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封街,烤出二十三年的團圓味
中秋的月亮,總是帶著一種特別的召喚力。它不只是天上的圓滿,更是人間團圓的信號。在桃園中壢,這信號的響應方式,帶著獨特的煙火氣與熱情。當暮色緩緩降臨,一條條平日車水馬龍的街道被溫柔地封鎖起來,不再屬於汽笛與輪胎,而是成為一片由炭火、烤網和人聲編織而成的巨大客廳。這就是中壢萬人封街烤肉的獨特景觀——一場除了疫情期間不曾缺席、已經持續了二十三年的地方傳統。
當日傍晚,桃園市張善政市長前往參與這場盛會,送上中秋佳節的祝福。然而,市長的致詞、貴賓的剪綵,都只是背景音;真正的主角,永遠是那些圍繞在烤爐邊,臉上映著火光與月光的市民們。
烤肉香裡的千百種鄉音
中壢封街烤肉,烤出來的從來不只是肉串與甜不辣,它烤出的是桃園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以及最原始的鄰里情感。
你可以在烤肉的煙霧繚繞中,聽到從各個角落傳來的千百種鄉音。山東大媽的豪邁笑聲,客家阿伯的溫厚交談,閩南年輕人的玩笑打鬧,還有新住民家庭輕柔的母語。這座城市因工業與遷徙而聚集的人們,在這一天,圍繞著同一個烤爐,分享著同一個節日。
肉串在火上滋滋作響,那聲音比任何音樂都更讓人感到安心。孩子們在桌椅間追逐嬉戲,臉頰被火光烤得紅撲撲的;長者們搖著蒲扇,交換著今年中秋的見聞與家常。在這裡,你不需要刻意去社區總體營造,因為烤肉的熱氣,本身就是一種最強大的團結黏著劑。
它是一種默契:當你遞過去一串烤好的玉米,對方回敬你一杯冰涼的茶水時,所有的隔閡與生疏,都隨著烤肉的煙霧飄散了。這份人情味,才是這場活動能持續二十三年,成為「指標性社區總體營造活動」的核心力量。
青春舞台與懷舊金曲的交響
這場中秋盛宴,不僅僅是味覺的狂歡,也是一場跨越世代的音樂交響。青年事務局巧妙地規劃了「青年舞臺」,讓桃園大專青年們展現他們的青春活力。在夜色中,那些熱舞的節拍、清亮的歌聲,為這個傳統節日注入了奔放的新血。看著年輕人在臺上揮灑汗水,臺下的家長們也忍不住跟著節奏拍手。
而另一邊的舞臺,則傳來了涂佩岑、王中平、趙詠華等知名歌手的懷舊金曲。那些熟悉的旋律,讓圍坐在烤爐邊的中年與長者們,彷彿被拉回了青春的時光。一首老歌,搭配一口烤肉,是最好的懷舊調味品。
在同一個夜晚,新舊世代透過音樂完成了最和諧的對話:年輕人的熱情讓節日更有生命力,老歌的溫暖則讓團聚更有時代的厚度。音樂與烤肉,交織出一幅充滿歡樂與熱情的現代中秋畫卷。
從健走到烤肉:生活的儀式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盛大的烤肉會並非孤立的狂歡。當日早晨,主辦單位桃園市新都心生活文化協會就在老街溪畔辦理了健走活動。從清晨的健走,到傍晚的烤肉,這為市民的中秋節打造了一種完整的「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告訴我們:團圓,不僅僅是坐在桌邊;它是一個從動態到靜態,從身心靈都投入的過程。清晨,我們在自然的環抱中舒展筋骨,將生活的煩憂拋在腦後;傍晚,我們在炭火的煙火氣中,與親朋鄰里分享美食與音樂,重新找回生活最真實的溫度。
中壢封街烤肉,是中秋月光下,最溫暖的社會寫真。它證明了,在現代社會的高樓與隔閡中,只要有一條開放的街道、一盆燃燒的炭火,人們對溫暖與連結的渴望,就能瞬間點燃。
當夜色漸深,烤肉的煙火氣慢慢散去,只留下炭火餘燼的微光與空氣中久久不散的肉香。人們互相道別,約定明年再見。他們帶走的,不只是烤肉的味道,還有這份由熱情、團結與人情溫度烤出來的、足以抵禦日常瑣碎的溫暖記憶。這,就是中壢獨有的中秋團圓味。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