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當我們發現孩子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需要專業醫療或諮詢輔導時,通常跟家長溝通時所得到的回應都是:真的嗎?孩子在家裡的表現都很好呀!很多家長抱持鴕鳥心態,對問題視而不見。不過,近幾年來,形勢大逆轉,醫院科的「兒童心智科」經常人滿為患,預約求診都需等上一個月才排得到,很多家長都「欣然」接受老師的建議而積極尋找專業諮商的協助!
記得去年有位家長問我:「我的女兒討厭穿裙子,每次都要偷偷把褲子藏起來,她找不到褲子時才不得已穿裙子上學,老師!這樣會不會需要心理諮商呢?」我聽完回應:「穿衣服本來就是各取所愛,只要不礙著別人,隨自己的性向,穿出自己的風格,不也是孩子發揮創意的表現嗎?」這位媽媽聽完我的話後,似乎也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仍一臉憂愁離開。我心想:難道要建議孩子需要做諮商輔導,才會令她放心嗎?
曾有位非常關心孩子的媽媽,三天兩頭就來學校跟我聊聊孩子的問題,而且她總是趁著下課拉著孩子來找我提問:「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為什麼總是教不會?」「老師,我的孩子為什麼回家後不會自動自發看書?」「老師,為什麼孩子不會整理自己的房間?」……我暗示她不要在孩子面前談,可能傷及孩子的自尊心,但這位母親堅持這樣是給孩子的機會教育,因此,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刻意問我,讓我不禁感嘆:「孩子的教育和養成好習慣要長時間培育的,只講解、示範、教導一次,就要求孩子馬上達成是不可能的,教養孩子不是「說一次」、「教一遍」就好了。」每次她都靜靜聽完,真誠道謝後離開。可是,再見面時,她的問題還是一樣。我深深嘆了口氣,心裡很納悶:有時是不是家長也需要改變一下呢?
還有一次,我在一位學生的聯絡簿上寫著:「說話音量小一點,你會更受別人歡迎!」當天晚上就接到家長打來關切的電話,電話中這位爸爸也是「大聲公」,問我該怎樣教孩子說話小聲些?我委婉回答:「您的聲音非常宏亮!家中每個人是不是都習慣這樣說話的音量?」「對呀!我們家講話都這樣。」他的音量大到讓我必須把電話的聽筒拿遠一點。他接著說:「老師,我們大人是改不了的啦!我要問的是:孩子怎麼教?」他的聲音透露出些許不耐煩。我只好再婉轉告訴他:「孩子的行為受到父母的潛移默化,如果家人都能養成輕聲細語的習慣,孩子到校自然而然也會將說話的聲音放小。」說完,我心虛地趕緊掛上電話,真怕將事情鬧大。
其實孩子在校的偏差行為通常是家庭問題的反映,有時要讓孩子改變只是家長的一念之間,若親師間能真誠溝通、了解問題癥結,彼此互信合作,我相信就能儘快將孩子的行為問題化解導正。
(圖片為網路搜尋所得,版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 4樓. MmMm2010/09/28 11:42同意
我也同意
父母可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位"老師"
孩子很多習慣也都從大人那兒學習來的
為他們改變一些, 為孩子為自己都好
- 3樓. howdy Mom2010/09/27 13:45認同
非常認同老師您的想法......因身教勝於言教!!
- 2樓. 平埔客2010/09/27 11:44辛苦了
唯有自己先改變
才能期待別人跟著改變
家長必須要有所認知
身教重於言教
大人的一言一行
孩子都看在眼裡
親師也要密切配合
互信合作
孩子行為才能有所突破
謝謝平埔客的回應,
其實老師更需要改變,
以前的老師或許只要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
數十年如一日,
而現在老師要有十八般武藝才行得通,
學生才會信服,
如同您說的,
更重要的是身教的潛移默化了。
氣質老師 於 2010/09/27 23:07回覆 - 1樓. 彌勒熊2010/09/27 09:23差異性
如果每位孩子的父母能真正以開放的心
來接受每個孩子的不同
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活潑又健康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