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治理新階段,企業化壓力為實力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全球減碳政策如雨後春筍般湧 現,例如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
東協國家包含越南、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陸續推 動碳交易市場等,
對台灣這樣與世界緊密連結的經濟體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
然而,這 些新國際減碳政策不僅僅是壓力,
更是一個 重新定義台灣 在 全球產業鏈中價值 的機會。
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灣,「淨零排放」成為國家政策與
企業經營的必考 題。
為展現淨零決心,政府除於2021年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外,
並在2025年開啟了我 國的排碳有價元年。
為協助產業因應各項淨零挑戰,
經濟部積極推動 全方位的綠色成長布 局,
引導產業轉型升級,讓淨零排放不再只是壓力,而是
邁向永續時代的新實力。
我國隨著2024年環境部公告《碳費收費管理辦法》,
也成為實施碳定價制度的一員,
於2026年開始,我國年排放量大於2.5萬噸的廠商
也需要為2025年的排碳量繳費了。
聽起 來企業運營上將面臨非常多變化多端的
淨零必考題,
但無需驚慌,紮實做好減碳基本功,
包含
1積極學習如何碳盤查
2投資減碳措施與技術
3培養企業的綠領人力
就能讓公司穩 健轉型,提升競爭力,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