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新聞
2009-05-28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不久之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劉君祖獲邀到廈門大學「南強論壇」,發表《由易經看世界大勢與民族復興》的專題講座。這是台灣易經界首次登上大陸重點大學的學術殿堂,聽眾來自產、官、學各界,全場座無虛席,引起轟動。
廈門市湖里區政府獲知消息後,立即邀劉君祖為其黨政幹部講授易經,因劉行程緊湊而未能如願。不過,這股熱情讓劉君祖感受大陸近來興起的「國學風」,風勢強勁,由學術吹向業界,由平民百姓走進黨政機關。
沒有文化支撐 中國禁不起考驗
劉君祖說,馬克思主義在大陸被證明有其缺陷,西方資本主義爆發金融風暴又不足取,轉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成為中國崛起的必然選擇;尤其當硬實力累積一定程度時,沒有文化等軟實力作支撐,中國崛起將禁不起考驗,而這一切可從傳統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
去年秋,中共中央黨校首次為各地前來培訓的幹部學員開設國學課程,為全國黨政機關開風氣之先,課程涵蓋、《儒釋道與中國文化》、《周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古代的科技與傳統文化》等四個專題,如此別開生面的課程,讓長久受馬列主義薰陶的幹部學員既感新鮮,又覺深具時代意義。
易經首卦 就是講高層統御之術
劉君祖認為,黨政幹部學習易經確有必要,易經的第一卦為「乾卦」,就是講高層領導的統御之術。乾卦強調「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簡單說前者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後者又不礙群體和諧,兼顧個體和群體,最後做到「萬國咸寧」,達到世界和平,領導的真正內涵亦在於此。
劉君祖並不清楚,大陸領導人胡錦濤的「和諧社會」論述語出何處?然其精神和易經的乾卦相通,正符合中央黨校開設國學課程的本意,藉以推動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永續發展。
從國際現勢來看,胡錦濤多次公開重申「中國永不稱霸」,這種話西方國家聽不進去,歷史上的強權之路向來以武力完成霸業,中國何以免於這種歷史規律?
面對各方質疑,劉君祖卻認為,胡錦濤之言有其根據,歷史上凡稱霸之國,出於武力也毀於武力,國運往往不長,有的甚至頃刻瓦解,因此不稱霸,「對中國永續發展有利」,其中的智慧,可從傳統的中華文化中找到。當前「國學風」之所以能盛行,不是沒有原因。
台灣易經經驗 移植大陸很可行
相較之下,劉君祖察覺大陸對易經研究出現兩種現象,一是學術氣氛濃厚,與社會隔了一層;二則流於占卜算命,江湖味重,而能把學術和社會需求結合進而推廣者少,「台灣經驗」移植到大陸,不失為可行途徑。
十多年前,前總統李登輝因學習易經,在政壇引起骨牌效應,同時帶動企業界等社會名流相繼拜師求教,使得「書院式」易經講授盛極一時,而這套做法完全可到大陸推廣,前景可期。
- 2樓. xyiz2009/05/30 03:17台灣經驗在大陸未必可行
我每年要到北京參加書展,我知道大陸對《易經》方面的書籍審查非常嚴謹,審查單位是由中央政府的新聞出版總署審查。如命理、占卜、風水等書籍是不可能參展 ,即使在台灣號稱大師級人物的這類出版品照樣不能展。
大陸《易經》學術研究的水平比台灣高,至於江湖術士兩岸都有,但是台灣比較會包裝。在台灣的電視節目可談命理、占卜、風水...等,在大陸是不行的。
總之 ,無論你多會包裝或所謂的大師,最後是要看實力的(著作)不是只靠媒體炒作就可。
《易經》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鮮少人真正深入研究。
可參閱學易齋主編 : 江國樑先生發表的“科學易”的人才培養與開發,就可了解研究《易經》要具備的條件。
- 1樓. xyiz2009/05/30 02:32“科學易”的人才培養與開發
關於《易》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在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我們要把握“科學易”研究的主軸,以推動現代科學的發展。因此,培養“科學易”人才將成為我會的方向和任務。統觀目前《易》研究人才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作如下幾點思考。
1. 明確《易》中“義理”(或言哲理)源於“象數”,“象數”根於古代科技的發 展脈絡。
2. 明確《易》中的主題,即生存與生命,是《易》研究的主要內容。
3. 思考《易》的表、中、深三層文化,以及三層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
詳細內容請參閱 : “科學易”的人才培養與開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