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t4u 茶藝論壇 談 下港人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新手宜讀)1
2012/02/25 16:53
瀏覽4,12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新手宜讀)
http://jft4u.com/chat2/viewthread.php?tid=4927&extra=&page=1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00:35 編輯
喝茶玩壺一段時間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
為何老普洱都漲翻天了,老壺為何不太漲?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早期壺與老壺太亂,許多生意人以嘴賣壺,短視近利,以假亂真,
造成市場上真真假假,初入門者無所適從,
各位同好們是否玩壺多年,但仍不知如何區分年代?賣壺老板說的總是聽似有物,但實則空虛?
看了半天,買了一堆還是不懂?總是只有老板一個人看得懂,說了算?
明明這兩支看起來差不多,怎麼一把50年年代,一把70年代?
這把50年代和那把50年代怎麼又差那麼多?
如果您玩壺的心得是這樣,那請您細細看弟以下的說明,
弟不是要說誰的壺對,誰的壺錯,
弟要說的是「什麼是早期壺應該有的系統」!
喝茶玩壺一段時間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
為何老普洱都漲翻天了,老壺為何不太漲?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早期壺與老壺太亂,許多生意人以嘴賣壺,短視近利,以假亂真,
造成市場上真真假假,初入門者無所適從,
各位同好們是否玩壺多年,但仍不知如何區分年代?賣壺老板說的總是聽似有物,但實則空虛?
看了半天,買了一堆還是不懂?總是只有老板一個人看得懂,說了算?
明明這兩支看起來差不多,怎麼一把50年年代,一把70年代?
這把50年代和那把50年代怎麼又差那麼多?
如果您玩壺的心得是這樣,那請您細細看弟以下的說明,
弟不是要說誰的壺對,誰的壺錯,
弟要說的是「什麼是早期壺應該有的系統」!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1:16 編輯
回復 1# 下港人
在說明早期壺的系統之前,先說明一下早期壺的歷史背景,
宜興一廠成立在1950年代,50年代是中共剛取得政權,共產主義最受張揚的年代,
所有的農、工產品無不以廣大人民群眾、以國家為主體,個人與個體是不存在的,
在那樣的環境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特色就是統一、量大、平均、集體,
所以茶也好,壺也好,都是在這樣的原則下所產出,今天我們所喝到的印級茶,
您細看過茶菁嗎?精製嗎?純料嗎?細工嗎?
同樣的到代早期壺您期待的是什麼?精製?細工?特製?特定的土胎?特定的窯溫?
共產時期的生產,是公有共有,只要達到上級規定的一定品質、數量就有飯吃,多了也帶不走,
在此時代背景下可以來看看早期壺的判斷,其實有幾個特徵:
1.土胎:宜興紫砂礦的開採、練土、養土在當時是集體進行的,故「土胎」是一個很好的斷代依據,因為當時所有的壺工用的幾乎是同一批土,沒有人會自行私練土、藏土,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土用完了,就再找新土,如此而已。
2.作工:早期壺的生產,不是一兩位壺工,是一間間車間同時在做,作工特徵(如修整法、工序、工具)大約相同,但成品絕非一個樣,若認定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3.外型:基本的想法如「作工」一樣,壺有一定的型,因為是統一規定的,但絕不是一個「模子」做的,要看的是細部的工法而非細部的「外型或角度」。
4.窯溫:那樣的年代,是集體入窯,但龍窯諾大,火候控制總無法平均,過火或不足溫是常有的事,但龍窯加溫慢、降溫慢所燒出來的特徵,與後來重油、瓦斯窯所燒出的特徵是有不同的。
回復 1# 下港人
在說明早期壺的系統之前,先說明一下早期壺的歷史背景,
宜興一廠成立在1950年代,50年代是中共剛取得政權,共產主義最受張揚的年代,
所有的農、工產品無不以廣大人民群眾、以國家為主體,個人與個體是不存在的,
在那樣的環境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特色就是統一、量大、平均、集體,
所以茶也好,壺也好,都是在這樣的原則下所產出,今天我們所喝到的印級茶,
您細看過茶菁嗎?精製嗎?純料嗎?細工嗎?
同樣的到代早期壺您期待的是什麼?精製?細工?特製?特定的土胎?特定的窯溫?
共產時期的生產,是公有共有,只要達到上級規定的一定品質、數量就有飯吃,多了也帶不走,
在此時代背景下可以來看看早期壺的判斷,其實有幾個特徵:
1.土胎:宜興紫砂礦的開採、練土、養土在當時是集體進行的,故「土胎」是一個很好的斷代依據,因為當時所有的壺工用的幾乎是同一批土,沒有人會自行私練土、藏土,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土用完了,就再找新土,如此而已。
2.作工:早期壺的生產,不是一兩位壺工,是一間間車間同時在做,作工特徵(如修整法、工序、工具)大約相同,但成品絕非一個樣,若認定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3.外型:基本的想法如「作工」一樣,壺有一定的型,因為是統一規定的,但絕不是一個「模子」做的,要看的是細部的工法而非細部的「外型或角度」。
4.窯溫:那樣的年代,是集體入窯,但龍窯諾大,火候控制總無法平均,過火或不足溫是常有的事,但龍窯加溫慢、降溫慢所燒出來的特徵,與後來重油、瓦斯窯所燒出的特徵是有不同的。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0:01 編輯
回復 5# 下港人
再來談所謂的「系統」,
在此弟不是要貼圖說哪個真,哪個假,
因為假的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假,所以弟要談的是如何判斷壺商所言系統的真假。
如前所述的背景及理由,其實早期壺的土胎、作工及窯燒方式有幾個很好的斷代期,
1.一廠成立前時期(1930、40年代),
2.一廠成立初期(50、60年代)
3.舊土用馨時期(70年代)
4.百家爭鳴時期(80年代以後)。
所以早期壺的系統對不對,茶友們可以思考這兩大原則:
「原則1」.因為上述時代背景及理由,故上述各期的商品壺其表現出來燒結後的土胎(含窯燒)、作工特徵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如果壺商說這把是50年代,那把是70年代則其在燒結後土胎及作工上的表現應該不同,如果都相同那就打槍了!
「原則2」.各時期要不同,但同時期要相同!壺商如果說這兩把都是50、60年代的壺,則其在土胎及作工的表現上,就必須有相同特徵,不論它是四杯或是六杯或是什麼高湯婆(包括落款)...等,那都是外型的差別而已,但土胎及作工特徵都不應該差太多。如果壺商說,這是因為這是什麼師傅罐仔,專門給誰用的或是這把是XX惠孟臣...所以OOXX,呵~,不一樣就要小心囉~
當然或許茶友會說難道沒有例外嗎?
當然有,但入門者應從開門物件著手,以免自我混淆。
結論:早期壺因時代背景的關係,大多有明顯的年代特徵,什麼樣的年代就是什麼樣的特徵,1950年代的壺型遇到80年代的土胎,您說這樣對得上嗎?
以上個人心得,非針對誰(勿對號入座),實有感初學者入門困難,白繳學費,提出個人看法,敬供各位參酌參酌~
回復 5# 下港人
再來談所謂的「系統」,
在此弟不是要貼圖說哪個真,哪個假,
因為假的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假,所以弟要談的是如何判斷壺商所言系統的真假。
如前所述的背景及理由,其實早期壺的土胎、作工及窯燒方式有幾個很好的斷代期,
1.一廠成立前時期(1930、40年代),
2.一廠成立初期(50、60年代)
3.舊土用馨時期(70年代)
4.百家爭鳴時期(80年代以後)。
所以早期壺的系統對不對,茶友們可以思考這兩大原則:
「原則1」.因為上述時代背景及理由,故上述各期的商品壺其表現出來燒結後的土胎(含窯燒)、作工特徵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如果壺商說這把是50年代,那把是70年代則其在燒結後土胎及作工上的表現應該不同,如果都相同那就打槍了!
「原則2」.各時期要不同,但同時期要相同!壺商如果說這兩把都是50、60年代的壺,則其在土胎及作工的表現上,就必須有相同特徵,不論它是四杯或是六杯或是什麼高湯婆(包括落款)...等,那都是外型的差別而已,但土胎及作工特徵都不應該差太多。如果壺商說,這是因為這是什麼師傅罐仔,專門給誰用的或是這把是XX惠孟臣...所以OOXX,呵~,不一樣就要小心囉~
當然或許茶友會說難道沒有例外嗎?
當然有,但入門者應從開門物件著手,以免自我混淆。
結論:早期壺因時代背景的關係,大多有明顯的年代特徵,什麼樣的年代就是什麼樣的特徵,1950年代的壺型遇到80年代的土胎,您說這樣對得上嗎?
以上個人心得,非針對誰(勿對號入座),實有感初學者入門困難,白繳學費,提出個人看法,敬供各位參酌參酌~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0:54 編輯
悟心大大:
本帖暫時不貼壺,以免又有大濕級的人物進來五四三,亂了討論的主題,
其實壺的圖大家應該看過不少了,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系統,大家看也只是看啊~
先確立分辨的系統,將來機緣一到,實物上手很快就通了,不用聽人講故事。
再來論「普洱與早期壺的共通性」:
前述談到早期壺系統的兩個主要邏輯,因為本站老普洱前輩很多,所以弟問各位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通了,前述弟談的系統您就容易通了。
問1:同樣是7542,如果從外觀,您如何初步分辨70年代、80初、80末、90末、2000年初的茶?
如果您的回答是看「外包紙」,因為70、80、90、2000年各有其特色的紙(如十字紋、厚紙、薄紙...),
賓果!您答對了,為何您敢用外包紙來斷代?
這些紙的道理與「土胎」的道理一樣,那種年代沒有人刻意去注意紙,一種用完了,就再印另一種,
紙質隨著時代也在進步與改變!如弟前述的「原則1: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的紙(土胎)」,
這個道理完全一模一樣,不同時期的差別其實是很明顯的!
問2:同樣是80初的茶,7532、7542、7582...等不同拼配的茶,但在外觀上有何相同之處嗎?
如果您的答案是「都是厚紙」。賓果!您又答對了!
「原則2:同時期的一定有共同的特徵!」雖然有生、有熟茶、有不同拼配,但那張紙及印刷的特徵,是否相同?
老普洱與壺相同,那樣的時代背景,統一、量大、集體、平均,是重點!
當年的人不會想到73青現在可以賣4、5萬,不會想到商品水平壺可以賣到上萬元!
非刻意下的自然取材就是我們斷代的最重要依據啊~
問3:不論哪一年代的老茶,拆開包裝後,您續看什麼?觀察什麼?來判斷它的真偽?(這題是選擇題)
(a)直徑?厚度?內飛位置?窩底直徑與位置?...
(b)內票印刷及內容?內飛印刷及內容?茶菁拼配?餅型?窩底外型?
有茶友會認為73青餅一定要什麼直徑?厚度?內飛一定要怎麼放?才是73青餅嗎?
這就和看早期壺去要求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等細部結構一樣誇張。
73青餅有這麼多版本,大家判斷的共同的特徵是在 (a)或 (b)?
如果是(b),看壺也相同,時代特色要有,但不是一定要怎樣圓、怎樣斜啊....!
小結:普洱的「外包紙」就好比是壺的「土胎」,年代特徵明顯,
「餅型」就是「壺型」,有定型但非唯一,
「壓法、內票特徵」就是壺的「工序、工具修整的方式」,具有年代特徵!
老茶您看得懂,早期壺您一樣可以看得懂,
各時期的系統清楚後,如果出現年代矛盾,「張飛戰岳飛」時,就要小心您的小朋友要滿天飛了!
90年代簡體廠內飛外包個70年代大口中外包紙,賣您80年代的價格,您說這是什麼茶?呵呵~
以上供參,供參~,
先休息囉~
悟心大大:
本帖暫時不貼壺,以免又有大濕級的人物進來五四三,亂了討論的主題,
其實壺的圖大家應該看過不少了,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系統,大家看也只是看啊~
先確立分辨的系統,將來機緣一到,實物上手很快就通了,不用聽人講故事。
再來論「普洱與早期壺的共通性」:
前述談到早期壺系統的兩個主要邏輯,因為本站老普洱前輩很多,所以弟問各位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通了,前述弟談的系統您就容易通了。
問1:同樣是7542,如果從外觀,您如何初步分辨70年代、80初、80末、90末、2000年初的茶?
如果您的回答是看「外包紙」,因為70、80、90、2000年各有其特色的紙(如十字紋、厚紙、薄紙...),
賓果!您答對了,為何您敢用外包紙來斷代?
這些紙的道理與「土胎」的道理一樣,那種年代沒有人刻意去注意紙,一種用完了,就再印另一種,
紙質隨著時代也在進步與改變!如弟前述的「原則1: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的紙(土胎)」,
這個道理完全一模一樣,不同時期的差別其實是很明顯的!
問2:同樣是80初的茶,7532、7542、7582...等不同拼配的茶,但在外觀上有何相同之處嗎?
如果您的答案是「都是厚紙」。賓果!您又答對了!
「原則2:同時期的一定有共同的特徵!」雖然有生、有熟茶、有不同拼配,但那張紙及印刷的特徵,是否相同?
老普洱與壺相同,那樣的時代背景,統一、量大、集體、平均,是重點!
當年的人不會想到73青現在可以賣4、5萬,不會想到商品水平壺可以賣到上萬元!
非刻意下的自然取材就是我們斷代的最重要依據啊~
問3:不論哪一年代的老茶,拆開包裝後,您續看什麼?觀察什麼?來判斷它的真偽?(這題是選擇題)
(a)直徑?厚度?內飛位置?窩底直徑與位置?...
(b)內票印刷及內容?內飛印刷及內容?茶菁拼配?餅型?窩底外型?
有茶友會認為73青餅一定要什麼直徑?厚度?內飛一定要怎麼放?才是73青餅嗎?
這就和看早期壺去要求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等細部結構一樣誇張。
73青餅有這麼多版本,大家判斷的共同的特徵是在 (a)或 (b)?
如果是(b),看壺也相同,時代特色要有,但不是一定要怎樣圓、怎樣斜啊....!
小結:普洱的「外包紙」就好比是壺的「土胎」,年代特徵明顯,
「餅型」就是「壺型」,有定型但非唯一,
「壓法、內票特徵」就是壺的「工序、工具修整的方式」,具有年代特徵!
老茶您看得懂,早期壺您一樣可以看得懂,
各時期的系統清楚後,如果出現年代矛盾,「張飛戰岳飛」時,就要小心您的小朋友要滿天飛了!
90年代簡體廠內飛外包個70年代大口中外包紙,賣您80年代的價格,您說這是什麼茶?呵呵~
以上供參,供參~,
先休息囉~

惜福緣兄:
什麼年份的訂製壺還是脫不了什麼年份的基本特徵啊,
型、款或有不同,但土胎、工序、工具可不會不同啊?
80年代的8582及90年代的紫天,都是港商南天公司的訂製茶,
請問8582是否有80年代的外包及特徵?
紫天是否有90年代的外包及特徵?
想通了,一切就通了啊.....

別急,別急,前面不是說了,暫不貼壺,以免生口舌,
系統真的清楚了,弟不用貼壺,經驗夠的茶友,自己也會通。
大伙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收些壺吧?
當時壺商是怎麼交待年代的?
如果您懂弟前面所述的,何不翻出來,自己細細看一看,比一比,
60與70與80的土胎上、修整上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原則1」)
同一期的土胎上、修整上是不是都一樣?(原則2)
多思考,多體會~
窯溫:那樣的年代,是集體入窯,但龍窯諾大,火候控制總無法平均,過火或不足溫是常有的事,但龍窯加溫慢、降溫慢所燒出來的特徵,與後來重油、瓦斯窯所燒出的特徵是有不同的。
能把这三者窑烧的特征说的更具体吗?
能把这三者窑烧的特征说的更具体吗?
弟明白老鄭兄是希望明白是否有一看就知是什麼窯所燒的特徵,
但事實上這三者的特徵不是唯一性的,不同的土胎在不同的窯燒方式下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不同的,
現在已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去比較同一塊土在三種不同窯下所燒出的結果有何不同(因為那是不同時代下的窯),
能說的只有當時的那塊土在當時的那種窯下燒出來後所呈現的感覺有何不同,
文章寫到最後時,弟有空一點時會貼幾張圖供大家參考,
40的土加上40的火、60的土加60的火、70的土加70的火,約略呈現的樣子,
(如果要用50的火去燒80的土,弟實也不知會長什麼樣子?)
唯照片色差是一定有的,是否能看出差別就看個人功力與經驗了,
若要明確一點,最好找「有信用的」商家或前輩上手,比較容易區分差別。
個人覺得龍窯也不見得一定升溫慢 窯尾慢是一定的 因為還沒排到 窯頭直火 火不見得不急 如果是傳統稻草燃料淺火 火可能大不起來 但到底燒了什麼(薪火 木炭..)
也只有當事人才明瞭 新手淺見 ![]() 個人覺得龍窯也不見得一定升溫慢 窯尾慢是一定的 因為還沒排到 窯頭直火 火不見得不急 如果是傳統稻草燃料淺火 火可能大不起來 但到底燒了什麼(薪火 木炭..) 也只有當事人才明瞭 是的,龍窯的燒法,位置很重要,所以弟有提到欠溫及過溫都是常有的事, 這現象發生的比例在40年最多,慢慢進術進步了,燒法改變了到70年代就偶而見之,到80幾乎就很少看到了。 當時使用的薪柴應該不會用稻草,因為溫度拉不上去,大多是使用硬質的木柴,特別是松類含油脂多,溫高耐久燒,是一級柴料。 徐秀棠 中國紫砂 1998 年出版 ![]() ![]() 宜興紫砂五百年 2009 中有再提到 參考 ![]() ![]()
|
tedin兄:
感謝兄的認同,同一時期的東西,系統本來就相通的,
您是老茶友,早已深具慧根,可喜可賀!
小弟過兩天較有空時再上些圖給大家參考,不過看懂了小心會心動哦~

回復 88# 下港人
喔~你的回答...就這樣喔.
拙在點你5樓觀點謬誤...
你在88樓普洱可以談這麼多...
5樓早期壺只能說說..."大綱" .
為啥?
摸過幾把壺就以為那是...天
嘿嘿~~那是自視不明...
喔~你的回答...就這樣喔.
拙在點你5樓觀點謬誤...
你在88樓普洱可以談這麼多...

5樓早期壺只能說說..."大綱" .
為啥?

摸過幾把壺就以為那是...天
嘿嘿~~那是自視不明...




沒法度啦~
遊樂園的鬼屋,如果沒有弄幾個嚇人的鬼怪,要怎麼賺錢啊?

回復 88# 下港人 對啦! 拙看你整天掛T4U網上...還要泡茶!! ![]() ![]() 你....真的粉忙~~ ![]() ![]() ![]() ![]() 拙不忙不忙...只不過每個月貢獻給台灣高鐵公司近3萬元. 這週飛上海...下個月初還要飛美國. 如果看你寫些不像早期系統的文章...晚點回復可不要見怪ㄋㄟ... ![]() ![]() 安心去泡你的茶...掛你的網... 但是多說些真正辨識早期壺的營養東西... 不要只會讓新手...掉入粗品就是老的陷阱... 我以為普洱你粉懂ㄟ... 慢慢去昏吧!@ ![]() 還是要猜猜那餅是內銷??? ![]() ![]() ![]() ![]() [資料來源: 普洱茶譜 ] 再補貼一張60、70、80土胎的比較圖。 這張有比較清楚點~ 由右至左分別為60、70及80年代標準壺 ![]() 本帖最後由 耕心人 於 2010-10-17 10:27 編輯 回復 107# 下港人 哇~出差去評鑑2天沒上網... 你...回答了啥?? ![]() 拙好surprise喔... ![]() 1960...1970...1980...各十年間難道只有那各一種胎... 就要來"認識"或"代表"早期壺? 這會不會太...強啦! 原來你就是這樣認識早期紅標準壺. 5樓講大綱...說亂象. 107樓貼3把小杯數...就可教新手系統. ![]() ![]() 不過~~你那...60+70+80土胎...拙看都是紅土胎ㄋㄟ. 拙這60年代套組四把...溫度不同&配料不同...胎也就有差別. 右下~中國宜興有"碰鈀"...不過較橙胎(朱泥質略高) 左下~朱泥胎顯...溫度足溫~ 左上~荊溪南(12杯)高溫+暗紅+顆粒顯... 光四把壺胎色&顆粒都不一樣. 光四把壺修整也都不一樣. 再偷偷告訴你... 它(們)跟喜古那把應是同路線...來源. ![]() 不是南洋新加坡(馬來)線... ![]() 也不是泰國線... ![]() 也不是日本線... ![]() 這線的壺品多較粗...why?? [去想想樓上簡鐵&泡茶人口] 玩壺~早年多下些本... ![]() 看得多...懂得就會多些. 早年看不多...開不起... 現在講出來&貼都會狹隘. 再比比樓下那把50朱泥胎正八杯標準壺壺胎... ![]() 再比比香港線&南洋線 . 拙也認為早期標準壺確實不好懂... 你...有多少熱忱+三力???(財力...眼力...魄力) 這些都會與藏壺的結果論...成正比. ![]()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7 21:40 編輯 回復 108# 耕心人 下面兩個例子是您自己舉的,如果您回答出下面問題,我就繼續和你討論下去, 問題很簡單,請問: 1.請問60年代藍印甲、乙級有什麼差別? (您真知藍印甲、乙級的差別及原由嗎? ....昏 ) 2.70年代中茶簡字鐵餅哪一批是專供外銷?哪一批是專供內銷? (昏到不行.... ) 為免浪費網路資源,上面這段話以後不再貼了,直到你找到答案為止,懶得再回你,你要怎麼貼是你家的事。 請耕大師不要又扯其它的話題, 這可是您自舉來反駁我的例子,怎麼自己都答不了呢? 其實已有茶友幫你在其它地方回答這些問題了,想懂早期壺,就快去找答案吧,呵呵~ ![]() 回復 109# 下港人 呵呵! ![]() ![]() ![]() 隨便你... 此"壺"主題是你開~~ 拙樓上提個早期壺與普茶, 安鐵都有內外銷的區別. 用意只是在點點你5樓啥要早期壺必要粗...要蓋翹唇...要斜嘴...要歪把的謬論 你論壺要因噎廢食...拙也懶得理你. 何況樓上拙內外銷簡鐵圖也貼囉. 你有空看茶討論區帖...不來繼續論論早期壺 拙也能理解... ![]() 但是...歹勢ㄋㄟ~ 看你連早期朱泥標準壺的精髓都不懂. 拙貼了些早期壺,...簡單比比60年代間胎土差異 也貼圖比對50...60...70...不同 拙也粉忙~~ 今天飛上海...明兒評鑑完還要飛香港... ![]() 你要岔題導到去談茶 ... 拙也不想跟你五四三... 去外灘看夜景...卡實在ㄋㄟ. ![]() ![]() |
撇開「歧途」,回到「正論」上。
各位看倌們,抱歉岔開主題這麼多,
不過弟可是心存感謝的,因為這樣也才符合本主題「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啊,
不是嗎?這樣大家的體會應該能更深吧~
回到所謂「系統」指的是什麼?
即然稱之為系統,就代表其必須具備重覆的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所以弟前述的各項年份特點在同期的壺中都必須是可以見的,
不但是可以見,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經得起公開檢驗,
而不是縮頭縮尾,特徵混亂,見不得人。
大家看看下圖這把8杯5、60年代的標準壺的圖:



茶友們可以對對弟前述的系統:
1.土胎,是不是同弟前貼的5、60同一塊?(可比較76樓)
2.蓋內修整,手工感程度如何?
3.配合大溪六字款。
4.壺底稍有看到黃點(石黃)。
這樣的多點相應的特徵都對在一起,您說早期壺很難認嗎?
如果壺是對的,系統絕對明確不矛盾啊~
各位看倌們,抱歉岔開主題這麼多,
不過弟可是心存感謝的,因為這樣也才符合本主題「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啊,
不是嗎?這樣大家的體會應該能更深吧~

回到所謂「系統」指的是什麼?
即然稱之為系統,就代表其必須具備重覆的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所以弟前述的各項年份特點在同期的壺中都必須是可以見的,
不但是可以見,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經得起公開檢驗,
而不是縮頭縮尾,特徵混亂,見不得人。
大家看看下圖這把8杯5、60年代的標準壺的圖:



茶友們可以對對弟前述的系統:
1.土胎,是不是同弟前貼的5、60同一塊?(可比較76樓)
2.蓋內修整,手工感程度如何?
3.配合大溪六字款。
4.壺底稍有看到黃點(石黃)。
這樣的多點相應的特徵都對在一起,您說早期壺很難認嗎?
如果壺是對的,系統絕對明確不矛盾啊~
撇開「歧途」,回到「正論」上。
各位看倌們,抱歉岔開主題這麼多,
不過弟可是心存感謝的,因為這樣也才符合本主題「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啊,
不是嗎?這樣大家的體會應該能更深吧~
回到所謂「系統」指的是什麼?
即然稱之為系統,就代表其必須具備重覆的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所以弟前述的各項年份特點在同期的壺中都必須是可以見的,
不但是可以見,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經得起公開檢驗,
而不是縮頭縮尾,特徵混亂,見不得人。
大家看看下圖這把8杯5、60年代的標準壺的圖:



茶友們可以對對弟前述的系統:
1.土胎,是不是同弟前貼的5、60同一塊?(可比較76樓)
2.蓋內修整,手工感程度如何?
3.配合大溪六字款。
4.壺底稍有看到黃點(石黃)。
這樣的多點相應的特徵都對在一起,您說早期壺很難認嗎?
如果壺是對的,系統絕對明確不矛盾啊~
各位看倌們,抱歉岔開主題這麼多,
不過弟可是心存感謝的,因為這樣也才符合本主題「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啊,
不是嗎?這樣大家的體會應該能更深吧~

回到所謂「系統」指的是什麼?
即然稱之為系統,就代表其必須具備重覆的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所以弟前述的各項年份特點在同期的壺中都必須是可以見的,
不但是可以見,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經得起公開檢驗,
而不是縮頭縮尾,特徵混亂,見不得人。
大家看看下圖這把8杯5、60年代的標準壺的圖:



茶友們可以對對弟前述的系統:
1.土胎,是不是同弟前貼的5、60同一塊?(可比較76樓)
2.蓋內修整,手工感程度如何?
3.配合大溪六字款。
4.壺底稍有看到黃點(石黃)。
這樣的多點相應的特徵都對在一起,您說早期壺很難認嗎?
如果壺是對的,系統絕對明確不矛盾啊~
謝謝草堂兄辛苦貼了這70年代紅帶青餅與73青餅,
也該解釋一下這兩片茶了。
紅帶青餅當年就是外銷專門訂製的茶,
現在市面上看到有紅帶的茶,如果不是70年代的,就是90年代以後的,
看過或喝過的這兩款茶的茶友都知道,
其實紅帶的拼配與73青餅極為相似(可說是相同),
外包紙(大口中手工蓋印,可參考草堂兄90樓貼的圖,上圖是紅帶、下圖是73)、竹筒都是相同材質,
這說明了什麼?
回到弟之前的論點,同時期的產品必有同時期的年代特徵,
不論是專作內銷或外銷,都具備有一些相同的「年代特徵」!
這點若不清楚,要玩早期玩物,真的很危險啊~
回復 111# 下港人
「舉一」能代表三嗎??
重複可驗證性…這觀點拙可以認同,
但那是一...還是二...還是10把以上的結論
況且那套在不同批的壺上…
你是不是只狹隘認為早期壺的世界都該如此???
舉舉例吧~~
你樓上這把細嘴流…
和主題"60 8杯紅標準壺 宜興惠(蓋12杯)款"喜古那把粗嘴流60宜興惠.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你的這把胎底有一點石黃…喜古那把沒有.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你(們)愛提「修整」說生產線當時工手多…該粉亂.
套句樓上中茶簡鐵案例…
會不會你(們)那些壺恰巧都來自某一線.
會不會你(們)看到的只是宜興早期壺版圖中...其中一塊拼塊.

以這套組而言...右下碰鈀那中國宜興底圈足就跟其他三把六字章不同
它比較靠近高泉花花...也比較像50泰國線朱泥老標
屬於薄圈足...雖也是修整歪歪[像50泰國線朱泥老標]
但底胚弧度與高泉花花...如出一轍.
還是就你的認知...一定要如拙的荊溪南...喜古的宜興惠...你的荊溪惠都要粗圈足.
因為那才有重複性
鑑識壺品的眉角...不是在鑽牛角尖裡辨識真假.
70五行壺底胎多有幾顆石黃...
拙也可依你的重覆驗證性說你111樓這把是70貨.
鑑微雖可識真...但可不是自以為是的自視一通.
鑑識早期標準壺的重覆驗證性...
不是拿些枝節末梢來亂比一通.
換個角度想想...若你是高泉發茶行老闆...
整批壺多是歪把斜嘴...壺蓋緣翹邊...
你會驗收嗎??
宜興一廠敢如此怠慢福建或香港代南洋茶行代訂壺品來個亂製一通.
你莫忘了...文革前廠長朱老顧老可是龜毛有名...
且外銷訂單可是不怎多哩!
如果你是他們...你會如何看待這國外客戶/.
[民初王大漢制小壺一戰成名...
朱老顧老若交你那種品項給南洋線...可能宜興一廠文革前就倒囉
]
就修整工序而言...
標準壺...1954筒身工序有大變革.
1974壺蓋工序也有大變革
懶得多說...
欣賞這一把特別的...遺忘之美"拖片".


「舉一」能代表三嗎??
重複可驗證性…這觀點拙可以認同,
但那是一...還是二...還是10把以上的結論
況且那套在不同批的壺上…
你是不是只狹隘認為早期壺的世界都該如此???
舉舉例吧~~
你樓上這把細嘴流…
和主題"60 8杯紅標準壺 宜興惠(蓋12杯)款"喜古那把粗嘴流60宜興惠.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你的這把胎底有一點石黃…喜古那把沒有.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你(們)愛提「修整」說生產線當時工手多…該粉亂.
套句樓上中茶簡鐵案例…
會不會你(們)那些壺恰巧都來自某一線.
會不會你(們)看到的只是宜興早期壺版圖中...其中一塊拼塊.
以這套組而言...右下碰鈀那中國宜興底圈足就跟其他三把六字章不同
它比較靠近高泉花花...也比較像50泰國線朱泥老標
屬於薄圈足...雖也是修整歪歪[像50泰國線朱泥老標]
但底胚弧度與高泉花花...如出一轍.
還是就你的認知...一定要如拙的荊溪南...喜古的宜興惠...你的荊溪惠都要粗圈足.


因為那才有重複性

鑑識壺品的眉角...不是在鑽牛角尖裡辨識真假.
70五行壺底胎多有幾顆石黃...
拙也可依你的重覆驗證性說你111樓這把是70貨.
鑑微雖可識真...但可不是自以為是的自視一通.
鑑識早期標準壺的重覆驗證性...
不是拿些枝節末梢來亂比一通.
換個角度想想...若你是高泉發茶行老闆...
整批壺多是歪把斜嘴...壺蓋緣翹邊...
你會驗收嗎??
宜興一廠敢如此怠慢福建或香港代南洋茶行代訂壺品來個亂製一通.
你莫忘了...文革前廠長朱老顧老可是龜毛有名...


且外銷訂單可是不怎多哩!
如果你是他們...你會如何看待這國外客戶/.
[民初王大漢制小壺一戰成名...
朱老顧老若交你那種品項給南洋線...可能宜興一廠文革前就倒囉


就修整工序而言...
標準壺...1954筒身工序有大變革.
1974壺蓋工序也有大變革
懶得多說...
欣賞這一把特別的...遺忘之美"拖片".
回復 113# 耕心人
若你是高泉發茶行老闆...整批壺多是歪把斜嘴...壺蓋緣翹邊...你會驗收嗎?? ================================== 這句話有問題 1.倘若一把壺價高(以現在的壺價來看),是有可能一把一把的驗或者要求較高 2.倘若相反是價低或是當作贈品壺,有必要一把一把的驗嗎,或是要求那麼高嗎?? 和主題"60 8杯紅標準壺 宜興惠(蓋12杯)款"喜古那把粗嘴流60宜興惠.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你的這把胎底有一點石黃…喜古那把沒有. 這有「重覆驗證性」嗎? ![]() 本人書雖讀的少,文章表達也欠缺人意,沒有下港人兄表達的好,但是壺的資料相關驗證會讓你啞口無言,拿的出東西驗證勝於雄辯 照片傳來跟你鬥嘴鼓,毫無義義 再者耕老弟所貼幾把八杯的圖片表達,你是能證明什麼?拍的那麼遮遮掩掩的,還發現有加燈光效果勒,卡紅ㄟ卡水 ![]() 八杯六字高泉發與六字八杯水平壺的關係就如籃印甲乙級 做人內斂一點好 樓上114樓的kuam兄的早期壺邏輯很好 畢竟是[商品壺]啊 ![]() 左宜興惠 右荊溪南 ![]() ![]() ![]() 八杯小字溪 ![]() ![]() ![]() ![]()
|