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園區重點復育物種之一的本土野生稻『鬼稻』。
【記者葉志成 /桃園報導】桃園市新聞記者協會日前(11/13)於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辦理「114年度自然生態環境教育與宣導活動」,園區佔地約4.5公頃,在八德區公所經年的管理維護和推廣下,除保留了桃園特有的埤塘地景風貌外,園區已成為珍貴的濕地生態寶庫,同時也是熱門的觀光旅遊景點。本次活動感謝八德區公所協助,由環境教育專案經理黃彥霖親自帶隊解說,並帶領會員認識外來入侵種、水質改善、復育行動及餵食影響等相關知識,共同響應自然生態與環境永續議題。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位於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1315號,是桃園超熱門的親子景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周邊生態環境經由臺灣大學與林務局共同認證,並獲農業部評定為最適合繁殖原生物種的區域之一。園區保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親子環教推薦最佳景點。

令人驚豔的是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園區重點復育物種之一的本土野生稻『鬼稻』。黃彥霖解說時提及,野生稻又稱鬼仔稻、鬼稻、紅鬚稻,是一個野生稻種,在外觀上與白米有所區隔,不會作為食用,但可以作為科學研究並培育野生稻雜交種,在極端氣候下可為稻米品種改良的作物。原以為已絕種,約1979年在桃園地區又再次發現,而復育在苗栗農改場及臺大校園。
葉狹窄,幼苗較難與李氏禾區別,開花時花穗帶紅色才易於識別,且稻穗稀疏穀粒較小,成熟時容易自動脫落,因此成熟採摘時,常常是兩手空空,無法採摘到稻米,因此稱之『鬼稻』。鬼稻多年生,不適合人類種植,但因長期在自然環境下繁殖,對環境的耐性,如水災、旱災、病蟲害等,具有抗逆境特性,最適合提供栽培稻育種時所需。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是生活中的自然教室,透過自然觀察與導覽的解說,可以更了解埤塘歷史與生態,細心觀察,你會發現紅冠水雞在水草間穿梭覓食,夜鷺停在樹梢,還有各種禽類的動物;這次的造訪,還與候鳥大白鷺近距離相遇,身影優雅的大白鷺在埤塘中覓食著,時而抬頭望向人群。
埤塘是這座公園的主角,在清澈見底的水面,靜靜觀察埤塘生物,鴨群悠然的在水面游著,水中有大小魚群、烏龜,以及台灣萍蓬草、荷花;若沿著木棧道走,可至濕地平台、高架涼亭或親水護岸,深入探索埤塘這片濕地,更能深刻體會埤塘保存的價值。

八德埤塘園區內還有大片草皮、人工浮島,有座木造景觀咖啡屋;同時園區也會定期舉辦以埤塘歷史與生態為主軸的環境教育活動,透過自然觀察、科學實作和互動遊戲,帶領遊客認識埤塘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保存的價值。
園區24小時開放,提供免費停車,受理導覽解說志工預約。八德埤塘滿滿綠意自然景觀,如同綠色秘境,是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寶庫,值得大眾來趟一日輕旅行。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