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緯度地區冬季遭受暴風雪肆虐,當地百姓日常生活極其不便而苦不堪言,其情境遠非亞熱帶地區的人可以體會,正如日本民謠荒城之月所詮釋的境界那般,總是令人備感蒼涼而遐思不已。】
日本明治時代的民謠《荒城之月》旋律溫柔婉約,歌詞哀怨淒楚動人而讓人備感蒼涼,在夜深人靜時聆聽,尤其會自然而然興起滄桑與寂寥的思緒。
雖然被稱之為日本近代民謠,不過原來的曲子最早載於日本明治時代五年制音樂課本,作曲者為《瀧廉太郎》,後來詩人《土井晚翠》應東京音樂學校之邀,協助編輯新音樂教材並作詞兒誕生的作品。
以下就是荒城之月的翻譯歌詞:春高樓兮花之宴,交杯換盞歡笑聲,千代松兮枝頭月,昔日影像何處尋;秋陣營兮霜之色,晴空萬里雁字影,鎧甲刀山劍樹閃,昔日光景何處尋;今夕荒城夜半月,月光依稀似往昔,無奈葛藤滿城垣,孤寂清風鳴松枝;天地乾坤四時同,榮枯盛衰世之常,人生朝露明月映,嗚呼荒城夜半月。
歌詞分為四段,每一段四句的方式吟唱,透過當時創作背景與歌詞之詮釋,著實讓人倏地融入詞曲情境之中而備感哀悽與蒼涼。
雖然歌詞意境提及荒城之頹敗,不過回憶起當時熱鬧與繁華之榮景,總會讓面對荒廢城牆而覺得不勝唏噓之感,然而就是這種複雜而摻雜頹廢的意境,比較容易擄獲庶民百姓悸動的心,也更能夠讓人們互相傳唱而流行起來。
既然這首被稱之為時代之民謠,基本上應該高度反映當時的社會氛圍,尤其經過兩百多年的幕府制度解體,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將大政奉還天皇,而且新政府還頒布武士禁刀令,以及行政體制廢藩置縣的結果,長久以來象徵大名圖騰的城堡與天守閣,似乎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而走入歷史,所以一時無法接受的武士族群,感到徬徨無助的心情便可以理解。
相較於這種荒涼與維新參半的社會情境,以及民百姓重新適應新政體的摸索與新奇心理,對於象徵舊社會的傾圮城牆,凸顯出時代眼淚的轉變而感受這種頗覺得時不我予心情之餘,不禁讓人想起有一年冬天,北國降下第一道初雪,旅居美國的阿慈高興地分享下雪美麗景色,於是引起同學們一致讚賞,因此我還特別告訴她說:前兩天在部落格貼的「追風逐雪」文章提及「人間葭月無飄雪」,可是回到這兒卻看到你院子裡美麗的細雪,真的感覺很奇妙啊!
不過調皮的他故意把「芳雪碧連天」的詞句留白,也許他知道同學的心意,所以刻意用隱喻的方式,讓大家可以依循心中的想法而填空,讓詞句的意境傳達到情人的心中。
我們原本欣賞阿慈庭院的雪景詩情畫意的境界,然而老同學似乎早已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讓他提出了這麼一個貼心的遊戲,或許這樣的遊戲只能夠存在時空記憶裡,畢竟雪花飄落之後的歸宿,原本就是注定要融化而成為無形的回憶,然後在潺潺而過的溪流裡,無言地訴說許多慘綠年少的故事,在不短不長的人生旅途當中,終究只是雲淡風輕的小插曲而已。
當然每一年的冬天,北國總會如約定那般而飄落雪花,然而時序更迭的道理,更是悄悄地把時空推移,雖然有些科學家主張「時間」是不存在的議題,甚至量子力學理論也把微觀與宏觀的想法,嵌入廣義相對論之中,所以提出讓人訝異的平行宇宙概念,然而在有限的生命過程當中,大部分的普羅庶民依然必須了卻生死過程,所以得要經歷過喜怒哀樂與眷戀的人生,然後像似大雪過後,大地一片白茫茫而乾淨得很,那也是一種必然的境界,彷彿是荒城之月那般的悲壯,當然可以昇華而不會覺得哀怨,因為那也是心中所構築了一座《芳城之雪》的美好境界呀!
(更生日報副刊文學114.06.21文藝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