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資料庫裡閒逛,看到許多很久之前寫的稿子。
算一算,竟然有1600多篇,都是我在記者生涯那些年所寫的。
1989年11月,我進報社開始當記者,跑新聞搖筆桿跑格子(那時記者還沒開始用電腦寫稿)一晃眼,20年過去了,現在,這些年歲久遠的文字成了珍貴的人生紀念品,每再讀一次,心情和思緒好像又回到了當年。
我是個很健忘的人,也不太戀舊,但是有誰能抗拒自己的昨日呢?那都是真切結實活過的自己。
以下這篇是我記者生活的第一篇稿子,每次看了都很開心,好像看到自己文字的最原形那樣,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實努力的傳達我所感受的感動。
和您分享。
..........................................................................................................................
棒打知音?! |
【圖文/吳仁麟】 |
潘老頭的唱片行有一項別家唱片行所沒有的「特別服務」--打顧客。 十四年前潘老頭在士林夜市埋鍋造飯,「佔山為王」,生意還算不惡,知道他這家唱片行的人卻不多,但是自從十年前一念之差,把心一橫的用各式長短傢伙如:會發出聲音的塑膠槌、伸縮拳套、聲音很大的響板……等等來攻擊客人之後,他和他的店的知名度立刻「惡」名遠播,怪的是客人愈打愈多,被打過的人想再回味一下Surprise的滋味,沒被打過的人也在眾說口傳之下來一探究竟。 根據潘老頭的說法,他是「棒打知音」,言下之意,打人好像是為了表示友善,但是他也立了一項「三不打」的原則,其一,年紀比他大的不打(敬老尊賢)其二、孕婦不打(愛護民族幼苗)其三、已婚婦女和丈夫一起來店裡逛的不打(以免被打),據他粗略的估計,十年來挨過他打的,少說也有一萬人,其中不乏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 潘老頭打人慣用「奇襲」的招式,總是在你剛進門或者要離去時出奇不意的給你一棒,來得快去得也快,弄得人哭笑不得又不好意思生氣。 作生意的方式怪、牌氣怪、長相怪、店裡的佈置怪,賣的音樂帶怪,潘老頭的店真是怪得一塌糊塗,他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一定」,有時和他聊上半天,總得到一堆「不一定」的答案,真令人擔心他賣東西的價格和品質是不是也「不一定」? 他的店從門口到店裡清一色以大紅色來佈置,紅色的布條上寫著龍飛鳳舞的大字,像什麼:一棒開音竅、知音者上、棒打知音……等字眼,再加上門口兩個大喇叭放送著自己認為很有格調的音樂,用這些方式來過濾顧客,招徠知音。 其實潘老頭賣的錄音帶和CD並不比-一般唱片行便宜,店裡的貨也不走流行路線,除了古典音樂就是國內外一些較前衛的音樂,很多在別的店找不到的帶子這裡都有,所以他的顧客大都是和他「臭氣相投」的,而一些被他從小打到大的顧客也是他最津津樂道的。 嚴格的說來,潘老頭是有幾分自大狂,他自認品味超然,所以推銷帶子的時候,講的話也很「毒」例如:「╳╳的曲子早已經過時了,只有你這種庸俗的笨蛋才聽」「全台灣現在只有這塊帶子能聽了」,所以建議您有機會去逛他的店時「不要太認真」,以免回家的時候有挫折感。 中國商場講求和氣生財,潘老頭卻反其道而行,別人的客人是笑臉迎來的,而他的客人卻是用棒子打出來的,問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動機,他回答說:「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表情帶著幾分得意。 如果你也喜歡一些「品味獨特」的音樂,而且自認膽子夠大,心臟夠強的話,建議你下次逛士林夜市時,順道走進潘老頭的「弦音」唱片行,去試試他的棒子快還是你躲得快,切記!留意他看你的眼神,也許可以逃過一「劫」,祝你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