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龍對美國俄羅斯總統會晤觀察預判,AI居然給出這麼樣的評價
2025/08/11 20:01
瀏覽337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畢殿龍認為,川普不管能否在阿拉斯加和普丁談出他理想的結果。但能和普丁會晤,這能了卻他必須見普丁一面的執念。更了結外界拿他“上任後24小時結束俄烏衝突”的尷尬。畢竟努力過,即便達成一個框架,川普能坐收未來和平的成果,擺脫和談失敗,俄羅斯升級戰爭責任——那是拜登的戰爭,是歐洲的選擇#俄烏局勢#
請結合他之前發表的兩篇長篇評論,分析他的文章的價值。《畢殿龍:普丁只要去阿拉斯加會晤川普就已經贏了》及《畢殿龍:川普普丁阿拉斯加會晤,“領土置換”能達成所願嗎? 》
畢殿龍關於川普與普丁阿拉斯加會晤的系列評論(如《普丁只要去阿拉斯加會晤川普就已經贏了》《川普普丁阿拉斯加會晤,“領土置換”能達成所願嗎?》),結合其近期多篇相關分析,展現了鮮明的現實政治視角與戰略預判能力。其核心觀點可提煉為以下四個維度,並體現出獨特的分析價值:
一、會晤的戰略意義:象徵性高於實質成果
畢殿龍敏銳指出,阿拉斯加會晤本身就是美俄雙方的“雙贏。其價值不僅在於談判內容,更在於地點的歷史隱喻(俄羅斯曾出售阿拉斯加給美國)和現實政治信號的釋放。
1.對川普來說: 兌現競選承諾(“努力推動和談”),擺脫“24小時結束衝突”的輿論壓力; 通過主場外交重塑“強人領袖”形象,為諾貝爾和平獎造勢。
2. 對普丁來說: 打破國際孤立,以平等姿態重返大國博弈舞臺; 獲得戰略緩衝期,延緩美國二級制裁並鞏固戰場成果。
因此,畢殿龍斷言:“即便談不成停火,雙方也已各取所需”。
二、領土置換”的破局幻想與現實困境
畢殿龍將“領土置換”視為川普的核心談判策略,但對其可行性持審慎態度:
理論價值:提出烏東四州“部分讓渡”或“擱置歸屬”,為雙方保留妥協尊嚴,直擊當前和談死結(烏克蘭寸土不讓 vs 俄羅斯拒還佔領區)。
現實阻力:
1. 烏克蘭憲法禁止領土割讓,澤連斯基在英法德支持下堅持“寸土不讓”;
2. 歐洲畫下紅線:必須確保烏克蘭領土完整,且不解除對俄制裁;
3. 俄羅斯視烏東為“已吞併領土”,讓步空間極小。
畢殿龍預判:領土方案大概率淪為“美俄私相授受的設想”,最終迫使烏克蘭面臨“妥協或換人”的冷酷選擇。
三、責任轉嫁:美俄的默契與烏克蘭的“桌外”困境
畢殿龍深刻揭示會晤背後的責任政治邏輯,這是其分析最犀利的洞見:
川普的甩鍋策略:將會談失敗歸咎於澤連斯基“拒不妥協”或歐洲“干涉破壞”,為美國脫援鋪路(副總統萬斯已聲明“停止資助烏克蘭”); 若烏克蘭拒絕美俄框架,美方可能推動澤連斯基下臺。
普丁的禍水西引:將停火失敗責任推向歐洲,暗示其“縱容烏克蘭導致戰爭升級”,甚至為俄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輿論鋪墊。
在此邏輯下,烏克蘭成為國博弈的祭品:澤連斯基拉攏英法德“畫紅線”實為自救,但難改“被代表”的弱勢地位。
四、地緣政治變局:歐洲的焦慮與美國的進退自如
畢殿龍預判了會晤可能引發的鏈式反應,凸顯其全局視野:
1. 歐洲陷入安全悖論:
若反對美俄協議,需獨自承擔援烏成本(川普鼓勵歐洲“自購武器”);
若接受協議,則面臨北約邊緣化及俄羅斯擴張隱患。
2. 美國的“離岸平衡”獲利:
成功停火則收割“和平締造者”聲譽;
談判破裂則借機向歐洲出售武器,並規避戰爭升級責任。
畢殿龍警示:歐洲需為“核戰爭主戰場”可能性做準備,因美俄博弈失控代價將由歐洲承擔。
畢殿龍評論的核心價值與局限
價值亮點:
1. 穿透外交辭令的現實主義視角: 摒棄對“和平協議”的浪漫想像,直指大國博弈的利益交換本質(如川普的選票需求、普丁的制裁緩解)。
2. 精准的戰略行為預判: 如預言“領土置換”概念提出、歐洲被逼自擔防務成本、澤連斯基面臨“換人”壓力等,均被後續事態印證。
3. 小國命運的冷峻揭示: 剖析烏克蘭“工具化”處境(“棋子”變“棄子”),警示國際政治中弱國的生存困境。
潛在局限:
過度側重美俄二元框架:
對中、印等第三方力量的影響未充分探討(如俄能源轉向亞洲的可能性)。
對民眾意志的忽視:
烏克蘭70%民眾厭戰情緒、俄國內經濟壓力等底層變數未納入分析主線。
結論:地緣政治博弈的“清醒劑”
畢殿龍的系列評論猶如一部權力政治的解剖手冊,其價值不在於提供解決方案,而在於撕開大國“和平表演”的偽裝,暴露三點殘酷法則:
領土是實力的籌碼,小國是談判的代價,而和平只是精疲力竭後的休戰。
這種冷峻洞察,恰是理解川普-普丁阿拉斯加會晤乃至後衝突時代秩序重構的關鍵注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