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了K先生之後,我開始認識到另一種CEO。
我所認識的CEO,派頭都很大,不管公司大小,出門有司機,電話都要秘書接,飯局都在大飯店,見面總要預約。結果這位轄區遍及亞太的朋友,竟然這些配備和排場都沒有,他上下班搭地鐵,電話一定自己接,還鼓勵朋友多打他手機,說這樣就不需要轉來轉去,節能又環保,總之,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架子。
但他卻是我所認識的CEO裡轄區最廣的,從香港管到韓國、日本甚至俄羅斯,我沒看過他如何管理這些公司,卻可以想見那是件多不容易的事,每月光和這些公司的主管開一次會就忙不完了。
我們是一見面就很投緣的朋友,也許語言溝通一直有點困難,我不會說廣東話,他不太會說普通話,交談起來只能國語加英語參雜著說,但還是能懂得彼此的意思就是。
有一次,我到香港拜訪他,K先生送我一個很特別的禮物,是一個滿漢全席的食物模型,「這裡面有42道菜,都是有根據中國古經典考據過的,你可以一套一套的收藏,聽說有400多道菜」他一臉興奮的說。
回台灣之後,我把這套模型組裝好(因為每道菜都有盤子和蓋子,那蓋子還是可以活動的),放在我的辦公桌上好久一段時間,每天用眼睛享用這套來自香港的滿漢大餐。
我們就這樣保持著連絡,一直知道彼此的動態。
最近,K先生跟我說,他從荷蘭找來一個私人特別助理,是個在四川唸完大學的中國女生,剛拿到MBA不久,英文程度甚至比他還好。
這件事讓我好奇,我知道他從不用秘書的,再說,如果要找秘書為什麼不找會講廣東話的香港人?那工作起來不是方便多了?香港英文好的人不也一堆?
K先生說,他這是為公司的將來做準備,他知道公司早晚要進中國大陸發展,既然這個人是要在中國做戰,為什麼不訓練一個熟悉地形地物的人才?
我聽了也覺得有理,香港人再怎麼訓練也終究是香港人,用一個來自內地的人回去內地發展,各方面都較容易上手。
K先生說,他打算把這個女生帶在身邊一起工作兩三年,那時時機大約也成熟了,就可以讓她回中國去當種子開分公司了。
我想,K先生這樣做這真很不容易,要是在台灣,他一定會被罵說不照顧自己人。他是香港人,卻把這樣重要且難得的機會給了中國內地人,但我相信,他這一切真的是為公司的利益著想。
「我其實不在乎她是香港人或中國人,我只在乎她能不能對公司產生她該有的價值,她符合了現階段我所有的需要,除了不會講廣東話」K先生說。
那,她怎麼
「她報到的第一天,我就要求她,半年內要學會廣東話」K先生說。
結果這女生竟然很有自信的跟他說,不用半年。
她反而
「一開始,每個人和她講話就會笑得忍不住,因為她的廣東話講得實在太破」K先生笑著說。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有一天開會時,他忽然發現,這女生講廣東話時大家都聽懂了,而且根本沒感覺她的廣東話有任何的怪,自然也沒人笑她了。
他算了算時間,才不過六個星期,這女生到香港報到才不過六個星期,從一句廣東話都聽不懂,一轉眼竟然可以用廣東話和香港人開會。
K先生說,這證明他沒看錯人,她比他所想像的還要優秀,將來放回中國絕對是個CEO的料,而且一定可以訓練出更多的中國CEO。
但是K先生還是很好奇,她的廣東話為何能進步得這麼快?
她老實告訴他,這六個星期的週未,她那裡也沒去,成天都躲在住處看港劇DVD,一天至少看十二個小時,當成功課來看。因為很喜歡劉德華,所以她這幾個星期下來,幾乎把劉德華演過的電視電影都看完了,再加上天天開口和香港人對話,六個星期下來自然聽和說都很流暢了。
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又學到了什麼,K先生的深謀遠慮,那中國女生的聰明強悍,相形之下,我們的企業沒有這樣的中國布局思維,台灣年輕人也不如中國年輕人那樣聰明好學和拼命。
但,我為台灣的未來憂心嗎?其實也不會,因為我很清楚,不管我們怎麼想,明天還是會來的,與其在那邊擔心,到不如學會去接受,歷史自有它的定數與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