講,把堆滿三千世界的珍寶拿來布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剛經》。

施是能捨,捨什麼?屬於我自己所擁有的,屬於我的,而能讓他人得快樂的,都要捨。連你的家庭關係、父母關係、夫婦關係、子女關係,都要捨,要布施。拿什麼布施呢?歡喜心,用歡喜心布施。先生不要把外頭的煩惱帶回家,拿太太、孩子出氣。我看見好多父母吵架,孩子在那兒玩,吵架的內容和孩子毫不相干,他也過去給孩子兩巴掌,拿孩子出氣,你說這孩子心能平衡嗎?若先生回家,對家庭歡歡喜喜,一家歡樂。如果先生回來就繃著臉,作太太的滿頭霧水,不曉得怎麼回事,一說或一碰就發脾氣,這就不行。永遠布施人家歡喜,這是說家庭方面。

還有,有人一布施,就想得到佛菩薩加持。買幾個水果去供佛,就希望佛加持他發財、家庭平安,真是一本萬利。《地藏經》說:你有千百萬億願、千百萬億事,都可以向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都能滿你的願。但是總的說,你要讓一切眾生得幸福,我們第一個回向都是法界眾生。不過,我們的重點不是法界眾生而是自己。

施的時候要捨心,什麼都捨。布施有:內施、外施、財施、法施、一切施、無畏施。像這個人害怕了,我能給他安慰,讓他不害怕,這叫無畏施(觀世音菩薩所行的就是無畏施)。內施:眼、耳、鼻、舌、身、意都捨。意施怎麼捨?意施就是你隨人家的意願。不錯,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我把自己的看法收起來,歡喜人家的看法,就是布施給他,讓他高興,這也是布施。

皈依三寶後一定要有施心,施捨的「施」,不是自私的「私」。你皈依三寶之後,老是用自私的心,不行;要用布施的心,能捨,乃至於連自己的身、首,一切你所有的,都能捨,這才是布施。不要認為佛教一說布施,就是錢錢錢,一切都向錢看,這樣所得的功德很小,布施你的心,得的功德才大。

有些弟子問我:「師父啊!我想布施你老人家,你缺什麼?」我說:「我想成佛,你念部經就行了。長的經你沒時間,念部《心經》總可以吧。」佛教導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此供養佛,在佛前誦一部經供養,則佛跟你所得的功德非常之大。

怎麼一說「供養」,一說「施」就想到錢?錢要不要?要。但所得的功德是小的,真正的功德是法供養為最,布施就是這樣。

我曾經跟在家的道友說:「不要到處跑,你在家修行就好。」他們這個廟燒香,那個廟磕頭。這兒打佛七,那兒參禪。功夫都浪費在路上了。於是那裡的道友就說:「夢老說的,在家修就好,我們不必到處亂跑寺院了。」好多寺廟的師父跟我打電話:「老師父啊!你大概有緣份,我們沒緣份,我們要吃飯,你讓人家都不去寺廟,我們吃什麼啊?」

這是誤解。我是說:「你多出時間在家裡好好念佛,不要到處跑,跑完了,就講廟與廟之間的是非、講道友之間的是非……,這樣你還能修行嗎?你信仰三寶、恭敬三寶,功德沒有,卻讓自己的嘴巴造業!至於出家人,自己修行還愁沒得吃、沒人供養?沒人供養,韋陀菩薩要負責任的,護法神就是護法,但是你沒有法,護法不是負責你吃飯,也不是負責你穿衣服。諸位護的也是法,沒法的你不要護,我還是堅持我的意見。

善護自心

還有,必須護佛、護法、護僧。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你自己,你要護持自己的正念,護持自己內心的善法,護心非常重要。我們往往忽視了護持自己內心的善業,對自己那點世間財,就用種種方法來保護,你保護不住的!你內心護持到了,一切天龍八部都給護持,你有了正法,有了心,還怕?還愁什麼?身體是假、命是假的,是幻化不實的。真正要護的是你內心的善法和善念。念佛、念法、念僧,善護自己的意念。

正因為我們善念和正念不堅定,人家一誘惑、經人家一催,就把自己的正念、正心丟了,跟著人家轉。因此,定心跟護心都很重要。

發願

還有要發願,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定要發願度眾生,要使如來的正法永久住世。要策勵自己,這個願就促使你精進。

同時,要發願生生世世都得遇三寶,都能如法修行,照佛所教導的而行,這就是護你自己的佛、自己的僧,叫自性三寶。你的清淨心,你的本體,那個性體,就是你的佛寶;清淨心,就是你的僧寶;清淨心跟你的本性結合起來,就是一切諸法,就是法寶,依著這個去修行,使你的自性三寶生生世世增長,直至成佛。之後,你別認為你的修行功德小。修行的功德不可思議,若是能願心、護心、定心、念心、精進心,這些心都保持護持很好,把這些都回向,這叫「殊勝功德」。回向給自己,回到自心,又回向給一切眾生,就是自他兩利。你心裡長時這樣念,不捨離這念心,一定要注意,永遠不捨離三寶,念念不忘三寶。

這些都是修行,就這麼修。你天天這樣想、這樣念、這樣維護,轉變你的心和性。修行沒有什麼奇特,並不是打坐或到佛堂磕頭才叫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是修行,端看你用心就是。

在『華嚴經 淨行品』裡,智首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說:「末法眾生怎樣才能得到佛智,得到無礙智,得到殊勝智?」文殊菩薩答:「善用其心」。如果你能善用其心,你都能得到。我們經常護念三寶,就是善用其心,如果你還做不到,你讀「淨行品」,「淨行品」裡一百四十一願,念念不忘眾生,念念求佛道,善用其心、善護其心就是這樣。

所以,你這樣念念回向,念念思惟,永久皈依佛、法、僧三寶。從皈依外在境界的佛、法、僧三寶,回歸到你自心無境界的三寶,也就是用你自心的三寶轉外界的三寶,心能轉境就是佛。如果不是三寶的境界,別的貪瞋癡,財色名食睡境界把你轉了,你就苦了,就流轉。

你經常這樣回護、這樣想就是修行。不是到佛堂才是修行,在外頭散亂了一天,到佛堂心收不回來,一坐下「那筆生意還沒談好!」不靜下來沒事,一靜下來妄想雜念就來了。但是會修的,可以排除一切雜念。靜修的時候會想到很多事,這是自己的浮塵影子,過去之後,你的真心顯現,智慧就會來了。

有人問我:「怎麼修行?我打坐一靜下來,妄想很多。」我說:「你多靜一下就沒妄想,智慧就來了。」

禪宗道場──高旻寺,有一個天天給寺裡送豆腐的生意人,他看師父天天打坐,就跟知客師說:「能不能讓我也坐一下?」知客師說:「不行!你怎麼進去禪堂坐?何況時間很長!你坐不住的!」知客師在他一再要求下說:「這樣好了,你別進禪堂裡去坐,就在後門那兒坐,聽到打板再走,沒打板你可不能動。」他說:「好。」就去坐上。打板出來了,知客師問那個賣豆腐的人說:「你坐得怎麼樣?」「哦!太好了。」知客師問:「好到什麼程度?」他說:「我有好多好多的豆腐帳都忘了,現在都想起來了。我要去收帳了,忘了,我就不能再要了。」這是因為他一靜下來,過去的浮影現前,使他想起了陳年的豆腐帳。

好多人皈依佛後,經常聽課、薰習、磕頭拜懺,漸漸感覺到自己過去心急常發脾氣,現在居然不發脾氣了。過去有個經常跟職員發脾氣的董事長,現在因為學佛,漸漸能心平氣和跟職員說話。有一次我到他公司,他公司的職員說:「老師父!我們要皈依你。」我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董事長不跟我們發脾氣了。」這叫效果,因為他一個人影響了公司上百位員工,像他這種個性的人,居然能轉化過來,佛法的力量還是很大的。

道安律師雖然長得很醜,但是誰見到他就恭敬得不得了。另外,以前有位將軍,在戰場上統兵百萬,但他到了智者大師的屋子,就嚇得渾身是汗。他出來說:「為什麼?百萬軍隊,我從來不怕,怎麼一個老和尚在那邊靜坐,就把我嚇成這個樣子?」他不知道,那些是護法神的威力。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見到的,這就是依止三寶的威力。你所有的苦難漸漸消除了,消除這些無形無相的苦難,你自己並不知道,但是你會很平安。

還有一位道友問我:「師父!我信佛將近二十五年,現在感覺什麼都沒有。」

我說:「你想有什麼呢?」

「起碼有些感應,讓我財富再多一些,我的房子還小了一點,讓我對我的公司再沒什麼罣礙。」我說:「你現在還有罣礙嗎?」

「有!怕它賠啊。」

我說:「這些年來,你害病沒有?」

「沒有,確實沒有。」

「你太太生病沒有?」

「也沒有。」

「家宅平安否?」

「還算平安。」

我說:「你的兒子讀大學,給你惹麻煩沒有?」

「還沒有,四個孩子都還聽話」

我說:「這不是加持你啊!你看看人家兒子,讓父母操好大的心。」

就以他隔壁的鄰居來講(也是他公司的成員),我說:「他一年經常害病,光醫藥費就去了好多。你不害病,你不是賺到了嗎?」

他說:「那是因為我身體好!」

我說:「那不見得,他沒害病的時候身體好,害病了就身體不好了。」

人要知福報恩。現在經濟不景氣,而他的公司仍盈餘不少。有時我們往往誤解這個效果,你正念誠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覺平安就是福,現在社會災難很多,你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正常生活,很不容易了。發心皈依三寶,在佛經上說,可以免八難--遠離王難、兵難、賊難、臨獄難,風災、火災、水災,這些災難都沒有,這就是皈依三寶的功德,使你得到這些好處。

還有,增加你的智慧,你對事物有判斷的能力,知道不能做的,絕對不做,不但不做也不起惡念;連惡念都不起,你還會去做惡事嗎?即使起了惡念,前念一起,後念馬上止住。而最重要的,你會常遇到好人,遇到善知識。你經常聞法,聞到的是正法,修的是正路、是菩提道,這樣你就能對因果生起正確的信心,你生生世世,有法可聞,有道可修可成。永遠碰不到邪魔外道,你所遇到的都是良師益友。

要是信仰沒有根,又沒有力量,這樣一遇邪說邪行,就把你引到邪道上去了,因為你沒有這種智慧來判斷。若懂得這些道理,白業漸漸增長,黑業自然漸漸消失。受了三皈依,在你修行靜坐的時候,觀想釋迦牟尼佛放白光,佛周身都是白光,佛的白光注入你的頭頂門、你的全身,你身體排出去的都是黑氣,這樣白業就漸漸增加。隨時這樣想,這樣觀,就是以觀想來修行。

世間的功德,要回向。這個功德,我不要,布施給法界一切眾生,讓世間災難消除,人人都過著幸福平安的生活。這樣你的功德和布施,力量就大了,越回向越大。如果你能這樣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繼續再修,直至因緣果滿成佛。

這些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因為這裡有障礙。例如睡覺前,你正在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你最小的孩子,趴在你跟前跟你磨,讓你把皈依佛、皈依法忘了,轉身去應付他。這種障礙的情況很多,讓你不能好好修行。一定要把握住,要堅決修行,不要因為少而不行,要更少而精。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太貪心,貪大、貪多;看到《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看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太多,到最後負擔不了,什麼都不念。修行要一門深入,念經的,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稱念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念得很浮,你念一個就好,功德都一樣。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

要這樣堅定不移地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間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有功德。不管你修那一法,在你斷的時候,就有魔障,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聞法而未實踐等同白紙

聞法若不去做,是沒用的。若有作用只是聞的功德,而無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親身體悟過,譬如你說這杯水是熱的,別人不相信時,你叫對方喝一口,他一喝是熱的,就相信了。為什麼?這水究竟是熱或是冷、你沒喝過,你猜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大概」就不行了。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完全證得究竟,也必須有個相似的覺悟,這樣你告訴他人,對方才會相信。

因此,信了三寶之後,念佛、念法、念僧,勸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自己得到利益,人家也得到利益,一直達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好道友,共同修行。這就是你信了三寶、受持三寶。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做一個解脫的行者

從效果上,再驗證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這條路,我走對了,我最初的發心是正確的。」之後,你再檢查:「我的心還有那裡不正確的,是精進心不夠嗎?我不夠精進嗎?我正知正見不夠嗎?我觀心的方法不對嗎?」這個時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樣你就更準確了。這就是信三寶、皈依三寶,修行的效果。

但是,只是這樣還不夠,我們必須得到解脫,解脫了就無掛無礙。《心經》中「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怎麼才能心無罣礙呢?你要把自己的心清淨一下。心清淨就沒有雜染。要時時觀你的心,看你的心是不是清淨?你的心有沒有依教奉行?這樣實踐下去,你就漸漸進入修行解脫之路,是一位修解脫的行者了。

學佛的人都想求解脫,不會到這裡找煩惱。初信佛的道友一到寺廟,老師姐或老師兄就說:「哎!你衣服沒穿整齊,掌沒合好,磕頭沒磕對,這不如法,那也不如法!」讓初來者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不曉得怎麼做才對。這個師兄這樣說,那個師兄那樣說,念佛就念了好多種音調。

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眼觀鼻、鼻觀心,能夠心口合一就對了,管他什麼聲調。不要今天這個師父這樣說,明天那個師父又那樣說,讓初信佛的人無所適從,究竟誰的對?

有人問我說:「師父啊!你們誰說得對?」

我說:「你看一看佛說的。你想學什麼,把那部經拿來,佛說的才對,其餘說的都不對。」

師心自用,我的心就是我的老師(也是你們的老師)。「你照我的話做就好」,這類人很多。學佛是求解脫,不是來找煩惱的。懂得這個原理,就照這樣去做。師父教我什麼?解脫就好。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你以真正的清淨心來觀想,你會產生明淨的智慧,確實能解脫,這就夠了,如果你再加誦大乘經典,不管那一部經,跟你有緣的,引你入佛門的就是,我初學就是從《華嚴經》入的。不管什麼經什麼法,你要記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大智慧的,你就能得到解脫;沒智慧的,你就束縛。誰束縛你呢?自己束縛自己,自己找繩子給自己套上,那是你自己的事。佛教導我們的,都是解脫的。所以佛教中的戒不是束縛,而是把那些擾亂你道業的,用戒把它排除,這樣你就解脫,就成道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夢參老和尚開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