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選區、相對多數當選制度的一個可能結果:最多人討厭的候選人反而當選
2009/07/03 01:15
瀏覽1,983
迴響1
推薦7
引用0
前來留言的網友,好像多數對總統大人馬英九先生的"人品"頗不以為然的樣子,如果這個多數有代表性的話,那麼這個現象頗堪玩味。
西元二千年總統選舉,連戰,宋楚瑜,陳水扁三強鼎立,結果陳水扁勝出,他得到最多的選票,但是從當時以及以後的台灣社會民意組合來看,這三人當中,陳水扁也是最多人不喜歡的候選人。
換句話說,正面投票,也就是說得到最多支持的候選人,是陳水扁;但是如果反面投票,也就是最多民眾不希望他當選的候選人,也是陳水扁。
這個現象,對相對多數當選的選舉制度的正當性,形成很大的挑戰。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 1樓.2010/11/10 18:37複數單記也有這個問題
時先生認為小選區會造成最多人討厭的候選人反而當選
可是複數單記更容易造成這個問題ㄝ!
在複選區制之下,只要獲得一定票數(大約百分之七至十),就可以當選。影響所及,少數候選人採取極端立場,爭取少數特定族群支持,以致激化社會對立。換言之,候選人所爭取的是特定少數,而非多數選民的支持,因此自然不會往中間靠攏這些當選人,在進入立法院後,由於較缺乏妥協性,也不利於政黨協商。
其結果就是,一個90%選民討厭的候選人,反而可能被選境國會裡呢
你說的沒錯,但那不是問題,反而是民主。
國會之所以是多數席,就是希望它能夠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只要有一定比例的支持度,就應該要當選。
行政首長則只有一席,不應該由多數人所反感的人來擔任。所以單一選區不應該採用相對多數當選,而應該採用絕對多數。
時季常 於 2010/11/12 01:4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