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與魚有相似胚胎尾?科學期刊:海格是詐欺
2025/05/12 11:15
瀏覽26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殘跡的、萎縮的和不發育的器官—處於這種奇異狀態中的器官或部分,帶着廢棄不用的鮮明印記,在整個自然界中極爲常見,甚至可以說是普遍的。不可能舉出一種高級動物,它的某一部分不是殘跡狀態的。例如哺乳類的雄體具有退化的奶頭;蛇類的肺有一葉是殘跡的;鳥類「小翼羽」(bastard-wing)可以穩妥地被認爲是退化。』(摘自達爾文『物種源起』第14章 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谷月社電子書)

痕跡器官是廣進化的證據?闌尾已被認為另有其他功能

  依照上述達爾文物種源始所引述的演化理論,痕跡器官(vestigial organ又稱退化器官rudimentary organ)是一種已經退化並且不再發揮正常功能,但其形狀仍然可以略微辨認的器官。例如進化論者的舉例:人類的達爾文所提到的雄性乳頭、尾骨、智齒、闌尾、甚至人類胚胎時期僅短暫出『尾部咽裂(咽囊)』(此兩者被認為有演化上的返祖現象;Atavism,即與魚類廣進化祖先有尾巴與鰓裂相似)等。

  由於各類生物會隨環境而產生『微進化(Microevolution)』現象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像這樣物種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微進化仍是在『有限度的範圍』之內,而上述達爾文列舉有關的生物演化例證,其實仍是在『微進化』的範圍打轉,事實上仍難據此證明生物跨越種別大幅度的『廣進化(Macroevolution)真能經由為進化累積而發生。因為肺葉、翅膀的『大小之別』並非『解剖構造』與『生理功能』徹底的改變(如古代腔棘魚的『鱗片』演化為現代鳥類的『羽毛』,魚類的用鰓呼吸轉變為爬行動物的用肺呼吸),因為雖然大小有改變,蛇的肺葉還是肺葉,鳥的翅膀還是翅膀。

  更何況1981年,加拿大生物學家史蒂芬‧斯卡丁表示(註1):儘管他不反對達爾文主義,但「退化器官並不能為演化論提供證據」。主要原因是「明確識別完全喪失功能的器官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斯卡丁引用了人類闌尾的例子,認為它以前是退化的器官,但現在已知它具有處存益生菌與免疫器官的功能。斯卡丁指出達爾文的論點建立在功能缺乏的基礎上,而不是功能的改變斯卡丁認為若重新定義痕跡器官的殘留性,它應當包含許多以前從未被認為是殘留的新特徵。例如,如果人類的手臂是從四足哺乳動物的腿進化而來的(正如達爾文主義者所聲稱的那樣),那麼人類的手臂就是退化的因此進化論者單方面使用痕跡器官的定義說明廣進化,其實仍是有爭議的。

 

  而關於一些生物教科書上提到人類胚胎時期僅短暫出現的胚胎『尾部』與所謂的咽裂(咽囊)也同時被進化論觀點的教科書視為跨物種退化的痕跡器官其中德國的進化論者海格(Ernst Haeckel)曾在1874年提出大膽的主張:動物的胚胎發育會重演過去祖先演化的歷史,「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初期會重演「低等」動物發育後期的形態,乃是演化論中所有生物都來自於同一祖先的證據。因此把脊椎動物的胚胎放在一起來看,就可以看出脊椎動物演化上彼此的關聯性。』一般通稱此理論為『胚胎重演理論(Recapitulation Theory)』。在台灣高一的生物學演化教材中,仍將海格的胚胎重演說列入教材內容。但權威的大學教科書Campbell生物學(Neil A. Campbell, Jane B. Reese著,偉明與台灣培生合作出版)似乎基於科學理論的嚴謹度,認為胚胎重演律可信度不高,因而未在書中提及海格的此一理論敘述。

圖1-1德國的進化論者海格(Ernst Haeckel)曾在1874年提出『動物的胚胎發育會重演較低等動物的過去祖先演化的歷史,一般通稱此理論為『胚胎重演理論(Recapitulation Theory)』,時常出現於進化論教科書中作為進化論『胚胎學證據』。

    海格於1866提出『比較胚胎發育』的過程,他認為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早期都非常相似,到後期則相異性逐漸增加。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具有脊索(尾部)及咽裂(咽囊),但在成體中,許多動物的咽裂卻消失,而靈長類的類則完全不具尾巴。在成體中不存在的特徵,為什麼在胚胎期卻呈現?進化理論認為人類的部分咽裂並非全然消失,而是發展成耳咽管。因此現今的進化論者認為演化是一種保留性與新增變異的過程,因此,藉由比較胚胎發育各階段的相似程度,進化論者認為可以此來判斷動物之間的演化過程及親緣關係(註2)

 正如以上所述,台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陳瑩也指出海格是一位過度自信的學者,其對演化理論的構建也是毀譽參半(註2):

  『海格無疑是演化論的忠實擁護者,甚至曾遠赴英國親自拜訪達爾文,但是他大力推銷的卻是一套混合了達爾文演化論、拉馬克用進廢退說和歌德自然哲學的奇妙學說。他認為生物個體間的變異性源自於外在環境的影響(註:其實是基因的不同表徵造成);天擇的作用力會汰選出變異完成度較高的個體(註:其實天擇無法改良生物本身),這些個體的後代又會再經歷同樣的汰選歷程,使物種趨向完美。並且認為達爾文遍尋不著的生物演化確實存在的完美證據,就在自己提出的個體親緣重演理論(也稱為胚胎重演律)裡。

更糟的是,這位自信過剩的解剖學教授,可是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說應用到人類社會。他認為,世界上有些人種和猿猴一樣比較接近原始的狀態,而自身所屬歐洲人種則是屬於進化比較完美的類型。所以若是那些比較原始的人種因為競爭不過歐洲殖民者而滅絕,也不過是天擇下必然的結果。海格此般激進的進化論,連演化論的原創人達爾文和主要推手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都無法苟同,但在當時暢銷的程度,卻超越了達爾文本人,成為20世紀初世界認識達爾文演化論的主要窗口…。』

海格1874年出版的『人類發生』書中所繪的『個體親緣重演理論示意圖』中,海格則詳細地將魚、蠑螈、龜、雞、豬、牛、兔與人的胚胎以『半想像』、『物種皆自行趨向完美』的方式以繪畫畫出(並非攝影),其中各類生物的胚胎真的『畫得很相似』,造成不少的爭議,因為這些圖像其實說出海格似乎活在他自己的世界(反正進化論就是對的)中(註3):

圖1-2:海格1874年出版的『人類發生』書中所列的個體親緣重演理論示意圖。由上而下為粗略劃分的三個動物胚胎發育階段,而由左至右縱向序列分別是魚、蠑螈、陸龜、雞、豬、牛、兔和人的胚胎。海格認為動物的胚胎發育會重演過去祖先演化的歷史,「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初期會重演「低等」動物發育後期的形態,乃是演化論中所有生物都來自於同一祖先的證據。這個學說因為經不起新興的遺傳學證據考驗,在海格死後數年內就被束之高閣。儘管目前的許多演化學者也並不認同海格的主張。但是因著教科書的宣傳,海格的理論卻已深植人心。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Public domain)。

胚胎重演說過度強調跨物種相似性,已逐漸喪失主要演化理論之地位

 

圖1-3海格認為動物的胚胎發育會重演過去祖先演化的歷史,「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初期會重演「低等」動物發育後期的形態,乃是演化論中所有生物都來自於同一祖先的證據。然而逢貝爾提出了另外的觀點:更高等的生物將會有自己獨特的胚胎發育的『分支路徑』,而鳥類的胚胎發育路徑並不會呈現蛙類的『成體生活史』,而僅僅就是其本身的基因表顯與發展的結果。

而胚胎發育的控制其實是受到物種基因的控制。海格的理論和繪圖也受到了他的同代人、解剖學家威廉.希斯(1831-1904)的批評,希斯提出了與海克爾相競爭的人類胚胎發育的「因果機械理論」。他的研究結果明確批評了海克爾的方法論,認為胚胎的形狀最直接的原因是單純由局部生長差異造成的機械壓力。希斯使用摺疊的橡膠管來說明『雞腦胚胎發生機械壓力』。而這些差異又是「遺傳」造成的。維基百科指出現今的胚胎學理論都會提出逢貝爾(Von Baer)的修正理論作為演化學者的兩個派別的平衡報導(註4與圖3):

『現代演化發育生物學(evo-devo) 遵循馮貝爾(Von Baer)而非達爾文的觀點,指出胚胎發育的主動演化是改變成人身體形態的重要手段。演化發育生物學的兩個關鍵原理,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時間(異時性)和位置(異位性)的變化將改變後代身體相對於祖先的形狀』

亦即:逢貝爾認為更高等的生物將會有自己獨特的胚胎發育的『分支路徑』(如圖),而鳥類的胚胎發育路徑並不會呈現蛙類的『成體生活史』,而僅僅就是其本身的基因表顯與發展的結果而蛙類胚胎的發育路徑不會呈現魚類的成體生活史,他們頂多只是在最初發育的階段較為相似。這似乎重擊了海格胚胎重演律的一巴掌(註5)。亦即:海克爾提出,人類胚胎頸部咽弓之間的咽溝不僅大致類似於魚的鰓裂,而且直接代表了成年「類魚」的發育階段,標誌著人類是『類魚祖先』而雖然逢貝爾仍然而站在比較胚胎學的廣進化角度,但其理論說出海格的『比較胚胎學演化圖』經常『過度跨物種』強調相關物種胚胎之間的相似性。如此看來早期的生物學課本的課文因著闡述海格的『比較胚胎學演化圖』,無疑地是在缺乏充分的證據下,過度呈現了廣進化觀點,因此海格的主觀意識進化信仰強烈的『比較胚胎學演化圖』,其實根本就不能用來作為廣進化的『胚胎學證據』。也就是說:鳥類沒有蛙類的基因,因此當然不會在生活史的『某一階段』表達蛙類的特徵。胚胎重演理論其實是『想像多過於實證』。而在翰林版高一生物課本的教學補充資料中也承認(註6):

『海格繪製的脊椎動物胚胎三階段比較圖實際上為海格的想像,非真實的胚胎發育過程。』

只是海格的先聲奪人的大加宣傳,恐已造成社會大眾的積非成是與深植人心,極易形成一般人心中偏離事實牢不可破的主觀誤解。

動物胚胎實體攝影顯示『海格繪圖極度不實』

更令人震驚的是:1997年美國的科學期刊(Science)的研究新聞(Research News)曾報導海格的各種動物胚胎繪圖為:『詐欺行為被重新發現(Fraud Rediscovered)。英國胚胎學家麥克.李察森指出:海格的畫作其實是過度地把各類動物的胚胎畫得『極為相似』,為進化論的物種『同源性』一廂情願地盲目背書,以符合其本人之進化推想。這篇報導甚至指出:教科書中所刊載的海格的胚胎重演論的胚胎繪圖是詐欺(註7與圖1-4):

  『連續幾代生物學學生可能都有被一組著名的在123年前發表的胚胎圖畫誤導了。這幅圖畫源自於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格出版的書籍,顯示不同動物(包含蠑螈salamander、人類human、兔子rabbit、雞chicken及魚fish的胚胎)的脊椎動物胚胎經過相同的發展階段。這些海格的畫作給人的印像是胚胎是彼此類似的,而這是錯誤的。麥可.理查森是倫敦聖喬治醫院醫學院的胚胎學家。他希望能一勞永逸地揭發海格的畫作,因為首次被發現有這樣缺陷已是超過一個世紀的當下了。

  理查森長期以來一直對海克爾的圖畫持懷疑態度,因為它們與他對魚類、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其獨特特徵的發展速度的理解不一致。因此,他和他的同事們做了自己的比較研究,重新檢查並拍攝了與海克爾繪製的胚胎大致匹配的物種和年齡的胚胎。理查森在《解剖學與胚胎學》八月號上報道說:你瞧!胚胎「常常看起來令人驚訝地不同!」

  理查森說,與現實的一個顯著偏差出現在海克爾繪製的「尾芽(Tail bud)」階段的胚胎中,他將不同脊椎動物物種的胚胎描繪成相似的。雖然真正的胚胎在這個階段確實有許多共同特徵,例如尾巴和可識別的身體部位,但它們也有關鍵的差異。理查森說,例如人類胚胎有微小的突起,稱為肢芽(limb buds),特別是當它們已經發育到擁有海克爾所提供的眾多的身體部分時。但海克爾的畫作沒有包括肢芽。在他的畫作中,雞胚的眼睛是黑色的,就像哺乳動物的眼睛一樣。理查森說:「但它不會這麼早就著色」。而理查森進一步還補充說:『海格讓鳥類胚胎的尾巴捲曲起來,類似人類的尾巴。』

  理查森和他的同事報告說,海克爾不僅添加或省略了特徵,而且還捏造了尺度來誇大物種之間的相似性,即使物種大小相差十倍。海克爾在大多數情況下忽略了物種的命名,從而進一步模糊了差異,就好像只用一個代表物種卻準確地描述了整個物種的一群動物一樣。事實上,理查森和他的同事指出,即使是密切相關的恩氏體,例如魚類,其外觀和發育發展方式也有很大差異。理查森總結道:“看來它是生物學界最著名的贗品之一。”

   對海克爾在德國的同行來說在一個世紀前,這個消息可能沒那麼令人震驚。賓州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發育生物學家斯科特.吉爾伯特說:德國的同行讓海克爾承認:他在準備繪畫時依賴記憶並使用藝術創作許可。但海克爾的圖畫隨後被用於 1901 年出版的一本名為《達爾文和達爾文之後》的書中,並在英文生物學文本中廣泛轉載之後,海格此一供述就被消音了。』

如果被極有份量的Science期刊報導為『詐欺行為』,至少也是極有爭議性的內容。身為教科書編寫者其實不該將此部分的內容寫入或是仍給予『修正性繪圖』的呈現,應加以討論並釐清這些所謂的『胚胎學的證據』只是進化論者的假設,而這些所謂的胚胎學的證據只是輔助性的『間接證據』而非『直接證據』。而海格的過度假想其實是說出一種『風險』:進化論者是有可能把進化論當成『信仰』對待因而造成物種廣進化的『過度推論與衍伸』。

圖1-4  一般生物課本中提及的『演化胚胎學證據』其圖片其實大多是源自進化論者海格的畫作。1997年美國的科學期刊(Science)的研究新聞(Research News)曾報導海格的各種動物胚胎繪圖為:『詐欺行為被重新發現(Fraud Rediscovered)』。海格的畫作其實是過度地把各類動物的胚胎畫得『極為相似』,為進化論的物種『同源性』一廂情願地盲目背書,以符合其本人之進化推想。上方的5張圖是各種脊椎動物實際胚胎攝影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蠑螈、智人、兔子、雞與魚類):下方的5張圖則依序是海格在『達爾文和達爾文之後』這本書中他的各類生物胚胎繪圖。由上下圖的對照比較可以知道海格的繪圖與真正的實體影像兩者其實相差甚遠!但雖然如此,多數進化論教材卻仍未刪減此一極有爭議的部分!

嬰兒殘留管狀突出物—返祖的尾巴的誇大報導


         人類在胚胎形成過程只形成了短暫的尾巴,但在成為成體之前快速消失。而一些言論較傾向進化論的媒體也曾指出:有一些畸型的嬰兒出生時帶著的『管狀突出物』,時常被進化論者使用作為人類有返祖現象——呈現古代祖先有尾巴的『證據』。然而以上的事實真是證明了據稱是最早的哺乳動物——有尾的『合弓綱(Synapsid)』進化至無尾的智人(Homo sapiens)這樣跨種的演化嗎?對此一問題,卡爾.史密斯與澳洲的醫學博士的卡爾.威蘭德的網路專文中提到(註8):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產生短暫似尾的構造,這是因為在正常發育過程的第四週或第五週,所有人類的胚胎發育中的肌肉骨骼結構都會向後延伸至肛門以外,這有助於人體結構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然而,這並不是因為一些殘留的「尾巴 DNA」;這是因人類胚胎處於程序化發育的關鍵階段,因為脊索和神經管會延伸至整個尾狀結構。』

  廣義上講,這些似尾的附屬物有兩種類型,長度從幾厘米到十幾厘米不等。在醫學文獻中,有些被稱為「真尾巴」(包含肌肉,可以移動,位於尾骨延伸處),有些被稱為「假尾巴」(通常是鬆弛的,可以位於各種地方)。這個術語本身(基於演化假設)是創造論者反駁進化論者所面臨的挑戰之一。調查這場爭論的人可以找到醫生和科學家使用「人類尾巴(註:其實不能先行推論其為『尾巴』)」一詞的科學論文,因此許多人不再進一步研究,並先入為主地引用他們作為證實進化論的專家所言。』

          以上所言,因著敘述者對進化論潛意識先入為主的觀念,所謂:科學家發現了人類的『尾巴』,其實是進化論者的主觀描述所使用的詞彙,而非真的有尾巴的結構

  『問題在於,「尾巴」一詞的使用更多是描述性的,而不是科學性的如果某人出生時肩膀或手臂上就長有管狀生長物,通常不將其稱為尾巴,因為它並不位於大多數人期望看到生物尾巴的區域。但當它出現在下背部或臀部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要使用這個術語。事實上,有些「尾巴」出現在生物尾巴正常位置以外的位置,這充分說明,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退化生長物,而是病態的,即與任何「祖先基因」無關的正常人類發育異常。

  而《圍產學雜誌》 2008 年的一篇報告指出(9)

 『尾部附屬物最重要的特徵是可能伴隨脊椎閉合不全,需要進行治療以防止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因此,尾部附屬物需要細緻的影像學和神經系統評估,以確保進行適當的手術以防止神經系統症狀。』

 在1998年的小兒神經學論文也指出(註10):

  『熟悉此類病症的現代醫生似乎一致認為,人類尾巴是出生缺陷所造成的。就像印度少年阿爾希德·阿里汗的例子一樣,幾乎所有擁有這些尾部附屬物的人都可能患有嚴重的疾病。在與有所謂的「尾巴」的人相關的異常中,最常見的是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裂(單獨出現)和脊髓栓系,還有許多其他異常也被報導過。

    卡爾.威蘭德針對上述評論指出(註8)

 『無論這種「尾巴」是否有肌肉(使其可以移動),由於其經常與一系列異常有關,嚴肅的醫學研究人員現在將這種結構稱為「胚胎發育的障礙,但不是進化過程中的倒退。

《解剖學年鑑》延續了稱之為「進化尾巴」的慣例,對此進行了如下描述(11)

 『在人類正常發育過程中,許多暫時性結構會形成,隨後完全退化在發育過程中退化最顯著的結構之一是人類的尾巴……最初,人類的尾巴由尾芽間質組成,該間質分化為尾體節、次級神經管、脊索和尾腸。』

  卡爾.威蘭德進一步補充說道(註8):

  『打個比方,就像石匠建造拱門一樣。由於拱頂石放置完畢後,拱門的石頭才能自行站立,因此石匠會在拱頂石下方搭建一個「支架」(拱門形狀的木製鷹架),以便在建造拱門時支撐石頭。完成後,移除支架,完成的拱門即可自支撐。除非您親眼目睹拱門的建造過程,否則您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那裡曾經有鷹架。它體現了深思熟慮和設計,而不是一些隨意堆放在一起的剩餘物(註:如進化論者所說哺乳動物進化遺跡的返祖尾巴)。』

   

因此人類胚胎時期短暫出現的『尾巴』,其實是人類身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類似『鷹架』的構造,鷹架只是樓房建築的過程中『暫時性的物件』,而不能證明『智人的祖先具有尾巴』,因為真正的尾巴必續具備尾巴表現的人類『尾巴細胞DNA基因』。卡爾文.史密斯也提到:擁有此類病症實際手術經驗的外科醫生 Michael Egnor 博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神經外科系副主任、兒科神經外科主任)對「人體尾巴」作出的評論(註12):

 

  『  它們中沒有一個——而且據我所知,文獻中也沒有一個報導——是真正的尾巴。尾巴有椎骨,是尾骨的延續,有發達的肌肉、神經和其他軟組織等。文獻中描述的附肢以及我所操作的所有附肢都是畸形的間葉組織,通常是上皮化的外生真皮竇道,表面上與「尾巴」相似。它們都沒有尾巴的結構,甚至連最基本的形式都沒有,而且我所手術過的那些都沒有像尾巴那樣附著在尾骨上。對於那些不熟悉醫學術語的人來說,這意味著這些所謂的人類尾巴是一種異常現象,由來自胚胎中胚層的一組特定畸形細胞(通常能夠發育成結締組織)組成,這些細胞形成從皮膚向外突出的病變,形成「尾巴狀」生長。順便說一下,這個中間生殖細胞層,即中胚層,通常會發育成包含肌肉的結構,因此偶爾在其中出現肌肉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上述的專家學者所述可以歸納得知,完全無用的痕跡器官事實上極難予以認定與區分,因此所謂『無用的』痕跡器官作為廣進化的證據其實爭議極大。人類胚胎在任何階段都不會有真正的尾巴。所謂人類有尾巴的返祖現象僅是進化理論的一種假設,而人類並沒有表現尾巴的基因群,所謂返祖現象的演化假設其真實性其實是頗有疑問的。更何況由海格的過度主觀誇大且具有失真傾向的進化歷程繪圖,甚至被科學期刊認定為詐欺!進化論的媒體指出畸型的嬰兒出生時帶著的『管狀突出物』,其實只是畸形的間葉組織,表面上與「尾巴」相似,但都沒有真正尾巴的結構因此進化論者海格所謂智人與魚類有相似胚胎尾這樣個人主觀的臆測成分過高的演化假設,其實是頗有疑問,科書的編寫者其實是不需要將這些缺乏論據的廣進化觀點在生物學教科書上予以篇章而加以敘述的。

 

參考資料

1. Jonathan Wells, The Myth of Vestigial Organs and Bad Design: Why Darwinism Is False

May 4, 2009, Faith & Science網路專文, Evolution News & Science Today

https://evolutionnews.org/2009/05/the_myth_of_vestigial_organs_a/

2.陳瑩:【科學人物】「德國達爾文」恩斯特・黑克爾──演化論的豬隊友,網頁專文

 https://case.ntu.edu.tw/blog/?p=21649

3.維基百科關鍵字:Recapitulation theory

4. Henry M. Morris, The Heritage of the Recapitulation Theory.,  September 01, 1988 Institute Creation research

 網站/科學專文

 https://www.icr.org/article/heritage-recapitulation-theory/

5.G.G. Simpson and W. Beck,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65), p.

 241.

6..Keith S. Thompson, "Ontogeny and Phylogeny Recapitulated," American Scientist (Vol. 76, May/June,

 1988), p. 273.

7. Elizabeth Pennisi, Haeckels Embryos: Fraud Rediscovered, Science , Sep. 5, 1997, New Series, Vol. 277,

 No. 5331 (Sep. 5, 1997), p. 1435

8. Calvin Smith and Carl Wieland, Human tails?‘Atavistic tails’ and evolution. 網站/科學專文

https://creation.com/human-tails

9. Herman, T.E. and Siegel, M.J., Human tail–caudal appendage: tethered cord,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28:518–519, 2008 | doi:10.1038/jp.2008.39. Return to text.

10. Lu, F.L., Wang, P.J., Teng R.J., Tsou Yau, K.I., Frank L. Lu, Pen-Jung Wang, Ru-Jeng Teng, and Kuo-Inn Tsou Yau, The Human Tail, Pediatric Neurology 19(3), 1998.

11.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dying cells during regression of the human tail, Annals of Anatomy 183:217–222, 2001, sciencedirect.com. 

12.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dying cells during regression of the human tail, Annals of Anatomy 183:217–222, 2001, sciencedirect.com. Return to text.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