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鄰居著想(7月20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暑假到了,功課不多,孩子們在家中客廳蹦蹦跳跳,玩得好不開心!
突然,電鈴響起門一開,是樓下叔叔,他一臉怒氣大罵:「這麼晚了,吵什麼吵?」媽媽見狀趕緊過來道歉,但爸爸不甘示弱,遠遠拋來一句:「才八點多,是有多晚?這麼怕吵應該住到山上去!」
鄰居之間為了居住品質遭破壞而發生衝突的情形,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屢見不鮮。最常見是抱怨鄰居太吵,比如敲敲打打、半夜洗澡、大聲彈琴或唱KTV,都可能引發抗議。也有人放任小狗隨地解便、在樓梯間擺雜物,或者在電梯裡抽菸而被鄰居檢舉。
鄰居每天照面,如果衝突不斷,不僅對雙方都是折磨,也可能鬧到不可收拾。最近中部就有兩戶鄰居,因停車位問題互不相讓,竟然縱火洩恨,為小事賠上性命。
台灣的住家大都共用牆壁與樓板,容易彼此影響,人人都應學習為鄰居著想—我這麼做,會不會干擾到人家?如果不能確定,可主動詢問樓上樓下:我有沒有吵到你們?
吵不吵,很主觀,如果鄰居意見相左,可請大樓管委會或其他住戶評斷。也可通報環保單位或警察局,讓公權力介入。假使依然無解,可向法院提出告訴,千萬不要訴諸暴力。
鄰居之間衝突升高,常因表達的口氣與態度不佳。家中爸媽若是如此,可提醒他們平心靜氣,好好跟鄰居叔叔阿姨溝通。
------------------------------------------------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39篇文章,相關新聞題材是中部有兩個中年男子,彼此是鄰居,卻因停車、養狗與其他長期糾紛而鬧到兩敗俱傷。
實在是難以置信的鄰居反目成仇的故事。不要小看鄰居相鬥,長期積怨就是有可能釀成嚴重暴力衝突。鄰居相鬥這件事是這樣,如果能拉開時空觀看,會覺得沒有必要,但身在其中的人,就是忍不住要相互嗆一句:「你給我試看覓!」
鄰居之間吵架,本來為了小事小利害,但吵起來以後就會演變成態度問題與意氣之爭——既然你不管我能不能安寧,我也不管你的死活了!
台灣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因此相關鄰里居住規範必須比別國更加嚴格,才不會相互影響,但台灣人在討論社區居住規範時,有想到這一點嗎?
比如停車問題,又比如公寓大樓能不能養狗養貓,都應該把這個先天地理條件納入思考。
舉例而言,為什麼台灣那麼小,還有人要開那麼大的車子?在日本,車子外殼越大,稅金越重,但台灣根本沒做這方面的思考。
- 1樓. 貝殼拉2016/07/22 08:37我家樓下的假慈悲惡鄰是個自以為是的爛工程師常用電鑽,自己行為不檢點卻常告鄰居老爺爺走路太大聲非常沒禮貌的混蛋,人都會老他有天就不要不良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