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細讀張紫蘭《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
2025/04/29 20:55
瀏覽71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知性散文》敲開你的腦門    (2991字)
--細讀張紫蘭《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陳清揚
前言︰
我的大學時代正值台灣解嚴前後,柏楊和李敖兩位大師的著作,諸如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醬缸》,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獨白下的傳統》、《大江大海騙了你》等,如同彗星撞地球般,顛覆黨國體制下,我對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先入為主的認知,從此打開我獨立思考的視窗。中年時期,閱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後,我再度省思這幾位大師的「知性散文」對我的深刻衝擊,漸漸地我成為文學批評界裡特立獨行的孤鳥,拒絕抱團取暖、拉幫結派,當然,我也為此付出代價︰被許多詩刊、雜誌當成「不知好歹」的臭嘴烏鴉,活該淪為孤鳥。

「搔癢不著讚何益,木入三分罵益精」鄭板橋這兩句詩話,一直是我撰寫文學評論時的座右銘。張紫蘭的知性散文,的確有其獨特的立論,不僅觀察面向和思維模式,總是出乎我的預期,許多觀點更是辣翻我的眼球,心想︰如此飽和著撞擊力且具有穿透力的論述,究竟是如何在張紫蘭的腦海裡成形的 ﹖接下來,
請讀者跟我一起來感受一場,「知性散文」的震撼教育吧﹖

壹、本文導讀
站在時代與文字的風口上 ——張紫蘭的生命散文
在這篇名為《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的散文長卷中,張紫蘭既不是冷靜的歷史觀察者,也不是高舉信仰的運動者,而是一個在風中站立、在書頁裡思索的女子——她以斷續、密集、跳躍的節奏,構築出一場橫跨個人與世代的文學素描。

這不是一篇標準的論述文,也不是線性展開的散文。它更像是她的精神記事本,時而柔軟私密,時而犀利冷峻,如同詩與評論的混種體。她寫文學獎的正反、寫AI與人類的競爭、寫自己在美國圖書館裡的漂泊與閱讀,寫語言如何變換、寫女性如何在家與社會之間忍耐、寫政治如何成為一種愛與告別的形式——而她始終筆觸如針,繡出時代皮膚下的脈搏。

她提出文學是「文字的表演、研究」,並不因時代而減損其誠實的重量。她說:「寫痛苦,是會死人的。所以不要『寫』痛苦,寫你的恍惚。」這是一種清醒的告白,也是一種不願被廉價感動綁架的創作自覺。

她拒絕形式主義的綁架,卻又對形式的高貴不吝讚賞:「形式也可能影響內涵,帶動與表現內涵,當形式是高尚的。」她筆下的文字,是謙卑的、也是尊嚴的,不居高位,卻有立場;她說:「我很小,我站得很低,我不怕狂風,我不怕勢力。我將用我的方式失敗,或是成功。」

如果要為這篇文章下註腳,我想它並不只是關於「散文作者」或「這個時代」——它是一個靈魂,與語言、世界、他人搏鬥過後,遞出的信箋。讀者可以在這裡看見台灣文化的矛盾與希望,也可以看見一位作家如何用日常、用碎片、用不肯妥協的敏感,與浩瀚的歷史與未來共存。

這是一封寫給正在掙扎著寫、掙扎著活的每一位創作者的信。

貳、本文核心議題
一、文學與書寫的本質與責任

1. 文學是文字的表演與研究

例句:「文學畢竟是文字的表演、研究。」

說明:她強調文字必須嚴謹、講究,尤其地方語言(方言)的書寫不能草率。

2. 形式雖重要,但不是靈魂的終點

例句:「形式結構,不會是最後的靈魂。」

說明:張紫蘭堅信內容與才華才是文學的核心,形式應為之服務。

3. 文學要誠實,不是苦情的假裝

例句:「寫痛苦,是會死人的。所以不要『寫』痛苦,寫你的恍惚!」

說明:她質疑過度表演化、煽情的寫作,主張誠懇與深刻。

二、文學環境與創作條件

1. 文學獎是時代的資產

例句:「文學獎是我們時代的驕傲,台灣特別的驕傲。」

說明:即使制度可能有問題,文學獎仍提供創作動力與平台。

2. 機器(AI)與文學的關係

例句:「未來只有最厲害的文學家能活,和機器對決,未來最厲害的文學家也不能活了!」

說明:她對AI與文學的未來懷抱矛盾情感,既承認其品質,又擔心其格調。

3. 文學是才華,不是志氣

例句:「文學不是一種志氣、毅力,它是一種流蕩。它是才華,不是志氣。」

三、時代與政治的深層關懷

1. 政治是與時代的愛情

例句:「政治就是你對整個時代的愛情,你對整個時代的結束。」

說明:將政治視為個人與時代的親密關係,並非只是制度與權力之爭。

2. 鼓吹戰爭如同厲鬼

例句:「鼓吹戰爭,厲鬼一般,會被時代所永久淘汰!」

3. 台灣與世界的文化定位

例句:「這個國家的文化超強也超弱,一個不可思議的地點與變形。」

四、生命體驗與人性觀察

1. 自身與他人的誠實對話

例句:「我不是外在世界的那個人,我並不負責成為某個人。」

說明:強調個體真實存在,不為表演他人期待的角色。

2. 對死亡、理想、家庭的反思

例句:「可以為兒子、先生、母親而死,但千萬不要相信要為你的理想而死。」

說明: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愛,勝過抽象理想。

3. 高度的生命敏感度

例句:「空乏的行距,神的字。」

說明:對文字、生命與感情有極高的直覺與敬意。

五、創作與思考的流動狀態

1. 寫作是流動的思維狀態

例句:「文字佔據我大部分的人生表演。」

2. 對自己與讀者的要求

例句:「我的讀者,他們非常嚴格的對我,絕不『容許』我不深刻!」

3. 語言與文化的自覺

例句:「如果語言沒有變換,就是死了。」

六、對台灣文學的關懷與提醒

1. 文壇需要清醒與深刻

例句:「我們可以讓好的文學家不居高位,但我們不能讓壞的文學家居高位。」

2. 地方語言與文化認同

例句:「台文作為文學,畢竟還是只屬於少數天賦型的作家。」

3. 小人物的日常與詩意

例句:「她一天最重要是倒垃圾時間。梳頭、香水、正式打扮。我真是愛死台灣。」

七、文學作為舞台與人生劇場

1. 文學與表演的界線

例句:「我們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愛的是真的愛,真的不愛。」

2. 文學與命運的對話

例句:「我很小,我站得很低,我不怕狂風,我不怕勢力。我將用我的方式失敗,或是成功。」

小結:

《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是一份充滿個體生命溫度與時代深層意識的文學告白,張紫蘭在其中關懷:

1、寫作者的誠實與清醒

2、台灣當下文學與文化的脈絡

3、政治作為人與時代的深情聯繫

4、女性、家庭、身體、語言的交會處


參、知性散文視角下的《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

張紫蘭這篇〈散文作者對整個時代的著迷〉,以片段式的段落筆法,彙聚成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思考地景。其知性風格展現在對生命、文字、政治、文化、語言、時代的多層次觀察與深層提問,是一篇融合了文學思辨與哲學氣質的現代散文。

一、內容議題的廣闊與深邃

特色一:橫跨文學、美學、政治、語言、社會觀察

文章探問「文學獎的公平性」、「AI時代的文學命運」、「政治與個體的關係」、「語言與文化身分」、「女性的角色與感受力」等議題。

作者不單在發表觀點,更呈現出思考的過程與猶疑,這正是知性散文中強調的「思想與文體同步進行」。

例句:

「政治就是你對整個時代的愛情,你對整個時代的結束。」

「寫痛苦,是會死人的。所以不要『寫』痛苦,寫你的恍惚!」

二、語言風格的靈動與交錯

特色二:語言介於詩性與評論之間,富節奏感與畫面感

張紫蘭的散文語言既有詩意的閃爍,又有評論的直擊。句型多變,經常出現斷裂、頓點與反覆。

她以極個人化語言,處理公共議題,展現「從生活出發的思辯」。

例句:

「我怕恍惚文學,卻不是文學。」

「空乏的行距,神的字。」

三、思維方式的非線性與反諷性

特色三:跳躍式聯想、逆向提問、強烈自我意識

作者以大量「斜角視角」看待常規問題。例如對死亡、理想、文學獎的看法都充滿反思與挑戰性。

她常用「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傳遞深刻批判,這種語氣上的反差是知性散文的一種風格策略。

例句:

「可以為兒子、先生、母親而死,但千萬不要相信要為你的理想而死。」

「我覺得這部文學近代史,就像不想吃的某種食物。」

四、形式安排的片段化與交織性

特色四:非傳統篇章結構,採用片段化書寫,形成觀念連環

本文不是線性敘述,而是一種「思想拼圖」的散文結構,由數十段自成一格的短文組成。

讀者需主動拼接作者的思想與情緒線,參與感強,正是知性散文鼓勵的「閱讀—共思」。

範例段落(開頭):

「地方語言(方言)的書寫,畢竟是一種新的書寫、新的文字使用,它很耗工夫,很耗字典。持續努力!」

五、知識性與情感性的並重

特色五:既有對文學與社會的知識論述,也有情感性的生命體察

她一方面反思語言、文化、文學機制;一方面也真誠寫下她對孩子、家庭、老年生活的體悟。

這種「知性與感性」並行,是張紫蘭這篇散文得以打動人的主要原因。

例句:

「我站得很低,我不怕狂風,我不怕勢力。我將用我的方式失敗,或是成功。」

「她一天當中最重要是倒垃圾時間。我真是愛死台灣。」

總結:張紫蘭知性散文的五項特色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