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六百七十六
2019/10/25 03:45
瀏覽3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數論派(梵Sa^m!khya)
印度六派哲學中,最早成立之一派。即佛
典中所常見之「數論外道」。相傳迦毗羅(
Kapila^,一名劫比羅;350~250B.C.左右)仙
人為此派初祖。此派專重知識的研究,以因中
有果論為學說之根本;以觀察世界之苦,進而
尋求滅苦之法,證得解脫為實踐目標。其世界
觀原採《奧義書》之一元論,承認統一神我(
purus!a,純粹精神)與自性(prakr!ti,物質原
理)二者的最高梵,故其有神論傾向頗為強烈
,此在敘事詩中可以發現。爾後又演變為否認
最高梵,而成為無神論之二元論。認為神我為
純粹意識,係生命原有不變清淨的本體,不具
作用,只觀想自性。而自性則為可供開展的唯
一因子,乃宇宙諸現象的本體,由純質(satt
va)、激質(rajas)、翳質(tamas)三德所
構成,並開展出覺、我慢、十一根(即五知根
、五作根、意)、五唯(pan~catanma^tra^n!i)
及五大(pan~cabhu^ta^n!i)。此等原理與自性、
神我合稱二十五諦。又謂人生有依內苦、依外
苦、依天苦(運命苦)之三苦。苦之原因即來
自神我與自性的結合,唯有神我脫離物質現象
而獨存時,始能獲得解脫。
本派之經典,以自在黑(I^s/varakr!s!n!a)
撰於西元四、五世紀的《數論頌》(Sa^m!
khya-ka^rika^)為最古,其註釋書甚多,有真
諦譯《金七十論》,以及高達帕達( Gaud!a-
pa^da)、摩達羅(Ma^t!hara)等人的註釋書,
此等典籍多出現於六至八世紀。到十五世紀時
,又有《數論經》(Sa^m!khya-su^tra)問世,
然此書再度採用有神論,可能是受吠檀多學派
所影響。現今此學派在印度瓦拉那西仍獨立存在。
■附一︰黃心川〈數論派的哲學〉(摘錄自《印
度哲學史》第九章)
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數論哲學是印度古老哲學體系之一。數論
在漢譯佛經中也稱為僧佉(Sa^m!khya)、迦毗
羅論、雨眾外道等。關於數論的名義在學者中
曾經有過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僧佉」原意
為「計算」、「數」,後來引申為「思索研究
」,從而成為數論哲學的特有名稱。例如《唯
識述記》說︰「梵云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慧
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
另一些人認為「僧佉」原意「審擇」,因
與瑜伽並列,故為「禪定」的別名;也有人認
為數論內容列舉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個範
疇(諦),因而是「讓人熟記的方法和要點
」。《百論疏》說︰「僧佉此云制數論。明一
切法不出二十五諦,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諦,名為制數論。」
數論的主要經典是︰《數論頌》(Sa^m!
khya-ka^rika^)、《瑜伽經》、《數論經》(
Sa^m!kya-su^tra)以及它們為數眾多的注疏和
複注。《數論頌》相傳為三、四世紀自在黑(
I^s/varakr!s!n!a)所作。《數論頌》的釋本目前
被保留下來的有五︰
(1)是我國所保存的、陳‧真諦(約公元548
~596)所譯的《金七十論》。
(2)是近年刊行的《道理之光》(Yuktidi^pi
ka^),這注對數論的歷史和古典數論作了重要
的闡明,據有人考證大概是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寫出的。
(3)是大概在七、八世紀頃喬荼波陀所寫的釋
本,即《喬荼波陀注》(Gaud!apa^dabha^s!ya
)。喬荼波陀的生平現在還不很清楚,有人推
定喬荼波陀是吠檀多派《蛙氏奧義頌》的同一
作者,但此說仍不足採信。這注有著明顯的吠檀多的傾向。
(4)是《摩吒羅評注》(Ma^t!haravr!tti),這
個注的年代也不很清楚,但有史料可以說明,
它在十世紀以後還很流行。
(5)是公元九世紀上半葉筏遮塞波底‧彌尸羅
所寫的《明諦論》(《數論諸諦之月光》,
Sa^m!kyatattvakaumudi^)。筏遮塞波底是正
理論著名的理論家,他對《數論頌》的無神論
思想進行了批駁,力圖把古典數論篡改為一種
有神論的哲學。
上述幾個釋本有些內容和章節都是不同的
,這種不同的原因雖經很多學者苦心的考證和
解釋,但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些學者認
為《數論頌》第一至五十二和五十三至六十八
頌的內容有著明顯的差別,第五十三至六十八
頌可能是後人假托的。
數論另一個重要著作是《數論經》,《數
論經》相傳為迦毗羅所作,但此說並不可信。
據很多學者考證,在此經以前所有數論哲學著
作都未提到過它的名字,因而可能是由吠檀多
派在公元十四世紀寫出的(也有人認為是公元
九世紀寫作的)。但在漢譯佛經《大智度論》
卷七十八、《百論》中確已提到過《僧佉經》
,這種《僧佉經》是否就是印度的《數論經》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作出結論。《數論
經》共六卷二六五頌,前三卷敘述數論一般原
理,第四卷論修行,第五卷述對其它學派的駁
難,第六卷反覆陳述數論的要點。《數論經》
重要的注釋本是公元十五世紀阿尼魯達(
Aniruddha)所寫的《數論經評注》(Sa^m
kyasu^travr!tti)以及公元1550年吠若那比柯宿
(識比丘,Vijn~a^nabhiks!u)所寫的《數論解
明注》(Sa^mkhya-pravacana-bha^s!ya)和十
七世紀摩訶提婆‧吠檀丁(Maha^deva
Veda^ntin)所寫的《數論評注精要》(Sa^m
khya-vr!tti-sa^ra)。阿尼魯達及吠若那比柯宿
都是吠檀多的理論家,他們力圖「使原始數論
和吠檀多的哲學調和起來,揚棄它的無神論因素」。
數論學說在漢、藏譯佛經以及我國僧侶所
寫的著作中有著重要的記錄。這些記錄有的很
系統,有的很片斷,其內容大部涉及到早期數
論以及佛教徒對於數論的批判方面。其中值得
重視的是陳‧真諦所譯《金七十論》,此書已
由高楠順次郎轉譯為法文,並由夏斯特里(N.
A. Sastri)重譯為梵文(Survarn!asaptati
s/a^stra)。關於《金七十論》的作者、時代和
原本在外國學者中曾引起長期的、廣泛的爭論
,一般認為此書是目前保存的《數論頌》釋本
中最古老的一種,從內容上看,它確實是受吠
檀多的影響較淺,如果把它和印度以後的釋本
相比,大致可以看出數論內部發展的曲折過程。(中略)
簡短的結論
(1)數論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具有唯物論和無神論傾向的學
說,第二個階段是二元論的學說,最終的階段
是純然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宗教學說。數論發展
的歷史除了它和外面派別的鬥爭外,也是內部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鬥爭的歷史,即從唯物主
義趨向唯心主義和宗教化的歷史,數論在封建
社會興起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
(2)第二個階段的數論,即我稱之為古典的數
論是表面的二元論學說,古典數論就整個看是
一種唯心主義的學說,但其中對於世界的猜測
、因果關係、認識的起源等等的分析有著合理
的成分,這些合理的方面,在印度哲學思想的
發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3)我國保存的《金七十論》是目前留存的古
典數論較早的和可信的經典,它較之印度保存
的、後期的《數論頌》各種釋本受到吠檀多主
義的影響較淺,因之在研究數論的發展歷史中
有著重要的意義。
■附二︰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數論哲
學〉(摘錄自《中觀哲學》第三章)
古數論派比佛教還早存在(pre-Budd
histic),佛陀尚未成正覺前所師事的兩位外
道──阿羅羅伽羅摩與鬱頭羅伽羅摩即是數論
派學者,據吾人所知,此二人可能是在數論派
還在神話期而尚未進入哲學系統時期的人物,
不過要追溯數論的歷史並非本文的主題,故不
贅論。數論派嘗試在理性的基礎上綜合奧義書
的思想,以獨樹一幟,別創風格。在奧義書思
想中有兩大主題︰(1)「我」之不變性與純淨性
(asango,yam purus!ah)。(2)「自我」(
Self)為唯一的「實在」及世界萬物如何由此
一純淨意識(pure consciousness)中產生。
在數論派學者的眼中,會變化的即不可能是「
意識」,「意識」不可能會變化,他們為了消
解奧義書中此一明顯的矛盾,於是不再主張「
我」(即梵)為唯一的「實在」,而把「實在
」分為兩個互不相容的部份,且此二部份有各
自的功能。數論派由此主張兩種「真實」(
nitya)︰不變之「神我」(purusa)與變化
之「自性」(prakr!ti)。
何以說數論派是基於理性的立場來綜合、
組織奧義書思想呢﹖在《梵經》之中花了很大
的篇幅來駁斥數論自稱代表著奧義書思想核心
的說法。在奧義書諸家註釋之中,數論派無疑
是頗受人矚目的學派,而且有許多論敵,否則
《梵經》絕不可能如此做。《梵經》形容數論
是「偏離經義」(as/abdam)、「語多臆測
」(anuma^nam、a^numa^nikam),可見其認
為數論派是「非正統的」、「任意恣縱的」。
「變化」之問題可說是數論思想的重點所
在,這在其他思想亦然。數論認為「轉化」、
「變化」乃是「自變」(Self-becoming)、
「自現」(Self-Mani-festation)。某一物同
時是其變化的因素(upa^da^na)與其變化的「
動力因」(nimitta)。物質是動態的;它本身
即是變化的「能源」(energy-stuff),「因
」是自容的(self-contained)、是自作的(
self-efficent)。惟有普遍因(遍相,vais/va
ru^pya)才是自足的(self-sufficent);所謂
的「殊相」乃是整體的普遍因果之組織上的限
度。變化者與變化所成之物是同一的(sat
ka^ryava^da,即因果同一論),此二者的差異
並不是二個事物的差異,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
狀態︰「果」乃是「潛在因」(avyakta)的
「顯了」(vyakta)狀態。因果關係乃是一種
持續的、接續不斷的運動。數論並沒有與「絕
對吠檀多學派」(advaita veda^nta)一樣的排
除「差異」而主張「變化」是一種幻相(
avidya^,無明);就事物之「同一」與「差異
」觀而論,數論較強調前者,所以數論乃是一
種「同中有微異」的邏輯(a logic of identity
with a tinge of difference)。就嚴格的「真
實」的構成論來說,數論這種主張是不如理的
,因為「真實」不能是異質的、和合的。
數論的困難在於其理論根本上的難題。依
上述數論之見,則「真實」有兩個──一個會
變化的「真實」,另一個是不變的「真實」,
而此二者毫無共通之點,並且是彼此排斥的。
我們稱此二者是「存在的」且是真實的,乃是
使用一般的用法而已。數論採用了兩種互相排
斥的「真實」的類型,並且沒有加以評估此二
者的高下,亦即是沒有表明較喜歡何者。很明
顯的,「物質原理」(prakr!ti)是獨立的真實
,跟「精神原理」(purus!a)一樣的真實,在
此意義之下,則「物質原理」可稱之為一種「
自我」;依其自己而存在。「物質原理」依自
己而存在與活動;但卻不是為自己而存在;其
存在的價值是利他的(San%gha^ta-para^r
thatva^t)。數論決不會更進一步的肯定︰就是
沒有「精神原理」,「物質原理」仍然能繼續
存在。物質原理之存在的理由及其活動乃是為
了滿足「精神原理」的需要。不僅僅是「真實
」分裂成精神與物質,就是依「物質原理」的
本質,亦含有「存在」與「價值」的分裂。此
一情況促使「精神原理」必然走上多元化,以
保持世間不致死去。「物質原理」雖然存在,
但卻不是吾人精神努力所得到的;事實上,反
而是我們從它而與自己分離了。職是之故,存
在者與有價值者就這樣的分開了。這種困難我
們在阿毗達磨部派佛教的理論中也可以看到,
部派佛教認為無常的諸「蘊」是真實的根本性
存在,但是它們卻不是修行的目標(涅槃)。
這種根本性的缺點在任何一種二元論或是多元
論的形上學思想都是無法避免的。
數論派的立論本身是站不住腳的,它的缺
點是本身的、內發的,在數論的思想結構中即
存有相衝突的元素。這種情形乃是起源於數論
採用了兩種「真實」的類型(指purus!a與
prakr!ti),而此一立論反過來又必然促成「存
在」與「價值」的分離,以及「同一」及「差
異」被看成是同等的真實。為了使它走上理論
的一致及結構的嚴整,批判主義可採取下述兩種方向︰
第一︰如果說「變化」與「無常」是「實
在」唯一的類型,則應以心理狀態來代替「精
神原理」,而「變化」本身亦應解釋為事物之
電光石火般的剎那生滅起落。因為接受一個會
變化的常住不變的個體(物質原理)即是在「
真實」的結構中,加進了「異質」。這即是同
時主張「形式見」與「實體見」。如果把「變
化」當成是「真實」,則常住永恒的元素應視
之為不真實,這乃是早期佛教的作法。這種作
法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容易的,因為他們對永恒
連一點愛好都沒有,而且這樣可以用單一的無
常、無我的模式來解釋一切萬物。
第二種可使數論的立場一致的方法就是否
定「變化」與無常;而把精神原理或「無變化
」當作「真實」的形式。此一主張傾向於一元
論,而其較嚴整的形式則是把「差異」及「變
化」當成是幻相而加以排斥的吠檀多絕對主義
(Absolutism of the Veda^nta),另一個較
具中間性的立場就是勝論學派(Vais/es!ika)
之同時接受變化與永恒。數論主張永恒(精神
原理)本身也是變化的;而勝論主張永恒(如
原子、我、時間、虛空)等一點都不會變化,
不過把這一些「部份」結合起來,新的事物就
是在它們中間產生。這種機械性的概念乃是其
實體與屬性,整體與部份之觀點的基礎。
在數論中,這些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傾向並
沒有調和一致。我們前已指出「物質原理」是
為了「精神原理」而存在的,沒有後者,前者
即不能運作,但是後者對前者之存在與活動並
沒有正面的貢獻。亦即是數論在「價值」之實
用的範圍內接受了客體依主體而有,但是在「
存在」的範圍內卻不主張如此。數論正確的主
張經驗性的存在(輪迴)乃是因為精神與客體
之錯誤的認同;而這又是因「無明」而起。但
是數論所主張的︰如果吾人能證得「分別」(
viveka)時,精神原理與物質原理不再接觸,
而後者仍然不受其影響,這種主張沒什麼理
由。在此又可以導出兩種傾向──實在論與觀
念論的傾向,為求理論之一致,此二者必須更
加具有相互排斥性。要[口+麼]就是精神是一切──
觀念論,不過其意義乃是精神具優越性而客體
僅是一種幻相;要不然就是一切的事物均是客
體,而精神本身也是一種可認知的客體。前一
種主張乃是吠檀多最後所主張的;第二種則是
尼耶──勝論這一系的實在論。在這些觀點形
成之後,必定還要經過許多階段的發展。
從數論這種脆弱而論證不足的物質與精神
原理的平衡之中,產生了理論的進化。在一方
面,吠檀多主張唯有一個實體(指精神)故所
謂的「同一」的邏輯,其結果又否定了「差異
」。另一方面則是尼耶與勝論之主張實體為多
且各實體同是思想的客體,與其「差異」的邏
輯。尼耶學派乃是數論學派之多元論、實在論
及經驗論的一面;而吠檀多則是數論之絕對主義的一面。
■附三︰〈數論頌〉(編譯組)
《數論頌》(Sa^m!khya^-ka^rika^),又稱
《數論偈》、《僧佉頌》。印度六派哲學數論
派聖典之一。自在黑(I^s/varakr!s!n!a,西元四
至五世紀)撰。相傳自在黑因撰此書,獲金耳
國王之賞金,故本書又名《金七十論》。然或
謂全書頌數有七十餘,故以之為名。全書以頌
體形式整理數論學說,為論述數論文獻之最古
者,亦為印度哲學文獻中之名著。
本書是以觀「人生是苦」的立場為出發點
,敘說經由修行可獲得解脫,此修行是採用以
二十五諦(原理)為基本的觀法。所謂二十五
諦,是以神我(purus!a)、自性(prakr!ti)二
原理所派生出來的二十五種分支原理。
本書認為個體和宇宙的一切被包括在二十
五諦之中,由於二十五諦的存在,故可透過因
中有果論,推論出根本自性的存在。根本自性
以善性(sattva)、動性(rajas)、闇性(
tamas)三德(gun!a)為本質。在平衡的狀態
中,經由三德的活動變化(parina^ma)而展開
一切現象。因此,萬有具有三德,而神我則是
無屬性、無作用的純粹智,在本質上與萬有完
全不同。自性是為了神我而展開的,當覺諦體
悟到自性和神我有本質上的差別時,自性會止
息活動而證得解脫。
本書的註釋書,有︰《金七十論》、《Yu
kti-di^pika^》、《Gaudapa^da-bha^s!ya》、《Ma^
t!hara-vr!tti》、《Tattvakaumudi^》、《Can
dr!ika^》、《Jayaman%gala^》等書。其中,《
金七十論》為最古之作,漢譯本為六世紀時真
諦所譯,相傳註釋者為天親。
■附四︰〈數論瑜伽說〉(編譯組)
數論瑜伽說(sa^m!khyayoga)為數論派
的學說之一。古典數論派的學說原先只是樹立
二十五個原理,其後又成立承認自在神的學說
,以之為第二十六個原理。這種主張似乎有瑜
伽派的傾向,但不同的是︰瑜伽派只是將自在
神當作修行的對象或手段,而數論瑜伽說則是
將自在神視為世界的支配者(adhis!t!ha^tr!),
由此而產生精神原理「神我(Purus!a)」。
大體說來,在《摩訶婆羅多》及雨眾(
Va^rs!agan!ya)的《六十科論》中都可看到此
種數論瑜伽說。此外,也散見於其他學派(尤
其是吠檀多學派)的文獻中。但是,專事論述
此說的典籍則尚未發現。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述記》卷四;金倉圓照
《哲學自我思想》、《印度哲學史》;宇井伯
壽《印度哲學史》;R. Garbe《Sa^m!khya and Yoga》
;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
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印度六派哲學中,最早成立之一派。即佛
典中所常見之「數論外道」。相傳迦毗羅(
Kapila^,一名劫比羅;350~250B.C.左右)仙
人為此派初祖。此派專重知識的研究,以因中
有果論為學說之根本;以觀察世界之苦,進而
尋求滅苦之法,證得解脫為實踐目標。其世界
觀原採《奧義書》之一元論,承認統一神我(
purus!a,純粹精神)與自性(prakr!ti,物質原
理)二者的最高梵,故其有神論傾向頗為強烈
,此在敘事詩中可以發現。爾後又演變為否認
最高梵,而成為無神論之二元論。認為神我為
純粹意識,係生命原有不變清淨的本體,不具
作用,只觀想自性。而自性則為可供開展的唯
一因子,乃宇宙諸現象的本體,由純質(satt
va)、激質(rajas)、翳質(tamas)三德所
構成,並開展出覺、我慢、十一根(即五知根
、五作根、意)、五唯(pan~catanma^tra^n!i)
及五大(pan~cabhu^ta^n!i)。此等原理與自性、
神我合稱二十五諦。又謂人生有依內苦、依外
苦、依天苦(運命苦)之三苦。苦之原因即來
自神我與自性的結合,唯有神我脫離物質現象
而獨存時,始能獲得解脫。
本派之經典,以自在黑(I^s/varakr!s!n!a)
撰於西元四、五世紀的《數論頌》(Sa^m!
khya-ka^rika^)為最古,其註釋書甚多,有真
諦譯《金七十論》,以及高達帕達( Gaud!a-
pa^da)、摩達羅(Ma^t!hara)等人的註釋書,
此等典籍多出現於六至八世紀。到十五世紀時
,又有《數論經》(Sa^m!khya-su^tra)問世,
然此書再度採用有神論,可能是受吠檀多學派
所影響。現今此學派在印度瓦拉那西仍獨立存在。
■附一︰黃心川〈數論派的哲學〉(摘錄自《印
度哲學史》第九章)
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數論哲學是印度古老哲學體系之一。數論
在漢譯佛經中也稱為僧佉(Sa^m!khya)、迦毗
羅論、雨眾外道等。關於數論的名義在學者中
曾經有過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僧佉」原意
為「計算」、「數」,後來引申為「思索研究
」,從而成為數論哲學的特有名稱。例如《唯
識述記》說︰「梵云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慧
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
另一些人認為「僧佉」原意「審擇」,因
與瑜伽並列,故為「禪定」的別名;也有人認
為數論內容列舉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個範
疇(諦),因而是「讓人熟記的方法和要點
」。《百論疏》說︰「僧佉此云制數論。明一
切法不出二十五諦,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諦,名為制數論。」
數論的主要經典是︰《數論頌》(Sa^m!
khya-ka^rika^)、《瑜伽經》、《數論經》(
Sa^m!kya-su^tra)以及它們為數眾多的注疏和
複注。《數論頌》相傳為三、四世紀自在黑(
I^s/varakr!s!n!a)所作。《數論頌》的釋本目前
被保留下來的有五︰
(1)是我國所保存的、陳‧真諦(約公元548
~596)所譯的《金七十論》。
(2)是近年刊行的《道理之光》(Yuktidi^pi
ka^),這注對數論的歷史和古典數論作了重要
的闡明,據有人考證大概是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寫出的。
(3)是大概在七、八世紀頃喬荼波陀所寫的釋
本,即《喬荼波陀注》(Gaud!apa^dabha^s!ya
)。喬荼波陀的生平現在還不很清楚,有人推
定喬荼波陀是吠檀多派《蛙氏奧義頌》的同一
作者,但此說仍不足採信。這注有著明顯的吠檀多的傾向。
(4)是《摩吒羅評注》(Ma^t!haravr!tti),這
個注的年代也不很清楚,但有史料可以說明,
它在十世紀以後還很流行。
(5)是公元九世紀上半葉筏遮塞波底‧彌尸羅
所寫的《明諦論》(《數論諸諦之月光》,
Sa^m!kyatattvakaumudi^)。筏遮塞波底是正
理論著名的理論家,他對《數論頌》的無神論
思想進行了批駁,力圖把古典數論篡改為一種
有神論的哲學。
上述幾個釋本有些內容和章節都是不同的
,這種不同的原因雖經很多學者苦心的考證和
解釋,但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些學者認
為《數論頌》第一至五十二和五十三至六十八
頌的內容有著明顯的差別,第五十三至六十八
頌可能是後人假托的。
數論另一個重要著作是《數論經》,《數
論經》相傳為迦毗羅所作,但此說並不可信。
據很多學者考證,在此經以前所有數論哲學著
作都未提到過它的名字,因而可能是由吠檀多
派在公元十四世紀寫出的(也有人認為是公元
九世紀寫作的)。但在漢譯佛經《大智度論》
卷七十八、《百論》中確已提到過《僧佉經》
,這種《僧佉經》是否就是印度的《數論經》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作出結論。《數論
經》共六卷二六五頌,前三卷敘述數論一般原
理,第四卷論修行,第五卷述對其它學派的駁
難,第六卷反覆陳述數論的要點。《數論經》
重要的注釋本是公元十五世紀阿尼魯達(
Aniruddha)所寫的《數論經評注》(Sa^m
kyasu^travr!tti)以及公元1550年吠若那比柯宿
(識比丘,Vijn~a^nabhiks!u)所寫的《數論解
明注》(Sa^mkhya-pravacana-bha^s!ya)和十
七世紀摩訶提婆‧吠檀丁(Maha^deva
Veda^ntin)所寫的《數論評注精要》(Sa^m
khya-vr!tti-sa^ra)。阿尼魯達及吠若那比柯宿
都是吠檀多的理論家,他們力圖「使原始數論
和吠檀多的哲學調和起來,揚棄它的無神論因素」。
數論學說在漢、藏譯佛經以及我國僧侶所
寫的著作中有著重要的記錄。這些記錄有的很
系統,有的很片斷,其內容大部涉及到早期數
論以及佛教徒對於數論的批判方面。其中值得
重視的是陳‧真諦所譯《金七十論》,此書已
由高楠順次郎轉譯為法文,並由夏斯特里(N.
A. Sastri)重譯為梵文(Survarn!asaptati
s/a^stra)。關於《金七十論》的作者、時代和
原本在外國學者中曾引起長期的、廣泛的爭論
,一般認為此書是目前保存的《數論頌》釋本
中最古老的一種,從內容上看,它確實是受吠
檀多的影響較淺,如果把它和印度以後的釋本
相比,大致可以看出數論內部發展的曲折過程。(中略)
簡短的結論
(1)數論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具有唯物論和無神論傾向的學
說,第二個階段是二元論的學說,最終的階段
是純然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宗教學說。數論發展
的歷史除了它和外面派別的鬥爭外,也是內部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鬥爭的歷史,即從唯物主
義趨向唯心主義和宗教化的歷史,數論在封建
社會興起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
(2)第二個階段的數論,即我稱之為古典的數
論是表面的二元論學說,古典數論就整個看是
一種唯心主義的學說,但其中對於世界的猜測
、因果關係、認識的起源等等的分析有著合理
的成分,這些合理的方面,在印度哲學思想的
發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3)我國保存的《金七十論》是目前留存的古
典數論較早的和可信的經典,它較之印度保存
的、後期的《數論頌》各種釋本受到吠檀多主
義的影響較淺,因之在研究數論的發展歷史中
有著重要的意義。
■附二︰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數論哲
學〉(摘錄自《中觀哲學》第三章)
古數論派比佛教還早存在(pre-Budd
histic),佛陀尚未成正覺前所師事的兩位外
道──阿羅羅伽羅摩與鬱頭羅伽羅摩即是數論
派學者,據吾人所知,此二人可能是在數論派
還在神話期而尚未進入哲學系統時期的人物,
不過要追溯數論的歷史並非本文的主題,故不
贅論。數論派嘗試在理性的基礎上綜合奧義書
的思想,以獨樹一幟,別創風格。在奧義書思
想中有兩大主題︰(1)「我」之不變性與純淨性
(asango,yam purus!ah)。(2)「自我」(
Self)為唯一的「實在」及世界萬物如何由此
一純淨意識(pure consciousness)中產生。
在數論派學者的眼中,會變化的即不可能是「
意識」,「意識」不可能會變化,他們為了消
解奧義書中此一明顯的矛盾,於是不再主張「
我」(即梵)為唯一的「實在」,而把「實在
」分為兩個互不相容的部份,且此二部份有各
自的功能。數論派由此主張兩種「真實」(
nitya)︰不變之「神我」(purusa)與變化
之「自性」(prakr!ti)。
何以說數論派是基於理性的立場來綜合、
組織奧義書思想呢﹖在《梵經》之中花了很大
的篇幅來駁斥數論自稱代表著奧義書思想核心
的說法。在奧義書諸家註釋之中,數論派無疑
是頗受人矚目的學派,而且有許多論敵,否則
《梵經》絕不可能如此做。《梵經》形容數論
是「偏離經義」(as/abdam)、「語多臆測
」(anuma^nam、a^numa^nikam),可見其認
為數論派是「非正統的」、「任意恣縱的」。
「變化」之問題可說是數論思想的重點所
在,這在其他思想亦然。數論認為「轉化」、
「變化」乃是「自變」(Self-becoming)、
「自現」(Self-Mani-festation)。某一物同
時是其變化的因素(upa^da^na)與其變化的「
動力因」(nimitta)。物質是動態的;它本身
即是變化的「能源」(energy-stuff),「因
」是自容的(self-contained)、是自作的(
self-efficent)。惟有普遍因(遍相,vais/va
ru^pya)才是自足的(self-sufficent);所謂
的「殊相」乃是整體的普遍因果之組織上的限
度。變化者與變化所成之物是同一的(sat
ka^ryava^da,即因果同一論),此二者的差異
並不是二個事物的差異,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
狀態︰「果」乃是「潛在因」(avyakta)的
「顯了」(vyakta)狀態。因果關係乃是一種
持續的、接續不斷的運動。數論並沒有與「絕
對吠檀多學派」(advaita veda^nta)一樣的排
除「差異」而主張「變化」是一種幻相(
avidya^,無明);就事物之「同一」與「差異
」觀而論,數論較強調前者,所以數論乃是一
種「同中有微異」的邏輯(a logic of identity
with a tinge of difference)。就嚴格的「真
實」的構成論來說,數論這種主張是不如理的
,因為「真實」不能是異質的、和合的。
數論的困難在於其理論根本上的難題。依
上述數論之見,則「真實」有兩個──一個會
變化的「真實」,另一個是不變的「真實」,
而此二者毫無共通之點,並且是彼此排斥的。
我們稱此二者是「存在的」且是真實的,乃是
使用一般的用法而已。數論採用了兩種互相排
斥的「真實」的類型,並且沒有加以評估此二
者的高下,亦即是沒有表明較喜歡何者。很明
顯的,「物質原理」(prakr!ti)是獨立的真實
,跟「精神原理」(purus!a)一樣的真實,在
此意義之下,則「物質原理」可稱之為一種「
自我」;依其自己而存在。「物質原理」依自
己而存在與活動;但卻不是為自己而存在;其
存在的價值是利他的(San%gha^ta-para^r
thatva^t)。數論決不會更進一步的肯定︰就是
沒有「精神原理」,「物質原理」仍然能繼續
存在。物質原理之存在的理由及其活動乃是為
了滿足「精神原理」的需要。不僅僅是「真實
」分裂成精神與物質,就是依「物質原理」的
本質,亦含有「存在」與「價值」的分裂。此
一情況促使「精神原理」必然走上多元化,以
保持世間不致死去。「物質原理」雖然存在,
但卻不是吾人精神努力所得到的;事實上,反
而是我們從它而與自己分離了。職是之故,存
在者與有價值者就這樣的分開了。這種困難我
們在阿毗達磨部派佛教的理論中也可以看到,
部派佛教認為無常的諸「蘊」是真實的根本性
存在,但是它們卻不是修行的目標(涅槃)。
這種根本性的缺點在任何一種二元論或是多元
論的形上學思想都是無法避免的。
數論派的立論本身是站不住腳的,它的缺
點是本身的、內發的,在數論的思想結構中即
存有相衝突的元素。這種情形乃是起源於數論
採用了兩種「真實」的類型(指purus!a與
prakr!ti),而此一立論反過來又必然促成「存
在」與「價值」的分離,以及「同一」及「差
異」被看成是同等的真實。為了使它走上理論
的一致及結構的嚴整,批判主義可採取下述兩種方向︰
第一︰如果說「變化」與「無常」是「實
在」唯一的類型,則應以心理狀態來代替「精
神原理」,而「變化」本身亦應解釋為事物之
電光石火般的剎那生滅起落。因為接受一個會
變化的常住不變的個體(物質原理)即是在「
真實」的結構中,加進了「異質」。這即是同
時主張「形式見」與「實體見」。如果把「變
化」當成是「真實」,則常住永恒的元素應視
之為不真實,這乃是早期佛教的作法。這種作
法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容易的,因為他們對永恒
連一點愛好都沒有,而且這樣可以用單一的無
常、無我的模式來解釋一切萬物。
第二種可使數論的立場一致的方法就是否
定「變化」與無常;而把精神原理或「無變化
」當作「真實」的形式。此一主張傾向於一元
論,而其較嚴整的形式則是把「差異」及「變
化」當成是幻相而加以排斥的吠檀多絕對主義
(Absolutism of the Veda^nta),另一個較
具中間性的立場就是勝論學派(Vais/es!ika)
之同時接受變化與永恒。數論主張永恒(精神
原理)本身也是變化的;而勝論主張永恒(如
原子、我、時間、虛空)等一點都不會變化,
不過把這一些「部份」結合起來,新的事物就
是在它們中間產生。這種機械性的概念乃是其
實體與屬性,整體與部份之觀點的基礎。
在數論中,這些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傾向並
沒有調和一致。我們前已指出「物質原理」是
為了「精神原理」而存在的,沒有後者,前者
即不能運作,但是後者對前者之存在與活動並
沒有正面的貢獻。亦即是數論在「價值」之實
用的範圍內接受了客體依主體而有,但是在「
存在」的範圍內卻不主張如此。數論正確的主
張經驗性的存在(輪迴)乃是因為精神與客體
之錯誤的認同;而這又是因「無明」而起。但
是數論所主張的︰如果吾人能證得「分別」(
viveka)時,精神原理與物質原理不再接觸,
而後者仍然不受其影響,這種主張沒什麼理
由。在此又可以導出兩種傾向──實在論與觀
念論的傾向,為求理論之一致,此二者必須更
加具有相互排斥性。要[口+麼]就是精神是一切──
觀念論,不過其意義乃是精神具優越性而客體
僅是一種幻相;要不然就是一切的事物均是客
體,而精神本身也是一種可認知的客體。前一
種主張乃是吠檀多最後所主張的;第二種則是
尼耶──勝論這一系的實在論。在這些觀點形
成之後,必定還要經過許多階段的發展。
從數論這種脆弱而論證不足的物質與精神
原理的平衡之中,產生了理論的進化。在一方
面,吠檀多主張唯有一個實體(指精神)故所
謂的「同一」的邏輯,其結果又否定了「差異
」。另一方面則是尼耶與勝論之主張實體為多
且各實體同是思想的客體,與其「差異」的邏
輯。尼耶學派乃是數論學派之多元論、實在論
及經驗論的一面;而吠檀多則是數論之絕對主義的一面。
■附三︰〈數論頌〉(編譯組)
《數論頌》(Sa^m!khya^-ka^rika^),又稱
《數論偈》、《僧佉頌》。印度六派哲學數論
派聖典之一。自在黑(I^s/varakr!s!n!a,西元四
至五世紀)撰。相傳自在黑因撰此書,獲金耳
國王之賞金,故本書又名《金七十論》。然或
謂全書頌數有七十餘,故以之為名。全書以頌
體形式整理數論學說,為論述數論文獻之最古
者,亦為印度哲學文獻中之名著。
本書是以觀「人生是苦」的立場為出發點
,敘說經由修行可獲得解脫,此修行是採用以
二十五諦(原理)為基本的觀法。所謂二十五
諦,是以神我(purus!a)、自性(prakr!ti)二
原理所派生出來的二十五種分支原理。
本書認為個體和宇宙的一切被包括在二十
五諦之中,由於二十五諦的存在,故可透過因
中有果論,推論出根本自性的存在。根本自性
以善性(sattva)、動性(rajas)、闇性(
tamas)三德(gun!a)為本質。在平衡的狀態
中,經由三德的活動變化(parina^ma)而展開
一切現象。因此,萬有具有三德,而神我則是
無屬性、無作用的純粹智,在本質上與萬有完
全不同。自性是為了神我而展開的,當覺諦體
悟到自性和神我有本質上的差別時,自性會止
息活動而證得解脫。
本書的註釋書,有︰《金七十論》、《Yu
kti-di^pika^》、《Gaudapa^da-bha^s!ya》、《Ma^
t!hara-vr!tti》、《Tattvakaumudi^》、《Can
dr!ika^》、《Jayaman%gala^》等書。其中,《
金七十論》為最古之作,漢譯本為六世紀時真
諦所譯,相傳註釋者為天親。
■附四︰〈數論瑜伽說〉(編譯組)
數論瑜伽說(sa^m!khyayoga)為數論派
的學說之一。古典數論派的學說原先只是樹立
二十五個原理,其後又成立承認自在神的學說
,以之為第二十六個原理。這種主張似乎有瑜
伽派的傾向,但不同的是︰瑜伽派只是將自在
神當作修行的對象或手段,而數論瑜伽說則是
將自在神視為世界的支配者(adhis!t!ha^tr!),
由此而產生精神原理「神我(Purus!a)」。
大體說來,在《摩訶婆羅多》及雨眾(
Va^rs!agan!ya)的《六十科論》中都可看到此
種數論瑜伽說。此外,也散見於其他學派(尤
其是吠檀多學派)的文獻中。但是,專事論述
此說的典籍則尚未發現。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述記》卷四;金倉圓照
《哲學自我思想》、《印度哲學史》;宇井伯
壽《印度哲學史》;R. Garbe《Sa^m!khya and Yoga》
;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
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