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南美9..
印 加 帝 國 (下)
疊石技術
印加人有建築的天才,他們的梯田、住家、皇宮、神殿、城堡都是堆疊石塊而成。有些石塊多達100餘噸,由數
太陽神神殿必有1個朝正北的門,每年冬至(一說是秋分)一大早第1道陽光,會由此門射入,祭司和國王會舉行朝拜儀式,希望太陽繼續照耀人間,在陽光射入時,國王略為彎腰低頭,雙腳一前一後,雙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口中發出嘖、嘖、嘖……之聲,以讚美太陽。神殿內必有1塊栓日石(有人說是日晷,應非正確),是冬至舉行的儀式,希望太陽不要逃跑。
這些神殿都是上架屋樑,再以茅草蓋頂,歷經風雨侵蝕,屋頂都不見了,但神殿遺址仍極壯觀,世界著名的是秘魯馬丘比丘,不幸1月底因洪水沖毀鐵公路,我們無緣一遊。古堡的疊石技術更嘆為觀止,遊客大多參觀Saqsaywaman城堡,Saqsaywaman意為帝國獵鷹,由於和Sexwoman性感女神諧音,歐美遊客均呼Sexwoman,此城堡為9世王所建,位在俯瞰庫斯科的山上,用以拱衛庫斯科,城堡有3層彎曲呈鋸齒形的城牆,每層18公尺高,所用的石塊更加巨大,很多豎立起來高達3公尺,地底下還有1至2公尺,大的石頭重達100、200噸,真不知如何翻山越領運來?更不知如何堆砌起來?
印加國王是兄妹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正,這在平民和貴族都是不允許的,印加人以顏面狹長、頭顱向後拉長為美,因此孩子小時,要用木板和布條捆綁壓迫頭部,因為印加人有製作木乃伊的習俗,節慶還要扛國王的木乃伊出來遊行,因此博物館內常見後腦向後拉長的頭骨。印加的貴族帝王還有鑽耳洞的習俗,耳洞以圓形飾物逐漸擴大,越大越美。印加人毛髮不多,以無毛髮為美,他們沒有剪刀,現在博物館裡還有許多拔毛的黃金鑷子,小孩從2歲起就要把頭髮剃去,成人是短髮,毛髮叢生是懶惰骯髒的人,當他們見到毛茸茸的西班牙人還以為是怪物。
帝國的覆亡
到了15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當時他誤以為到了印度,因此稱美洲原住民為印第安人,直到現在許多書籍和網路,還是稱呼北美或南美原住民為印第安人,其實美洲各地原住民是不同種族,其名稱、血統、語言、文化彼此不同,世上根本沒有印第安人這種民族。
16世紀初西班牙開始殖民美洲大陸,沿着中美洲南下,其中有個出身卑賤、不識字的士兵叫畢薩羅(Francisco Pizarro),他在南征途中就聽聞南部有個富庶的帝國,1524年他率領100多個士兵,向秘魯前進,但碰到暴風雨及凶猛的原住民,無功而返。兩年後再度遠征,仍然遭到原住民的抵抗,雖然沒找到印加帝國,但已經獲得許多金銀寶物、精緻的織品,有個酋長告訴他:南方的帝國富甲天下,連百姓的日用品都是黃金做的。回到西班牙的畢薩羅,向國王求援,國王同意他出征,委任他為秘魯的總督、司令,不過招募士兵還是不順利,只有180多人自願前往。1532年秋天,畢薩羅終於來到印加帝國,只帶102個士兵及62個騎兵。
此時,印加帝國歷經9世王及10世王的開拓,國勢興盛至極,11世王華亞納卡帕在盛年之時,突然患熱病猝死,現在推測應是西班牙人帶來的痲疹、天花、流行性感冒,甚至性病,印加人以前沒有這種疾病完全沒有抗體,西班牙人還沒到,致命的疫病早已在流傳。更失策的是11世王臨終時將王位分傳給2個兒子瓦斯卡(Waskar)和阿塔瓦爾帕,兩人互不相讓,兄弟鬩牆,畢薩羅到來之前已打了7年的戰爭,國勢已衰,13世王阿塔瓦爾帕獲勝,但國內仍擾攘不安。
淪為階下囚的國王成為畢薩羅的人質,他要求:只要臣民拿出堆滿國王囚室的黃金及兩倍的白銀,就可以釋放國王,於是全國人民紛紛獻出黃金,不幸,狡猾的畢薩羅拿到金銀仍然食言,找幾個罪名處死國王。
印加人民沒有國家的觀念,他們只擁戴國王,西班牙人佔領印加帝國,曾有反抗軍起而對抗,畢薩羅也曾扶持傀儡政權,企圖分化印加人,更要命的是西班牙人帶來的疾病,使900萬人口劇減為60萬人,前後40年印加人還是敗亡。
於是,貪婪的西班牙士兵搜括所有黃金白銀,神殿裡的神像、皇宮的金飾,全部被撬起帶走,神殿被視為異教徒的殿堂,全部被毀,還掘地3尺,找找有無埋藏的黃金。堅固的石砌地基千百年不摧,西班牙人在上面興建教堂,庫斯科城囚禁阿塔瓦爾帕的太陽神殿,現在是輝煌的聖多明哥修道院,劫後剩餘的庫斯科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熊熊的烈火中,貪婪的士兵把印加人的金飾溶為金塊,偉大的印加帝國也在熊熊烈火中煙消雲散!從此西班牙殖民統治秘魯、玻利維亞300年,人民淪為農田或礦場的奴工,腐敗貪婪的統治者,毫不留情地橫徵暴斂,純潔的印加子民在泥塗中輾轉反側,一直到19世紀,偉大的聖馬丁和玻利華領導南美洲獨立運動,漸次脫離殖民統治的苦難。在南美州大小城市常見聖馬丁大道,或聖馬丁廣場,就像台灣到處是中正路,有1個國家還以玻利華為名─就是玻利維亞。
追念
印加帝國已矣!我走在斷垣殘壁,秋風瑟瑟,滿地黃花搖曳,披著披肩的原住民掏出排簫,嗚咽地吹出古老的印加歌謠,霎時,簫聲在山谷間迴盪,天地悠悠,印加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